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毅,朱亞男,崔 晶
(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1、2.副教授,3.教授,陜西 西安 710014)
在建成現代化鐵路強國的目標下,保障動車組列車的檢修質量并優化其維修策略顯得尤為重要。轉向架作為列車機械部分的重要組成結構,其檢修品質直接關乎行車安全,是列車機械部分的重點維護對象。
輪對是轉向架中受力關系最復雜的結構,因此也是故障高發的部件之一[1],研究輪對故障的產生原因,分析其故障模式并評估風險,對于指導優化輪對的維修策略,提高其檢修品質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動車組的輪對裝配結構中包含車軸和車輪,車軸和車輪又有其具體的組成部分[2]。
當且僅當輪對裝配中的所有部件全部正常工作時,輪對才能正常工作[3][4],見圖1。
根據某動車段動車組檢修故障數據庫,以動車組走行180天為統計周期,經過整理和統計分析,將輪對常見的故障模式歸納為6大類故障模式:
A1:工作狀態異?;蜃饔貌涣?;
A2:參數指標超差;
A3:表面損傷(含磨損、擦傷等);
A4:變形、尺寸超差;
A5:裂紋(含外部裂縫和內部疲勞裂紋);
A6:斷裂、損毀。
以某型動車組為例,其輪對在統計周期內共發生故障334 次,其中輪對的A1 故障共發生13 次,占總故障數3.89%;A2 故障發生75 次,占總故障數22.46%;A3 故障發生80 次,占總故障23.95%;A4故障發生107次,占總故障32.04%;A5故障發生53次,占總故障15.87%;A6故障發生6次,占總故障1.8%。故6類故障先驗發生率分別為:
綜上可看出,輪對故障以A4 類故障為主,即輪對變形和尺寸超差是主要高發故障,其中車輪故障關聯性較強且主要集中在輪對內側距、輪徑和輪緣尺寸異常上,尤以輪緣尺寸異常居多。
對輪緣尺寸異常進行三維仿真分析,見圖2。

圖2 輪緣尺寸異常分析圖
分析得出如下結論:a.輪對內側距偏大會加劇輪緣磨損;b.輪徑小的一側車輪輪緣磨耗嚴重;c.輪重偏差時,承重輕的一側車輪輪緣磨耗嚴重。
除此之外,輪對運動過程中的蛇形運動和曲線通過都會磨耗輪緣,而這種磨耗皆會導致輪緣厚度減小,使輪緣尺寸異常。同時這種磨耗還有一定概率引發輪緣偏磨、輪緣頂部形成鋒芒以及輪輞輪輻裂紋。
此外,踏面故障發生概率高,其中尤以A3 類故障(即踏面擦傷、剝離、磨耗)為主。故障原因主要為輪對運行中與鋼軌的劇烈摩擦,比如空轉、滑行等非粘著運動,或者運行環境造成。此類故障又會導致輪徑尺寸偏差,從而誘發輪緣故障。
因此,將車輪發生故障后的故障表現歸納為3大類:
B1:輪緣故障。含輪緣厚度減小、輪緣頂部鋒芒、輪緣偏磨、垂直磨耗到限、輪對內側距超限、輪徑超限和輪重偏差,包含A1、A2、A4;
B2:踏面故障。含踏面擦傷、剝離、磨耗和裂紋,包含A3;
B3:輪輞輪輻故障,包含A5、A6。
經后驗概率計算可知,B1 和B2 類故障發生概率高達0.4 和0.5,因此車輪在檢修中應對尺寸測量和外觀檢查工序進行重點跟進。
采用風險順序數(Risk Priority Number,簡稱RPN)對輪對進行故障風險分析[5]。從三個方面進行綜合評估:
(1)故障發生度(Occurrence,O)
以故障發生概率對故障發生度進行賦值,具體見表1。

表1 故障發生度(0)賦值
(2)故障嚴重度(Severity,S)
以故障發生后的影響程度對故障嚴重度進行量化賦值,具體見表2。

表2 故障嚴重度(S)賦值
(3)故障檢測度(Detection,D)
以故障能被檢測出來的難易程度對故障檢測度進行量化賦值,具體見表3。

表3 故障檢測度(D)賦值
根據O、S、D 計算故障風險順序數(RPN),一旦故障風險數超過列車的臨界值,這說明故障危害較大,反之則較小[6]。
設嚴重度S的影響權重是發生度O的4倍,同時是可檢測度D的5倍,發生度O影響權重為D的2倍,可以得到如式(5)所示的權重矩陣:
由此得出輪對RPN計算式,見式(7):
輪對RPN臨界值,見式(8):
取臨界值為4,將輪對故障風險進行量化分類,具體見表4。

表4 輪對故障風險(RPN)量化分類
輪對故障頻發:在對某車型的統計周期內,車輪故障發生頻數為177,車軸故障發生頻數為167。某型動車組輪對故障及影響分析數據見表5和表6。

表5 動車組車輪故障及影響分析

表6 動車組車軸故障及影響分析
對表中車輪故障進行關聯性分析,其B1、B2 和B3類故障統計情況見圖3,可看出,車輪故障發生頻次高、危害大,尤其是B1和B2類故障應重點關注并合理安排檢修周期。

圖3 車輪故障分類分析
通過對動車組輪對裝配結構進行了可靠性分析,重點研究了故障的先驗模式和后驗模式,并設計了故障風險評估方法,經實車數據驗證,得出以下結論:
(1)輪對裝配結構中,車輪和車軸均有故障發生,但對比分析表5、表6 可知,車輪故障的RPN 總值和單值均高于車軸故障RPN,因此在動車組運用過程中車輪故障發生頻次更高且風險更大。
(2)分析表5可知,在車輪故障中,2以上的RPN值(即中等風險)發生次數為15,占比達到94%,對比表6,RPN值2以上的車軸故障占比為42%。因此輪對檢修工序規劃時,應將車輪檢修步驟提升至車軸的一倍,加強車輪狀態修。
(3)車輪故障的80%都是輪緣類和踏面類故障,故障特點又以尺寸超差居多,因此應適當縮短車輪尺寸測量工序的檢修周期,提高檢修頻次,并配備方便使用且精度高的檢修工量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