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碧斌 陳晟穎
摘?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離不開國際科技合作。文章闡述了杭州市在國際科技合作項目、高能級平臺建設、海外孵化試點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分析杭州市目前面臨的挑戰,即對外科技合作單位地區分布不均勻、國際科技合作政策供給有待提高、政府間合作渠道有待進一步拓展。基于新時代新需求,文章提出杭州市進一步深化國際科技合作的思考。
關鍵詞:國際科技合作;杭州;成效
國際科技合作是在全球視角上推進自主創新的重要方式,對于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近年來,杭州市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強科技創新的決策部署,高度重視科技開放創新,加快科技對外開放步伐,主動參與全球研發與分工,大力推進國際科技合作工作。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GII)》報告顯示,杭州在全球科技集群排名中位列全球第14位、國內城市集群第5位、浙江省內第1位[2]。科技部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發布的《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2》顯示,杭州在全國城市創新能力百強榜中位列第三,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3]。浙江省科技進步統計監測顯示,杭州科技創新綜合實力已連續多年穩居浙江省第1位[4]。
一、杭州市國際科技合作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加快高端平臺建設,提升科技合作能級
杭州市加快推進創新平臺建設,積極培育創新主體,集聚創新資源,著力構建高能級創新體系。在高端科教平臺方面,杭州市已布局國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浙江大學國際科創中心、中法航空大學、國家級聯合實驗室等。全省僅有的10家省級實驗室中,有7家在杭州,分別是之江實驗室、西湖實驗室、湘湖實驗室、白馬湖實驗室、湖畔實驗室、良渚實驗室和天目山實驗室。在大科學計劃方面,浙江大學參與國際熱核聚變試驗堆(ITER)計劃、大型強子對撞機(LHC)計劃,牽頭建設浙江省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杭州極弱磁場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研究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構建認知“零磁世界”系統理論,開展零磁科學前沿基礎研究,發起國際零磁大科學計劃。在國際科技合作載體方面,截至2022年,杭州市共建有國家級“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2家;浙江省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87家、海外創新孵化中心16家、企業海外研發機構13家、國際聯合實驗室18家。從杭州市的省級國際科技合作載體承擔單位的分布來看,高校占比最大,有59家,占總數的44%;企業次之,有45家,占總數的33%;再次為科研院所,有29家,占總數的22%。這體現了杭州市的國際科技合作高校為主導,兼顧發揮產、學、研各方優勢。
典型載體有:“浙江—芬蘭兒童健康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依托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與芬蘭國家安全數據管理解決方案市場的領導者——艾維科技集團(Avaintec?Oy)合作多年,共同推進“兒童疾病遠程早期預警”“基于AI技術的兒童慢病管理”等項目合作。其中,“以咳嗽為第一主訴癥狀的兒童疾病智能分析平臺及應用”項目獲得科技部中芬政府間合作專項資金支持。合作以來,雙方共開展了技術交流活動6次,收集分析共享實驗數據,聯合發表產出多篇論文和知識產權,在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提高醫療體系效率和質量領域形成了良好的產、學、研用醫合作模式。
(二)深化國際項目合作,提升對外開放水平
國際科技合作項目是促進中外雙方開展關鍵技術聯合研發、提升科技開放合作的重要舉措。2014—2022年,杭州市共有48個項目獲批浙江省級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占全省項目數的68%。從項目合作地區來看,48個項目分布在歐洲、亞洲、美洲,其中歐洲最多,有30個,占總數的62%;美洲其次,有11個,占總數的23%;亞洲有7個,占總數的15%。這體現出杭州市與歐洲的合作較為緊密,杭州企業更傾向于選擇發達國家較多、科研實力更為雄厚、創新能力更強的歐美進行科研合作。從合作領域來看,48個項目在電子信息、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生物醫藥及健康、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主要領域都有所涉及,體現出了杭州市國際科技合作項目領域的多元化。其中,占比最高的電子信息有18個,占總數的37%;新能源與節能環保有11個,占總數的23%。這兩個領域之和已占據半壁江山,這與有著“數字之城”美譽的杭州市的數字經濟和信息產業的蓬勃發展密不可分。其次為生物醫藥及健康8個,高端裝備制造7個。相比之下,新材料領域較少,只有4個。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杭州市在新材料方面的國際科技合作參與度較低。
