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加奇 叢培兵
【摘要】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鄉村德治工作是鄉村治理現代化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關系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進程。德治作為傳統鄉村治理方式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是鄉村治理的重要法寶之一,彌補了自治和法治的不足,為解決鄉村治理難題,促進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發展提供了有效途徑。目前,鄉村建設成績顯著,農民生活顯著改善,鄉村振興蓬勃發展,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新問題,使得鄉村德治面臨新的困境。做好鄉村道德培育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將調查研究和德治理論相結合等方面持續推進,將傳統德治途徑進行創新性轉化和創造性發展,探尋新時代實現鄉村德治現代化的新路徑。
【關鍵詞】鄉村治理|道德培育|德治
一、深刻認識德治在鄉村治理體系中的重要意義
德治思想源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基層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我黨歷來重視德治在社會治理體系中的作用,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重慶代表團審議時就法治與德治關系作了深刻闡述,強調“要既講法治又講德治”“把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法治和德治的功能緊密結合起來”[1]。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黨的一系列相關理論成為新時代推進鄉村德治工作的根本遵循,為解決鄉村治理難題提供了新思路。
隨著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任務的完成,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歷史性的消除了絕對貧困,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鄉村振興新篇章。農民富起來了,農村美起來了,生活好起來了,但是在一些農村地區封建迷信、陳規陋習的痼疾還未徹底根除,高價彩禮、大操大辦、厚葬薄養、人情攀比還不同程度的存在,既浪費社會財富,又損害社會風尚。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作用,既要運用法律的規范作用,又要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解決頑疾固瘴,猛藥去疴,以德治潤心止爭,化矛盾于無形,綿綿用力、久久為功。
二、新時代鄉村德治中亟待解決的新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優異成績,移風易俗工作卓有成效,村容村貌、鄉風民風顯著改善,美麗鄉村建設持續推進。黨的二十大開啟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現階段農村工作要面臨新變化、新問題、新挑戰,要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做實、做細、做全各項工作,多謀長遠之策,多行固本之舉。
(一)隨著鄉村經濟的發展,德治建設面臨新情況
鄉村道德建設與當前新形勢、新變化不盡匹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部分群體誠信觀念淡化。為了獲取經濟利益拋棄誠信為本的基礎道德觀念,出現一些超標超量使用農藥和食品添加劑的現象,甚至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動物藥品,類似的還有注水肉、地溝油、毒花生等行為。二是部分群體親情關系淡化。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一書中提到:“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2]鄉土性意思是中國鄉村是一個熟人社會,受親情關系、裙帶關系、鄰里關系影響較深,在人際交往中人情占據重要地位。當前,鄉村道德出現,錦上添花者多,雪中送炭人少,存在人際交往功利化的苗頭性傾向。三是部分群體追逐眼前利益,不顧長遠發展。
(二)互聯網放大效應下,個別現象沖擊道德觀念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一直高度重視道德培育工作,人民道德水平顯著提高,鄉村德治工作不斷推進,但是仍然存在個別突破道德底線的行為。近年來伴隨互聯網的發展社會步入新媒體時代,微博微信、短視頻、直播的興起使得信息的傳播更為廣泛、便捷、快速。一些突破道德底線的行為一經互聯網傳播使其負面影響被放大,傳統道德觀念受到極大沖擊,一度引起部分群體的信任危機,典型代表有“扶老人被訛”“碰瓷”“電信詐騙”等現象。
(三)個人道德缺乏自律,存在“破窗效應”和“從眾心理”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越來越好,社會道德水平也獲得極大提升,愛護動物、保護環境、垃圾分類、助人為樂成為社會常態,但仍有一部分人缺乏自律,存在“破窗效應”和“從眾心理”。比如景點刻字現象,個別素質低的游客在景點旅游時會留下“XXX到此一游”的標記,有些游客看到后會產生模仿心理,自我安慰“反正也不是我先這么做的”突破內心的自律,成為破壞景點的一員。還有些不文明行為體現了人們的“從眾心理”,典型的代表是中國式過馬路現象,即“湊夠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紅綠燈無關”,出現這種現象部分人“自我為中心”思想和另外一些人缺乏內心的自律,認為“他們都走了,我自己站在這等不是傻嗎”的心理。由此可見,很多時候道德滑坡源自那個率先破壞規矩的人,最后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局面。
(四)有的鄉村基層黨組織作用發揮不充分
黨的基層組織理應成為扎根基層的戰斗堡壘,但是在有的鄉村基層黨的組織軟弱渙散,工作方法不當,對鄉村主流意識形態建設不夠重視[3],未能很好地在推動鄉村德治建設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比如,有的基層黨員干部工作浮于表面、能力不足、懶政怠政、缺乏戰斗力,對村民道德建設重視程度不夠,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力度不夠,不能有效的引領鄉村道德風尚。詐騙村、黑金村、制毒村、造假村的出現,也從側面說明一些鄉村基層黨組織不作為。
三、新時代鄉村德治實現路徑探究
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和社會保障界委員時強調“鄉村振興不能只盯著經濟發展,還必須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重視農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視法治建設,健全鄉村治理體系,深化村民自治實踐,有效發揮村規民約、家教家風作用,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新時代推進鄉村德治建設要從加強黨的領導、開展道德培育、加強調查研究多個方面綜合施策,持續發力。
(一)堅持黨建引領,將建黨精神的德治資源融入鄉村
“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建黨精神,不僅是共產黨人的寶貴精神財富,更是全體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同樣也蘊含著大量的德治思維,將其中的德治思維有效運用到鄉村治理的實踐中,讓其中的德治思維融入鄉規民約中,嵌入鄉村文化中,滲入村民道德實踐中,在新時代鄉村中切實發揮好偉大建黨精神的德治思維。
(二)弘揚核心價值觀,開展形式多樣道德培育活動
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推動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新時代新征程上加強村民道德培育、提高農村道德水平,要發揮傳統美德的引領作用,先進模范的帶頭作用和村規民約的教化作用。
(三)加強調查研究,理論聯系實際開展道德培育
解決實際問題,光靠理論知識是不夠的,容易犯“本本主義”的錯誤,必須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調查研究一直以來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開展道德培育你首先要通過調查研究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準、把對策提實,才實現“解決問題”的目的。要實地了解農村基層道德建設現狀,盤點存在的不道德行為,調查行為的涉及面,分析每種行為屬于個別現象還是普遍現象,形成完善的調研結果。將德治理論知識、先進工作經驗和調研結果整合分析,理論指導實踐,分門別類抓住重點,集中力量整治普遍現象和突出問題,持續開展道德培育,提升德治水平。
四、結束語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德治工作屬于廣泛的預防性工作,是固本之策,長遠之舉,在推動解決鄉村治理難題,實現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具有重要作用,需要不斷地豐富和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鄉村振興成為繼脫貧攻堅之后農村工作的重心,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對鄉村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強鄉村道德培育,實施鄉村德治工作,構建“三治合一”的鄉村治理體系是實現鄉村善治的必由之路。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理論學習,2017(12):4-25.
[2]費孝通:《鄉土中國》[M].新知三聯書店,1985.
[3]習近平:2022年3月6日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時的講話.
(作者單位:喀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