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果
【摘要】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民族團結和維系社會穩定的必然要求,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關乎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氣質與命運走向。在富有融合性與包容性,自由性和共享性,海量性和復雜性特征的全媒體時代背景下,要以把握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這四全媒體的特點和內容為基礎,從四個維度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全程媒體出發,全流程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全息媒體出發,全維度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全員媒體出發,全主體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全效媒體出發,全效能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關鍵詞】全媒體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全媒體是傳統媒體新興媒體的全面互補、全面融合,發展為了覆蓋范圍最全、技術手段最全、媒介載體最全、創作主客體最全的全媒體,它吸收包納各媒體特點,發揮出動靜結合、實時在線、瞬時傳播、協同聯動等優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1] 要把握全媒體的特征和優勢,克服不利因素,發揮其對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利作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2]
一、全程媒體:全流程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一)時間上:追溯歷史源頭,重構民族記憶
“引導人民知史愛黨、知史愛國”[3]全程媒體可通過再現集體記憶引導公眾對集體歷史的認同,消除個體民族之間情感維系的隔閡,增加對整個國家意識形態的信服。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體都可以追溯歷史源頭,喚起公眾的想象與感知,理清歷史的脈絡,從而達到共識擁有集體歸屬感。媒體對歷史周年日的報道,從歷史事件對當今經驗的分析,對歷史事件脈絡的梳理,打開集體塵封的記憶。還可制作紀錄片和電影等,通過真實的紀實手段,借助當時事件目擊者的陳述,重構歷史現場。這種對歷史場景的模擬和影像層次的信息傳遞使得公眾常有身臨其境之感,民族記憶在生動的圖像中被喚醒。
(二)空間上:反映經濟面貌,引導資源投入
全程傳媒通過對民族地區經濟生活面貌的反映,促進國家政策扶持和基金投入,使得資本、勞動、土地、技術等資源要素實現更有效配置。如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降低生產成本和運輸成本;加大技術培訓力度,傳播新的科學技術,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當地特色經濟;更新媒體平臺的建設與使用,更新人們的觀念以及生活生產方式;挖掘民族經濟與文化資源,打造具有不同民族特色與文化底蘊的產業。全媒體可以較大程度上破除民族地區的封閉性與落后性,促進民族區域經濟建設,縮小與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差距,增強少數民族人民的社會公平感和幸福感,由此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二、全息媒體:全維度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一)在線的教育啟迪,豐富教育形式
全息媒體可以使傳統的教育場所轉為更為靈活的在線教育空間,實現更無縫的虛擬和遠程學習體驗,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活動得以在線開展。全息媒體則可以將時間、地點、期望納入其考量范圍,超越固定的線下教育形式或單調的線上教育,借助全息媒體的VR、AR、MR等技術,不斷提升教育載體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將其發展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呈現形式的創新補充。5G技術和全息媒體的融合會提供更具包容性的教育環境,無論身處何時何地,都能把教育內容全方位呈現和同步傳播;也可以進行定制化和個性化地教育設計,有針對地教育不同群體;還可以進行3D模擬與模型有效互動,增強沉浸式學習體驗;還能使用技術對教育效果進行有效評估和改善。
(二)沉浸的文化體驗,打造立體文化
中華民族文化不斷走出來、傳下去,而全息媒體的運用卻能讓民族文化“講出來,動起來”。全息媒體通過多樣的媒體形態如VR、AR人工智能等技術給受眾立體展現語言與文字、聲音與圖像,使得更加逼真地描繪和重構現場信息,致使聽眾得到沉浸式與環繞式體驗,滿足受眾個性化需求。利用視頻、直播、動畫等方式進行傳統戲曲、非遺制作等傳統文化的演繹,文化創作的過程被全面呈現,增進了文化的觀賞性效果,同時得到及時的講解、點評與反饋,讓受眾身臨其境。還可打造如夢似幻的演藝科技大秀,借助全息、混合現實等高科技手段,打造文化歷史中的真實場景,通過別致的造型和深入的互動,使得傳統文化從平面走向立體。
三、全員媒體:全主體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一)前提:堅持黨的政治引領
“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3]黨的宣傳工作是民族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意識形態工作的陣地。要發揮全員媒體的作用,前提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其宣傳內容在增強各民族人民對國家的歸屬感,對民族文化的自覺自信,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同上都應起著正向引導作用。應從宏觀上把握民族宣傳工作大局,抓好各過程各環節,把宣傳工作融入日常,做在平常,保持意識形態宣傳工作的持久性與連續性。具體來講,要增強黨報新聞宣傳的影響力,維護黨報內容的高度權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增強政治引領力。其次,黨媒工作者要提升思想高度,積極主動發聲,綜合采用各種形式、渠道與手段深入淺出地把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講明白,讓民眾聽得懂會落實。
(二)關鍵:發揮全體人民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第一,要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通過完善法規政策,拓寬表達渠道,豐富宣傳載體,激發出人民群眾投身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工作的能動性與積極性,讓群眾在自辦的文化活動、宣傳動員過程中得到提升與啟迪。第二,媒體工作者要始終向人民群眾汲取智慧和力量,從人民群眾的語言中學習生動的表達,從人民群眾的實踐中挖掘創作的源泉,從人民群眾的想法中提取精華,才能更好地明白宣傳什么,怎么宣傳,使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宣傳工作貼近現實又富有藝術感。第三,把人民群眾的滿意度作為工作的檢驗標準,無論是民族文藝作品的展示,民族交流活動的創辦,還是民族文化的咨詢服務都始終堅持群眾來評判,把是否能得到群眾的擁護與贊成作為工作的出發點與落腳點。
四、全效媒體:全效能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一)建立傳播共同體
信息共享和交流是大趨勢,媒體融合發展是長過程,要努力實現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有效整合,匯聚各媒體之力增強宣傳效果。尤其要綜合利用大眾媒體和專業媒體,專業媒體要進行深度報道,組織專業團隊進入基層單位,深入廣大民族地區,詮釋好黨的政策,講好各民族守望相助的故事,報道好我國人民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引領下,黨領導人民取得脫貧攻堅、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的階段性成就。大眾媒體要滿足普通一般群體的需求,從貼近人民日常生活的角度潛移默化地把宣傳培育工作做好。充分理解黨的政策以及會議精神,當好促進民族和睦相處的宣傳者、鄉村振興策略的傳播者、人民群眾的服務者,助力建設正能量的網絡環境。
(二)創新傳播內容和手段
當前關于民族地區的獨特風俗習慣、經濟發展現實狀況、群眾思想風貌等方面存在一些媒體片面式宣傳、抹黑式報道。國家應該加強監管力度,對媒體存在的問題嚴格管控并下令整改。在新聞、文藝創作的源泉方面,要挖掘重大歷史題材、民族精神題材、愛國主義題材等,各角度各層次謳歌民族關系、民族歷史以及民族風貌等。關于內容的可讀性方面,要增加反映民族生活、民族風貌等民族文化的報道,用特色民族語言與漢語言雙語播報,用民族新聞記錄民族故事,用民族歌曲維系民族感情,增強少民族地區的民族符號特色。同時豐富漢語言形式的節目創作,提高少數民族同胞的漢語水平,增進對漢文化的理解。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以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綱領性文獻[N].人民日報,2021-11-08(12).
[2]習近平.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N].人民日報,2019-03-16(01).
[3]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社,2022.
(作者單位:重慶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