魏瑜薇 張毅
摘要: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隨著文化旅游的興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逐漸與旅游市場融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成為文化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方法:“非遺”展覽由傳統農耕時期的原生態階段發展至民國時期的藝術展示階段,如今已經進入“見人、見物、見精神”的活態化展示階段,但其整體仍處于活態化發展的前期探索時期,存在相關政策和體系不健全、文化內涵不夠深入、展陳方式缺少創新性與互動性、缺乏市場互動與國際合作等問題,難以滿足以“非遺”形成文化內驅力進而構成國際文化策略的策展需求。結果:文章以當前“非遺”策展狀況與當代策展需求間的不平衡為出發點,提出在展覽前,展覽主題與形式的框架制定要基于學術自主性,充分考慮經濟、政治與科技的跨學科有效協同;在策展中,展覽的造景設計要具有創意性,注重跨學科間的賦能,并合理規劃展覽行動路線,可以定期舉辦講座與論壇以促進文化交流;展覽后,要重視媒體敘事與新聞傳播的力量,運用網絡衍生的方式帶動后續增值,并召開研討會、發行出版物,以整理和歸納“非遺”展覽內容。結論:通過探究“非遺”展覽的策展機制,以期實現“非遺”展覽助力文化旅游發展和振興中華文化的偉大目標。
關鍵詞:“非遺”展覽;文旅融合;策展機制
中圖分類號:J528;G2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1-0-03
近年來,文化旅游的興起帶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旅游市場之間的融合,使得“非遺”展覽展示成為文旅融合視域下傳承“非遺”的重要環節。但是,目前國內學者更多是從宏觀角度探討文旅融合視域下“非遺”的活化方法[1],或聚焦“非遺”文創產品的設計運用[2],較少有學者深入探究“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空間下“非遺”展覽的策展機制。因此,本文通過文獻調研法和實地考察法追溯“非遺”展覽歷史,洞悉“非遺”策展現狀與需求之間的不平衡,進而探究當代“非遺”展覽的策展機制,以期為當代“非遺”策展提供新思路。
1 文旅融合與“非遺”策展的關系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與歷史文化價值。2021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要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充分發揮行業組織的作用,建立有利于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制度機制和社會環境[3]。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印發《關于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通知》,強調拓展“非遺”實踐方式、推動“非遺”系統性保護、豐富旅游產品、促進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等多方面重要舉措。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這使其與旅游開發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展覽作為旅游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文化的傳播和經濟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特別是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的策劃,其不僅為“非遺”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環境和空間,還能提高人們對“非遺”的認知度,有助于豐富遺產地或旅游地的品牌知名度和價值,深化旅游產品的內涵,提高旅游產品的品質。
2 “非遺”策展的發展現狀
2.1 當前“非遺”策展狀況與當代“非遺”策展需求
