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和藝術觀念的更新,多元化的裝置藝術打破了傳統藝術的局限性,使創作者、觀眾、作品以及空間能夠緊密結合并傳遞感性色彩,為藝術作品打造沉浸式觀感。基于此,文章從藝術原理視角分析裝置藝術的現象和規律,并對其進行總結、歸納,旨在為裝置藝術設計理論研究提供借鑒,為裝置藝術在現代藝術與現代生活中的發展創新提供一些思考。方法:文章運用文獻研究法、跨學科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總結歸納法,首先闡述裝置藝術的來源、含義、發展背景,然后從藝術原理的角度對裝置藝術的三種特性——空間性、融合性、趣味性進行歸納概括及案例分析,并對裝置藝術及其對現代生活的意義展開系統全面的分析。結果:在理解藝術的基礎上深入分析裝置藝術,可以發現裝置藝術打破了空間、專業、傳統等因素的限制,使藝術更加多姿多彩,并且更加開放,呈現出大眾化的審美趨勢。結論:裝置藝術隨著藝術的多元化發展而發展,從物與人的交流到人與人的交流,以一種新的語言來傳達思想和情感,賦予了藝術實用的意義。當前時代,要以創新的使命感面對藝術的未來,在滿足大眾審美需求的前提下理解、研究裝置藝術,這對未來藝術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藝術原理;裝置藝術;藝術特性;意義
中圖分類號:J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1-0-04
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和藝術觀念的更新,裝置藝術不斷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也被更多人喜愛和認可。這些裝置藝術作品不僅在不同空間點綴著公眾日漸忙碌的生活,為人們單調的生活賦予了多彩的顏色,還通過作品本身的造型、圖案、色彩、材料這類藝術語言,體現出裝置藝術與公共空間的關系,代替環境與場景向公眾傳達相應的歷史文化底蘊,或是代表著公眾的精神向導等,具有文化和思維導向作用。
藝術原理以藝術為研究對象,是研究藝術現象及其規律的理論總結。裝置藝術作為藝術的一種外在的表達方式與表現形式,從藝術原理視角來講是一種藝術現象。安東尼·強森(Anthony Janson)提出:“裝置藝術是通過創造新奇的環境,引發觀眾的記憶,產生以記憶形式出現的經驗,觀眾借助于自己的理解,又進一步強化這種經驗的過程。”
裝置藝術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是在歐美等地興起的一種新藝術形式。其以空間為媒介,通過創造具有情境感的環境、結構或裝置來表達藝術家的思想和情感。20世紀60年代,西方青年對當時政治的不滿情緒延伸到了繪畫、雕塑、建筑、音樂等傳統藝術形式上,新興藝術打破了這些傳統藝術的明確區別,使更多人能夠利用多種形式來表達情感和思想。在這種大環境下,裝置藝術由此產生。馬塞爾·杜尚(Marcel Duchamp)將一件小便器送往紐約,參加獨立藝術家協會舉辦的藝術展覽會,引發熱評,自此現成品藝術成為當時的主流裝置藝術,也使裝置藝術這一藝術形式獲得傳播與認可,甚至超越了傳統的架上藝術,成為藝術家與公眾的話題中心[1]。值得一提的是,裝置藝術在早期就設有專門的裝置藝術美術館,如英國倫敦的裝置藝術博物館就是其中一個較有代表性的展區。同時,裝置藝術的熱潮從歐美傳至亞洲,有很多亞洲前衛藝術家也做了許多嘗試和探索,如艾未未2010年在英國泰特美術館展出的大型裝置作品《一億顆陶瓷瓜子》,該作品以總體量的龐大、個體的微小、獨特的中國符號影響了受眾[2]。
隨著裝置藝術在國外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和推廣,其樣態、創作方法、與觀眾之間的關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展示形式越來越多元化、多樣化、互動化。與誕生初期的藝術形態不同,其不再局限于現成品藝術的堆砌與組合,而是以空間為創作文本,以實地實景為創作角度,在場域內挖掘設計元素,構成設計靈感,聚焦于材料、聲音、技術、燈光、色彩、靜態和動態元素等新材料與新媒介的藝術上,用新的構筑方式展現藝術家想表達的思想內涵。其打破了架上藝術固有的觀眾觀賞模式,使觀眾能主動進入作品空間與藝術沉浸式互動,感受到獨特的空間氛圍,同時空間因觀眾的互動而被賦能。這種互動方式的轉變使空間、裝置藝術、觀眾三者進入良性循環,這也是如今數字科技時代的語言。