典型項目有:杭州碟濾膜技術有限公司和挪威Biowater?Technology?AS合作的基于膜分離的高濃難降解有機廢水處理與資源回收關鍵技術開發及工程示范項目。項目針對高濃難降解有機廢水處理難度大、資源回收難等特點,提出“厭氧碳回收+膜分離氮回收+低壓高效水回收”工藝,通過基于導電材料強化厭氧膜生物反應器碳回收調控技術等技術突破,集成相關技術工藝建立高濃難降解廢水碳、氮、水資源回收示范工程建設,出水達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業用水水質》中敞開式循環冷卻水系統補充水標準。
(三)探索海外孵化試點,加速全球成果轉化
海外孵化平臺通過構建技術成果或跨境創業的項目征集通道、組織技術供需或創業加速的對接服務活動等方式,促成創業項目落地或技術成果轉化,在為創業者和企業提供專業服務的同時,幫助其鏈接全球范圍內的創新力量。2014年9月,杭州市在美國硅谷設立全球首個海外飛地——杭州硅谷孵化器(Westlake?Ventures)。該孵化器主要從事跨境風險投資,為初創企業提供中美產業化資源對接,為中美兩地創業項目、創新人才、創投資本互利互通提供服務,現已累計投資39家海外高科技創新企業。2018年9月,杭州市又在美國設立了硅谷錢塘中心(Q?Bay?Center),辦公空間入駐率達到80%,生物醫藥共享實驗室入駐率已達77%,入駐企業、機構超過40家,入孵企業整體發展良好。
典型孵化平臺有:“浙江瑞典斯德哥爾摩海外創新孵化中心”依托杭州瑞浙科技創新有限公司,聚焦國際化創新創業項目,通過在浙江杭州和瑞典斯德哥爾摩兩地設立孵化—加速基地,對接北歐五國,開展國際人才引進、科技合作、產業并購等創新孵化工作,已落地海外科技項目15個,技術轉移項目6個,創新創業人才4人。“浙江瑞典哥德堡海外創新孵化中心”依托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孵化方向為汽車領域未來移動相關技術研發,主要負責在歐盟上市的領克車型的生命周期,目前領克01歐洲版在EUNCAP中獲得五星評級,超3萬會員。在技術研究方面,已成功交付20余個上車體項目以及共享組件、4個動力總成項目的開發任務,形成10余款整車、2款發動機和2款變速器。
二、杭州市開展國際科技合作面臨的挑戰
(一)對外科技合作單位地區分布不均勻
由于創新資源與國家的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創新要素、資源等方面的分布存在不平衡現象。從國際科技合作項目的合作國家可以看出,杭州市企事業單位在開展對外科技合作時傾向于選擇歐洲、美洲等發達國家的合作伙伴,亞洲許多國家包括“一帶一路”國家雖然與中國距離較近、文化相似,但是合作得卻較少。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杭州市的科技合作以“引進來”為主,“走出去”為輔。
(二)國際科技合作政策供給有待提高
國內大多數一二線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青島、成都、寧波等都陸續設立了國際科技合作專項或者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對開展國際科技合作的承擔單位進行政策支持和財政補助。反觀杭州,目前僅有針對浙江省級國際科技合作載體的支持政策《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杭政〔2023〕5號),暫未出臺針對國際合作專項的支持政策,未設立杭州市級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和國際科技合作載體等。現有的科技合作政策對國際科技合作的支持力度體現得不夠明顯。
(三)政府間合作渠道有待進一步拓展
杭州市與海外城市政府層面合作渠道有限,與海外友好城市之間的交往更多是以人員互訪、經貿和文化交流為主,科技層面的合作仍需加強。由于地理位置和歷史原因,截至目前,杭州市未有任何領事館,只有一些外國小型辦事處或分支機構,外交資源的薄弱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杭州國際科技合作能力的提升。
三、杭州市國際科技合作的發展思考
(一)深化政府間國際科技合作關系,優化國際科技合作制度供給
鑒于杭州市目前未有已達成科技合作意向的國家或地區,建議從國際友城入手,在現有的友好往來基礎上,加強交流合作,及時組織對國際友好城市的訪問或者邀請友好城市代表團來杭,推動簽訂科技合作協議備忘錄。研究編制出臺具有針對性的杭州市本級國際科技合作政策,如設立對外科技合作專項、國際聯合實驗室、建立海外“兄弟園區”等,為雙方開展國際聯合技術研發保駕護航。鼓勵引導企業在與先進發達國家合作的同時,兼顧發展中國家,一方面對接美國、日本、歐盟等技術先進、科研強校多的國家和地區以獲得高新科技,另一方面在“一帶一路”倡議引領下,加大與烏克蘭、捷克、南非、烏茲別克斯坦等沿線重要節點國的科技互助,同時實現向上精準對接和向下開放包容。