“當前”作為一個時間概念來講,指某事物在特定時刻所呈現的狀態,當其作用于“非遺”展覽時,則直觀表現為“非遺”展覽的發展現狀。2004年,我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公約》將“非遺”保護納入公共文化的事業體系。依托《公約》中的概念和國內學者對“非遺”的深入闡釋,行業逐漸明確了“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策展原則,我國由此進入“非遺”展覽活態化展示階段[4]。同時,展示對象從“物”轉變為“過程”,展示功能在祭祀、觀賞、貿易的基礎上增添了教育、宣傳和文化保護等。從空間類型上,當前“非遺”展覽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種:一是博物館,其中包括綜合博物館中的“非遺”展廳,地方特色民俗館或“非遺”館;二是文化中心,包含旅游文化工坊或“非遺”保護實驗區等;三是線上虛擬技術展,包含智慧博物館、虛擬技術展等。“非遺”展覽的展陳方式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四類:一是情景再現,指按照比例以微縮模型的方式還原“非遺”生活場景、以蠟像泥塑的方式再塑傳承人物形象和“非遺”作品的直接呈現等;二是過程陳列,指材料、工具及工藝流程的陳列,以此來展現“非遺”的故事性或歷史脈絡;三是多媒體輔助,包含紀錄片制作、過程動畫和微縮影像等;四是互動體驗,常采用游戲互動或傳承人現場展示的方式,或者通過數字信息等技術,來調動觀眾的嗅覺、視覺、味覺、聽覺等多感官體驗。
“當代”則是指事物伴隨世界的發展而持續運作的過程,包含了對事物未來走勢的思考。若把“非遺”策展放入當代語境,則是指“非遺”展覽要不斷以當代需求為導向,這要求策展的過程必須有當代思考,與當代的社會、科技、工藝、經濟等相關聯。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當代“非遺”展覽的角色和概念出現了非常大的交叉和外延,當代“非遺”展覽的需求也不再僅是對物品的展示或者美的表達,而是要通過“非遺”展覽使“非遺”成為現階段強有力的文化內驅力以及國際新形勢下國家“以文會友”的官方文化策略。
2.2 當前“非遺”策展的發展痛點
當前“非遺”策展狀況與當代“非遺”策展需求之間存在不平衡。“非遺”展覽的作品與內容多是基于展覽的戰略規劃和其藏品,溝通方式也多為對公眾、參與者和同行的輸出。在當代語境下,全新的策展需求要求“非遺”展覽不能再拘泥于對“非遺”作品展示和單一的歷史研究,而是要使其成為策展人(作者、導演)、展品和觀眾三位一體的互動、思考和探索場域。當前“非遺”策展狀況還無法適應當代社會的新需求,主要表現為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國內“非遺”展覽普遍處于前期摸索階段,尚未形成完善的制度政策與行之有效的展覽機制;二是“非遺”展覽的文化內涵不夠深入,傳統觀念上對“非遺”的關注一直聚焦于其物質價值、工藝價值和歷史價值,而“非遺”的設計創作價值、人文價值、情感價值等未得到重視,使得當前“非遺”展覽多是表面符號的呈現,觀者往往感嘆其精美,但難以做到“以物窺世”,難以感受到精美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蘊;三是大部分“非遺”展覽仍是以情景再現和過程陳列的方式為主,缺乏創新性和互動性;四是“非遺”產品缺乏與市場的互動,由于“非遺”產生于特定的歷史環境下,所以脫離了環境后,其呈現出價格高昂或者與當下生活脫軌的問題,導致觀者參與“非遺”展覽時往往處于走馬觀花的狀態,難以與生活場景產生進一步聯系;五是缺乏國際合作,當代“非遺”展覽的需求內核是樹立文化自信與促進國際文化交流。
3 當代“非遺”策展的機制探索
基于“非遺”策展現狀與“非遺”策展需求之間的不平衡,本文嘗試分別從展覽策劃的前中后三個階段,結合學科交叉的視角,探索文旅融合視域下當代“非遺”策展的發展機制。
3.1 展覽前——研究主題和展覽形式的框架
3.1.1 專業領域之內——構建學術自主性
“非遺”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已經逐漸演變成一種特殊符號,其中涉及復雜且多元的內容,映射著社會的發展趨勢和世俗的人文變化。在我國,對“非遺”的保護是具有政府主導屬性的公共文化事業,其根本目的之一是弘揚民族文化,樹立文化自信。因此,策展者首先應回歸學術研究的自主性,同時具備卓越的研究能力,致力于研究“非遺”的豐富內涵,深入挖掘“非遺”的歷史淵源,并以此為基礎設計具有歷史性、創新性、趣味性、思考性和國際性的策展主題。
3.1.2 跨學科之間——科技、經濟和社會的多位一體
在科技與信息化高速發展的當下,跨學科的交叉與互動變得極其重要,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數字技術的廣泛運用為藝術帶來新的可能性,它不僅可以成為藝術創作的媒介,還能為展品建立數字資源儲存庫,并能提供新的展示平臺。例如,CGTN打造的《千年調·宋代人物畫譜》數字特展,運用數字交互技術展現了宋代繪畫的巔峰之作,使觀者身臨其境地體驗宋代的物阜民豐與人群百態。鑒于此,“非遺”展覽也可以為其實體展示空間構建相關的數字平臺,其內容可以是“非遺”物品的制作過程、作品的文化解讀或者作品的售賣信息,以此實現實體空間與數字空間的有效協同。
策劃“非遺”展覽時,還應考慮如何與社會實現有效的連接,即受眾群體問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特點使其在青少年的游戲交互與藝術學習領域蘊藏巨大的潛力,如“非遺”中夢幻的神話故事形象可以成為中國式科幻體驗的媒介,豐富的民間生產生活可以成為傳統生活體驗的媒介,質樸的傳統價值觀則可以成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媒介。同時,應考慮年輕群體的文化消費習慣。例如當下的互動直播和短視頻社交等虛擬活動方式,再如特種兵旅游、文創周邊收集熱潮等,充分利用這些方式與“非遺”展覽相結合,從而產生網紅效應,能夠有效吸引年輕人的眼球。