展示形式發生改變的同時,展示地點不再限制于博物館、美術館、畫廊等地,而是擴展至城市公共空間,進入城市公眾視野中,使更多人能夠體會到裝置藝術的魅力。同時,一些國際知名的藝術展和文化節開始聚焦和推廣裝置藝術,如“Art Basel”藝術展和日本北川富朗的“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在國際上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和認可度,也助推了當地的文化、旅游傳播和經濟發展。此外,一些國際知名的藝術家開始積極嘗試和探索裝置藝術與城市不同空間的結合,為這個領域帶來了更加豐富多元的風格、表現形式,為空間帶來了新興的情感輸送紐帶,以藝術作品為媒介,連接著觀眾與空間,也使空間具有些許感性的敘事色彩。
綜上,這些裝置藝術的不斷興起,不僅對大眾的感官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刺激,而且對當代藝術設計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也極大地拉近了公眾與現代公共空間的距離,并且在設計觀念、材料選擇上給予了啟示,為社會賦予更多的價值和意義。
1 藝術原理的概念
羅賓·喬治·科林伍德在《藝術原理》一書中提出,藝術是對情感的表現,是想象性活動,或是想象性經驗。而藝術原理是基于藝術從理論上探討感覺、意識、想象、思維、語言后形成的藝術理論,并且與創作者、社會都存在一定的聯系。所以,藝術和原理的聯系是什么呢?王一川在《藝術學原理》一書中提出:“藝術是訴諸人們五官感覺的包含想象、情感及思想的媒介與符號形式,而藝術學是關于藝術現象的理論反思。”由此可知,藝術和藝術學原理之間是彼此互通又相互依存的關系。一方面,藝術家創作和鑒賞藝術品都須借助藝術原理幫助自己構建藝術眼光,補充藝術知識;另一方面,藝術原理的認知是大量可觀可感的藝術現象歸納總結而來的。總結來說,藝術作品要將視野拓寬至理論層面,才能看清自身所處位置,而藝術原理也要下沉到藝術作品所形成的藝術現象中,才能完善基礎。
藝術原理本質上是一種標準,是歸納藝術品中的視覺元素排列組合的方式,拓展來說,就是從結構、抽象、節奏、美學、風格這幾個角度去看待作品的藝術表現。從藝術原理視角去看待藝術,就能從原則上分析和判斷藝術的元素、主題、規律、節奏、美學框架,可以幫助公眾更深刻地理解相關藝術,也能幫助藝術家從藝術作品的結構中歸納出元素,從抽象中把握主題,在節奏中尋找規律,汲取作品傳遞的能量和靈感,最后形成獨特的風格。可以說,藝術原理是一本厚厚的百科全書,能夠幫助觀眾和藝術家在理解世界的基礎上更好地理解自己。
2 裝置藝術的特點
裝置藝術與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波普藝術、極少主義、觀念藝術有關,是隨著傳統審美觀念的逐步改變而產生的,是人們在物質條件得到改善后跨入精神層面追求的一種藝術現象。從曾經為反叛美術館和博物館的架上藝術展覽到現在成為當地藝術展和美術館的常客,裝置藝術在時代的發展中逐漸從“少數主義”進入大眾的視野,反抗藝術速度和效率,通過不限制藝術手段和形式的方式,使藝術家能夠通過繪畫、雕塑、建筑、音樂等來展現核心思想。
同時,裝置藝術打破了架上藝術的觀賞性,帶來了互動性,觀眾可以通過五感(聽覺、視覺、觸覺、嗅覺、味覺)主動感受,縮小自己與藝術的距離,清晰地感受到藝術作品想要表達的內容,使藝術的表達方式更為直接有效,這也是裝置藝術能夠感化觀眾和被大眾認可的原因[3]。
綜上,裝置藝術可以在有限的視覺空間內利用有限的資源,融合設計師和公眾的情感與想象,最后通過豐富的藝術手段創造出具有豐富精神和文化內涵的藝術作品。同時,裝置藝術打破了傳統藝術的常規場所和傳播限制,使更多的人參與到藝術作品的氛圍中,通過不同的形式展示,融合不同類別的設計學科,呈現更新穎有趣、更能吸引大眾目光的藝術裝置。裝置藝術的構成形式由此而來,也形成了獨特的藝術特性——空間性、融合性、趣味性。
2.1 裝置藝術的空間性
在裝置藝術發展的初期——現成品藝術時期,大多數裝置藝術存在于美術館和展覽館,多以概念類型的藝術作品呈現。隨著時代、社會、藝術的發展,裝置藝術逐漸拋開架上傳統藝術的限制,進入后現代主義時期。就如法國后現代主義鼻祖馬賽爾·杜尚所說,“藝術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裝置藝術以其特有的親和力走進了公眾的生活中,在公眾對裝置藝術的了解和認可下,裝置藝術開始打破空間的局限性,打破美術館、展覽館這類限制性較強的空間的束縛,進入城市公共空間和其他公共空間。
