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兩個結合”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得出的經驗總結,也是進行理論創新的根本遵循。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歷史必然性是“兩個結合”的歷史邏輯;馬克思主義是科學、開放的理論體系,是“兩個結合”理論邏輯:中國共產黨是堅持運用“兩個結合”的實施主體,是“兩個結合”實踐邏輯。全面掌握和理解“兩個結合”的三重邏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理論的新發展和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兩個結合|三重邏輯
一、“兩個結合”歷史邏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歷史必然性
馬克思主義自誕生以來,不僅被無產階級政黨奉為“真經”,也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真誠擁護。近代中國為擺脫苦難和欺凌,前仆后繼的革命者、改革者進行了各種嘗試,但都以失敗告終。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人民提供了救亡圖存的全新選擇,從此馬克思主義就在中華大地上牢牢扎根并實現了廣泛的傳播和發展。
(一)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
鴉片戰爭之后,為了擺脫帝國主義的欺凌和壓迫,前仆后繼的革命者、改革者實踐了幾乎當時存在的每一種“主義”。戊戌變法康有為想要通過君主立憲挽救病入膏肓的清王朝;洋務運動左宗棠師夷長技以制夷,想要通過技術拯救清王朝;太平天國運動以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為中心,妄圖以舊式的農民起義來達到反侵略、反封建的目的,但是都因沒有觸及根本社會制度而宣告失敗。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也依然沒有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命運。就在先進的知識分子苦苦思索時,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第一次把馬克思主義變成了現實。于是,走無產階級革命道路是擺在中國人面前的唯一出路。1921年,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成立了,拉開了民族復興的序幕。
馬克思曾指出:“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需要的程度。”馬克思主義雖然產生于西歐,但它卻立足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探索和全人類的自由和解放事業,繼承了人類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從而指明了人類實現自由解放的道路——發動無產階級革命,用無產階級的雙手去摧毀一切舊勢力。這無疑給了苦苦掙扎在水身火熱中的中國人民帶來了良藥。正如李大釗所說的:“馬克思的學說真是拯救中國的導星。”從此,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就明確了走社會主義的革命道路。
(二)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內在的一致性
五千年的華夏文明源遠流長,然而1840年之后,中華延續了幾千年的文明走向衰落并受到嚴峻挑戰,是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賦予了奔涌不息的中華文明新的生命力,使得延續千年的中華文明再度興盛,而中華文化兼收并蓄的開放特質,也為馬克思主義提供文化土壤,使馬克思主義由最初的信仰上升到價值的認同。一種文明被另一種文明所拯救、所激活,并不是取代,不是扼殺,而是二者相互借鑒、相互交融、取長補短。二者之所以能夠相互結合,源于其價值觀念的一致性。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提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這與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的民本思想是相通的;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提出“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這與中國古代戰國末期的荀子提出的“形具而神生”、東漢王充提出的“天地合氣,萬物自生”的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是一致的。
可見,二者在價值觀、精神追求上有很多相通之處。馬克思主義用其真理的力量激活了古老的華夏文明,中華文明給予了馬克思主義成長的文化沃土,賦予了馬克思主義民族風骨和中國生命。“歷史證明中國成功的奧秘是將兩者相結合,形成符合中國實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才是中國取得成功的法寶!”[1]
二、“兩個結合”理論邏輯:馬克思主義是科學、開放的理論體系
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和時代性決定了它能夠與中國具體革命實踐相結合、和中華璀璨的文明相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是‘兩個結合’。”[2]
(一)最根本的“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
毛澤東同志指出,馬克思主義的偉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個國家具體的革命實踐相聯系的。因此,要想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必須將馬克思主義應用到中國具體實踐中,使其具體化。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立足革命實際,研究解決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工農兵蘇維埃政權建設、工農武裝割據等關系革命生死存亡的問題。到達延安之后,毛澤東撰寫了大量的理論文章,如《矛盾論》《實踐論》《論持久戰》等,形成了“毛澤東思想”,使黨內思想上達到了空前團結和統一,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思想政治前提。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注重分析我國具體國情。例如在社會主義改造中,我們沒有照搬來自蘇聯的強行過渡的方式,而采取的是公私合營、和平的贖買的改造方式,通過講究策略、原則、方式方法,順利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并在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初步成就。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立足不同時期中國的客觀實際,秉持開放的態度、世界的眼光堅持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把“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相結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緊緊抓住“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么樣實現發展”等重大問題進行了積極地探索,形成了一大批黨的創新理論成果,解決了困擾中國社會的一系列發展問題,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就,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得到充分彰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中國人民砥礪奮進,圍繞國際國內變化了的新形勢深入回答“三大時代課題”,指引中國人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不斷取得新的偉大勝利,推動各領域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變化。歷史證明:只有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開拓進取、守正創新,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
(二)最關鍵的“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指出:“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3]中國共產黨在百年追逐共產主義理想的過程中,不僅致力于“一個結合”,也內在蘊含著對“兩個結合”的整體遵循。