3.1.3 跨區域之間——國際與本土的交流共生
當代語境下的“非遺”展覽有樹立文化自信和構建國際文化策略的需求,其展覽主題與形式將經歷從本土走向國際的過程。在文旅融合視域下,不僅要考慮如何構建本土區域間的差異性以形成當地獨一無二的文化內涵,還要思考如何通過這種差異來形成國際吸引力,并以此打造國際名片,讓“非遺”走出國門。
3.2 展覽中——展覽的造景設計
3.2.1 創意與跨學科賦能
展覽設計已經發展為一項綜合性的跨學科項目,涵蓋視覺傳達、環境藝術、多媒體藝術等多個學科領域,需要運用平面、空間、動態、虛擬等多種創意手段來實現展示效果。對于“非遺”展覽,不應僅局限于策展中對展示范圍的機械限制,而應該在展示“非遺”原始狀態的同時,積極開展“非遺”元素的現代化創新實踐。例如,可以運用虛擬技術、視頻錄像、程序、動畫等輔助手段,設計可觸摸、可操作的道具,實現與觀眾的互動。
3.2.2 合理規劃展覽行動路線
傳統博物館與當代“非遺”展覽在策展方法與管理、展陳方式等方面都有著極大的不同,前者展現的是基于歷史脈絡的物品,而后者則更注重展示人的創造過程。
因此,“非遺”策展不是對展品和項目的簡單分類和堆砌,而是需要對展陳空間進行最優組合,使展覽流線的設計合理且充滿趣味性與故事性。
3.2.3 舉辦講座與論壇
“非遺”展覽的核心是讓觀者感受到精美工藝背后的強大文化內核,因此可以在展覽過程中廣邀傳承人與行業專家開展講座論壇與學術交流,為參展人員提供專業的“非遺”知識。
3.3 展覽后——研討交流與信息傳播
3.3.1 重視媒體敘事與新聞傳播
媒體傳播形式的多元化發展使得各類媒體與展覽、參觀者或者傳承人間的互動成為常態,這種互動性報道是當代人了解“非遺”展覽的主要途徑之一。因此,“非遺”展覽的策劃應該考慮媒體對展覽信息的有效傳播,要關注媒體所呈現的報道是否真實地表達了對“非遺”及其傳承人的欣賞、尊重和友善態度。同時,還需要審視媒體對“非遺”展覽的詮釋是否真實可信、客觀積極。在確認媒體敘事的客觀性之后,還需要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抖音、微博等媒體平臺,通過音頻、視頻、動畫、3D模型等多種形式進行有效的新聞傳播。
3.3.2 網絡衍生
“非遺”信息從實體展覽的傳播發展為網絡媒介的傳播,實體展示空間與網絡虛擬環境之間建立起緊密關聯和有效協同,這種協同不僅可以賦能展覽前與展覽中的主題構建與造景設計,還可以衍生為展后信息傳播與回收的手段。首先,展覽前采集和制作的紀錄片、交互界面等數字資源不僅可以用于實體展廳,還可以在展覽后進行流動展示等。其次,所構建的數字協同平臺可以通過提供海量免費數字資源來吸引游客,還可以將其鏈接到商品售賣頁面等后續增值服務中。
3.3.3 召開研討會與發行出版物
除了策展的實踐過程本身,研討會與出版物,還有工作坊與講座,都是“非遺”展覽過程中重要的知識產出與傳播載體。作為一個有效的知識討論與分享平臺,其可以匯聚“非遺”相關的重要專家與學者,以實現展覽成果的總結與學術領域內信息的互通。除了學術研討會外,還可以基于對話的主題編輯與發行相關出版物,對“非遺”展覽中的交流、收獲經驗進行充分的傳播普及。
4 結語
“非遺”展覽使中華文化迸發新的生機,并發展成具有文化屬性的新產業,有效帶動了各地旅游業發展,也能助力今后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然而,當前“非遺”展覽面臨文化內涵不夠豐富、展陳形式創新不足、缺乏國際合作等問題。對此,本文分別從展覽前期主題與框架的制定、展覽中期造型景觀的設計以及展覽結束后研討會的召開與出版物的發行三個方面,探究“非遺”展覽的策展機制,以期為實現“非遺”展覽助力文化旅游發展和振興中華文化的偉大目標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周箭,曹雯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校園活態傳承與工匠精神培育初探:以江蘇江陰的非遺傳承為例[J].藝術科技,2016,29(10):13-14.
[2] 江偉,周敏.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非遺主題文創產品開發策略研究:以無錫靈山小鎮·拈花灣為例[J].藝術百家,2020,36(5):200-204.
[3]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5〕18號)[EB/OL].中國政府網,(2021-08-12)[2023-02-12]. https:
//www.gov.cn/zhengce/2021-08/12/content_5630974.htm.
[4] 向兆倫.非遺保護要見人見物見生活[N].人民日報,2018-06-06(12).
作者簡介:魏瑜薇(1999—),女,山東臨沂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工藝文化。
張毅(1967—),男,江蘇南通人,碩士,研究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工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