在城市公共空間,裝置藝術是一種充滿活力的色彩和結構。近年來,政府和公眾都希望裝置藝術家能為城市公共空間打造具有特定意義的裝置藝術作品,通過裝置藝術的感染力營造該公共空間的藝術文化氛圍。例如,藝術家珍妮特·艾克曼(Janet Echelman)在城市上空的裝置藝術作品《空中漁網》,用豐富的美術色彩構成網絡結構,并運用古老的漁網編織手藝以及能夠抵抗紫外線、鹽、污染的纖維材料和20多噸重的鋼圈進行固定,形成能隨著微風輕晃、在夜間好似極光的效果。該作品通過絢麗的色彩、獨特的結構以及翩翩起舞的狀態,打破了城市夜空下的沉寂,為城市公共空間帶來了浪漫與自由的色彩,給予城市居民愉悅,展現城市空間文化氛圍的多樣性。
其他公共空間的裝置藝術也有其獨特的魅力。許多裝置藝術家開始嘗試將裝置藝術與環境巧妙結合,引入人為互動,從而搭建空間、藝術作品、人這三者交流和互動的平臺。裝置藝術在鄉村公共空間和景觀公共空間中都展現出了不錯的空間敘事能力,例如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在瀨戶內國際藝術節上的裝置藝術作品《南瓜》,其裝置藝術以圓點藝術聞名于世,圓點幻覺伴隨了她的整個藝術生涯,圓點符號反映的是其自我意識的原始表達,也是環境自我意識的表達[4]。瀨戶內國際藝術節在瀨戶內海的大小島嶼上的其他裝置藝術作品,以“海的復權”為主題,使一座座荒涼的島嶼變成藝術島,吸引了上千萬觀眾及藝術家前往,一躍成為“當代藝術的圣地”,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實現了雙贏。
裝置藝術帶來的前所未有的空間體驗,在不同空間內改變造型、色彩等,與人產生互動,從而給欣賞者的視覺、觸覺甚至聽覺感官帶來強烈的刺激。可以說,裝置藝術的空間性極大地豐富了大眾對空間審美的要求,提升了大眾對美的感知力。
2.2 裝置藝術的融合性
裝置藝術是一門跨學科的綜合性較強的藝術形式,在該藝術創作中,跨學科能力顯得十分重要。裝置藝術不僅使從結構中歸納出的元素形式多樣,其主題可以融合的范圍也比較廣,只要是具有社會熱度的話題,都可以加以創作并展現出來,其美學風格從傳統藝術風格到當代藝術風格選取不一。同時,裝置藝術作品融合了展示形式和運用技能,包括美學、建筑學、計算機學、數學等多種技術和學科。例如,如今裝置藝術中常用的互動影像技術,就是在這些學科知識的高度融合基礎上才形成并展示的。
裝置藝術的融合特性,不僅是指傳統藝術與媒體藝術的融合,還包括材質、造型、技術、新舊媒體的融合。例如,全息影像技術、燈光音樂技術、計算機編程技術的結合可以展現出非常具有沉浸式體驗的裝置藝術作品,這也是藝術表現上的融合與進步。
2.3 裝置藝術的趣味性
裝置藝術與傳統藝術不同,在融合了各學科的技術和理念的基礎上,藝術家們可以運用造型和色彩賦予作品天馬行空的想象。本著人類游戲的天性,裝置藝術自然發展出了強烈的參與性和交互性,即趣味性。
與傳統藝術相比,裝置藝術更具公眾參與性,雖然是藝術家創作的產物,但傳統藝術的主觀性更強。而裝置藝術不是藝術家的主觀決定全部,而是由客觀的空間和群體決定內在邏輯,再由藝術家以別樣的方式展示這些內在,更具趣味性[5]。
這是一個新舊媒體交融的時代,藝術家用新媒體技術將圖片從靜態轉化為動態,如向觀眾播放視頻,將動態影像與靜態空間相結合,呈現一種動態的空間藝術創作。同時,游戲性裝置藝術逐漸出現在大眾視野中,表明了當代藝術交互性的發展。與傳統藝術獨立創作、觀眾被動接受不同的是,裝置藝術的交互性更強調觀眾、創作者、作品三者之間的緊密交流,其趣味性即發揮觀眾主觀能動性,參與到作品欣賞與創作中,主動選擇觀察、感受創作者的思想表達,產生更多的聯結點,從而使觀者真正體會到裝置藝術的魅力,正如Jeffery Soar所說,“觀眾的身體、思想和行為在其中能夠被清晰地表達、拓展或者享受”。
3 藝術賦予裝置藝術的意義
藝術是一種表達內容的形式,形式和風格的變化取決于許多因素,包括社會、政治、經濟和技術。20世紀是人類社會規模最大、發展變化最快的世紀,現代工業文明和科技給世界帶來了新面貌、新活力、新危機。在這樣一個時代,裝置藝術萌芽并發展,其設計涵蓋了廣泛的類別,專注于實用性、功能性、美觀性。再到如今,裝置藝術作品不斷出現,打破了平面設計、空間設計等各種設計的界限。裝置藝術已經滲透到當代設計的各個門類,為當代設計注入了新鮮血液。