(二)準確把握科技新發展方向,搶占科技領域的戰略制高點
杭州應加強技術預測和前瞻研判等基礎性工作,準確把握科技新發展方向,在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領域搶占全球科技制高點。一方面,要超前部署前沿技術領域,在浙江省“315”(三大科創高地、十五大戰略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的基礎上,提煉符合杭州市情的有代表性的領域,凝聚全市優勢力量加快研發,通過多學科交叉協作,布局建設生命科學、能源等領域國家實驗室,加快建設人工智能、腦科學等領域信息研發機構等;另一方面,對于基礎研究領域,杭州要加強研究前沿持續監測,鼓勵探索性研究,及時把握最新動向,找準突破口,著力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
(三)積極搭建國際創新合作平臺,拓展科技合作廣度與深度
布局杭州海外科研基地群,擴大城市影響力,實現共贏。利用海外研發機構和合作伙伴,結合國外科研和人才力量,加快推進國際創新要素流入和產業雙向合作,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創新格局。積極引導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等機構朝著國際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繼續推進海外離岸孵化基地、海外創新中心等科創平臺布局,探索“科技資本+技術交易+離岸外包”的新型模式集聚國際創新資源。依托國家級、省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和聯合實驗室等各類國際交流合作平臺廣泛開展項目合作、人員交流、信息共享、資源對接等促進創新活動的開展。
(四)對接國際科技創新資源,打造良好科技生態系統
開展多元化科技人文交流活動,借鑒北京的中關村論壇,依托杭州市現有的國際人才交流與項目合作大會等活動,打造國內外一流科技成果的展示、發布、交易平臺,增強杭州在全球創新網絡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鼓勵各單位在杭州舉辦大型國際合作交流大會、國際性科技博覽會等活動。吸引聚集一批國際技術轉移中心、跨國技術轉移服務機構等組織,構建技術轉移協作聯盟,促進與海外國家間先進技術轉移轉化。立足區域優勢資源,充分發揮杭州知識產權中心、金融服務中心、高端人才服務機構、科技服務中介等機構的集聚效應,推進國際合作專業服務體系構建,為企業提供相關法律、知識產權、政策咨詢、投融資、技術和人才等服務,打造良好科技生態系統。
結語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科技合作國際化的地位越來越得到凸顯。杭州市應圍繞國家總體外交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求,建立和發展符合自身特色的國際科技合作機制和模式,搶抓發展先機,不斷提升城市國際化水平,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本文提出深化政府間國際科技合作關系、準確把握科技新發展方向、積極搭建國際創新合作平臺和打造良好科技生態系統等一系列舉措,為杭州市乃至其他城市進一步深化國際科技合作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溫軍,張森,王思欽.“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我國國際科技合作:新形勢與提升策略[J].中國經貿,2021(6):1421.
[2]Global?Innovation?Index[Z].https://www.globalinnovationindex.org/Home.
[3]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1[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22.
[4]浙江省科學技術廳,浙江省統計局.2021浙江科技統計年鑒[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21.
基金項目:2022年度浙江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海外研發推動浙江企業創新鏈全球布局研究”(編號:2022C35024);2022年度杭州市軟科學研究項目“雙循環背景下杭州市國際科技創新合作能力提升路徑研究”(編號:20220834M17)
作者簡介:王碧斌(1989—?),女,漢族,浙江永康人,碩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科技管理、國際合作。
*通訊作者:陳晟穎(1986—?),女,漢族,安徽蕪湖人,碩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科技政策、國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