中國共產黨領袖毛澤東不僅通讀中國歷史,更是熟讀馬列的經典著作,寫下了百余篇氣勢磅礴的詩詞,就連《共產黨宣言》也讀了不下一百遍。正是擁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和歷史文化積淀,他才能重新定義來自《漢書·河間獻王傳》中的“實事求是”,用它來探求事物的內部聯系及其發展的規律性,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他所撰寫的《實踐論》《矛盾論》等著作也被奉之為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其中無不閃耀著中國古代認識論和辯證法思想的光輝。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小康”思想,最早來源于詩歌總集《詩經》,“民亦勞止,汔可小康”,表達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鄧小平將它和我國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相結合,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江澤民把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同法家的“法不阿貴,繩不撓曲”、儒家的德治思想相結合,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胡錦濤提出的“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等理念,來源于中華傳統文化“民為邦本”“和諧萬邦”的思想。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揚和繼承,在多次講話中引用中國古籍中的名言佳句、成語典故,如:在談到各國應該相互融通,共建發展空間時,他引用了嚴復的《聞國匯編》里的一句話“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旨在共建開放型的世界經濟;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嚴峻挑戰,他引用了列御寇的《列子·說符》中“見出以知入,觀往以知來”,表明中國將繼續在時代潮流中發展;在2023年的新年賀詞中,他引用蘇軾的“犯其至難而圖其至遠”[4],勉勵中國人民要頑強拼搏,用奮斗創造奇跡。由此可見,中華文明一直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搖籃、信心之源,它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語言形式和精神內涵。同時,馬克思主義也用其科學性點亮了中國自鴉片戰爭之后沒落的中華文明,使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繼承和發揚。
三、“兩個結合”實踐邏輯:中國共產黨是堅持運用兩個結合的實施主體
結合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基本方式不是自發產生的,而是在無產階級政黨領導下自覺進行的。在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是堅持運用“兩個結合”的主體,不斷根據時代特征的變化推進思想解放、理論革新,創造了社會主義國家現代化發展的全新道路。
(一)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自建黨以來,共產主義信仰已被染在了鮮紅的旗幟上。在革命戰爭年代,無數次戰斗、戰役,數不清的中國共產黨人為了自己心中理想舍身取義,無論順境、逆境從沒放棄過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追求,正是無數不怕犧牲的中國共產黨人對理想信念的堅守才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就在于始終將人民性這一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作為自己最堅定的政治立場,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最高位置,并一以貫之地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不僅要堅定信仰,更要深刻領悟馬克思主義不是僵化封閉的,而是發展開放的理論體系。正如恩格斯所說,“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馬克思、恩格斯所論述的理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供我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行理論研究創新所需的方法。因此,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并不是固守經典作家的只言片語而是要將“普遍性”和“特殊性”結合起來,表現在要與特殊的國情、優秀的民族文化相結合,要根據時代主題、歷史方位和人民利益的發展變化,解放思想、立足實踐,尊重規律,開拓進取,在整個過程中始終堅持和教條主義做斗爭,繼承發揚好馬克思主義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根本思想。“敢于說前人沒有說過的新話,敢于做前人沒有干過的事情,用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2]
(二)中國共產黨注重構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話語體系
中國共產黨在百年的奮斗歷程中始終堅持“兩個結合”,立足中國不同時代的特征和歷史任務構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話語體系,為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提供了理論支撐。
馬克思主義具有革命話語和建設話語兩種話語體系。前者致力于奪取政權,實現政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后者則關注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和發展,探求實現共產主義的現實途徑。縱觀國際共運史,不難發展,一些社會主義國家改革之所以失敗,就是由于沒有構建出適合自己國情和文化特征的建設話語體系,導致國家建設遇到重創和停滯不前。中國共產黨吸取了社會主義運動和各國發展的正反兩方面經驗,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從“革命”到“建設”的話語體系的轉換。鄧小平理論是建設話語的開創之作。他十分強調解放思想,將人們從革命話語的教條主義中解放出來,創造性運用“建設話語”,構建了鄧小平理論,指導黨制定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總路線。“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也立足于中國不同發展階段,繼續創新“建設”話語體系,著重強調黨從管理型到服務型的轉變、強調粗放發展到科學發展的轉變、革命思維到和諧思維、以人為本理念的轉變。尤其黨的十八大之后,圍繞當下的中國實踐、面臨的中國問題,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方位、總體布局、戰略布局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探索和實踐,形成了新時代黨的最新指導思想,為中國未來的現代化發展指明了發展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兩個結合”是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這是探索中國發展模式、總結現代化建設經驗、傳承中華文明中得出的規律性認識。因此,話語體系的創新在承襲傳統文化基因的基礎上要注重對其內涵、表達形式、語義語境的重構,結合時代要求做到守正創新,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好中國形象,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國門,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讓其成為構建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的重要源泉。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蔡曉.從“兩個結合”看中華文明的光輝未來[N].農民日報,2022-11-06(2).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0、17、17、20.
[3]習近平.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N].人民日報,2023-06-03(1).
[4]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零二三年新年賀詞[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22-12/31/content_5734452. htm xxgkhide=1.
【基金項目:本文系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基金2023年度常規項目“內蒙古以‘兩個結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階段性成果(2023AY02)】
(作者簡介:張凌,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區委員會黨校講師,法學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
(作者單位:通遼市中共科爾沁區委員會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