裝置藝術作為藝術中具有公共性的門類,在追求美學的同時,更多要滿足受眾的精神需求。用裝置藝術的方式表達藝術家內心所想,傳遞人生美好的情感和令人動容的畫面,帶來具有感染力的作品,同時,作品風格具有比較大的跨度,場合也不限于博物館和展館。1910年,杜尚將《泉》送到蓬皮杜藝術中心,其驚人的做法從不被人認可到使人們開始思考這種表達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藝術等。人們明白了藝術的價值取決于人們欣賞它的方式,不應拘泥于形式和內容,而是能帶給欣賞者的思想價值。所以,杜尚在一定程度上開啟了藝術的大門,使藝術的發展形式和內容不局限于現實主義,拓寬了人們的眼界,也使當今的裝置藝術在內容關注、題材選擇、文化取向、藝術定位、價值定位、情感流轉、操作方式等方面呈現出多樣性和復雜性的狀態。
4 裝置藝術在現代生活中的意義
裝置藝術融入現代生活場所,可以作為城市與居民生活的重要聯結點。裝置藝術所傳達的精神態度與感染力,使城市居民也深受藝術氛圍的熏陶,有助于緩解居民的工作與生活壓力。同時,裝置藝術在城市街頭出現,有助于打造城市特色文化,從而形成獨特的記憶,還可起到美化城市環境的作用,如可以通過不斷豐富裝置藝術的文化內涵,使其成為打造城市特色的重要名片。同時,在設計方案時,可以通過及時聽取群眾的重要意見與想法,推進工作有序調整,融合現代藝術理念,打造更多空間形式的裝置藝術,推動藝術成果推陳出新。
裝置藝術在城市的出現,可以更好地體現出城市背后的文化及獨特的魅力,還可充分挖掘悠久的文化元素,使城市得以展現其多元的文化底蘊。每個城市的歷史和發展速度不同,其中有一些優秀的文化,要求設計師在設計時融入優秀的文化資源。這些資源可以是獨特的自然景觀、悠久的歷史傳統、書籍、繪畫、雕塑等,它們可以產生持久的影響力。現代裝置藝術的形式更為活躍,表達的情感更能充分發揮其自身優勢,在設計中得到體現。
裝置藝術不僅可以美化城市,還可以融入人們的生活中,為人們提供實用價值。以城市空間為載體,以公眾的需求為內在的意義,提升人們的審美素質,減輕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壓力。同理心和共情也很重要,在公共場合的裝置藝術,要考慮到公眾的審美水平,不能一味追求藝術美,而是要真正使城市居民感受到作品的獨特魅力。換句話說,藝術不能脫離實際而存在,而是要服務于大眾生活,能為大眾帶來獨特的體驗和感受,使其充分感受到美,真正發揮藝術的作用。
5 結語
在工藝美術運動期間的設計中,從莫里斯的“美”與“用”的結合,到包豪斯提出的“藝術與科技相結合”的現代主義主張,都對當下的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并保證了設計不再向外發展。同時,與美術相同的中心主義使其步入多元化的潮流,從波普藝術清新、有趣、另類的風格到后期裝置藝術的各種設計手法,都對設計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現在很多藝術家用“物”和“空間”來挑戰藝術的功能,他們在創作中尋求一種能傳達感性的共鳴,這種新穎的共鳴方式也可以用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賦予藝術實用的意義。基于此,裝置藝術家可以一種新的語言來傳達思想和情感,理解藝術本身,這對未來藝術的呈現方式具有特殊的意義。在藝術發展的長河中,我們須以傳承與創新的使命感面對藝術的未來,在滿足大眾審美需求的前提下,通過對裝置藝術的理解和研究,為裝置藝術在現代藝術和現代生活中的發展創新提供一些思考。
參考文獻:
[1] 王霄.試論裝置藝術的當代性[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6(4):152-156.
[2] 王斌.中國裝置藝術的現實表達[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7(6):6-8,235.
[3] 許林濤,李貌.當代裝置藝術的多元表達空間[J].四川戲劇,2020(10):82-85.
[4] 呂楠.草間彌生裝置藝術中圓點符號的秩序建構[J].四川戲劇,2020(2):104-106,110.
[5] 楊筱瑤.裝置藝術在公共空間設計中的應用[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9(2):314-318.
作者簡介:徐嘉悅(1998—),女,江蘇無錫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公共藝術、陶瓷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