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閩 余艷 陳行
摘?要:亞洲、歐洲和北美三大區域是未來全球制造業競爭的主要陣地。文章基于聯合國商品貿易數據庫數據和非線性適合度法,對世界三大區域工廠的出口技術特征及演化趨勢進行研究,發現亞洲與歐洲和北美相比、歐洲與北美相比均具有較大的競爭優勢,亞洲已經成為世界最主要的生產工廠。各個區域內部的國家在未來世界經濟的發展中仍將是合作的主體,亞洲國家之間應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合作框架和合作機制,加強相互間的合作和協調,保持競爭優勢。
關鍵詞:三大區域工廠;出口產品;技術特征
中圖分類號:F752.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24)04-0001-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04.001
1?引言
隨著中國和新興市場國家的崛起,全球制造業的格局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高收入國家的制造業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大幅下降,中等收入國家的制造業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大幅上升,全球制造業正不斷向中等收入國家轉移,逐漸形成以中國、德國、美國為核心的“東亞—歐洲—北美”三足鼎立的格局,即世界三大區域工廠。亞洲由于有中國和日本這兩大出口排名位于世界前五的國家,韓國多數年份也排在除德國之外的歐洲國家之前,實力大大增強。不僅如此,亞洲近年來逐漸發展成世界高技術產品的制造中心。作為亞洲核心的中國,制造業門類齊全,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但是,隨著貿易保護主義勢力的抬頭和逆全球化的興起,世界三大區域工廠之間的競爭勢必會更加激烈,如果不能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就有可能在競爭中敗下陣來。尤其是亞洲過去還缺少歐洲和北美所擁有的各國之間相互合作的高水平自由貿易協定,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才剛起步,而中日韓三國因為歷史因素在政治和安全方面缺乏足夠的互信,相互間的合作有待加強。在這樣的背景下,比較三大區域工廠的貿易競爭力,有助于清楚了解自身和對手在國際競爭中的位置,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先機。
技術是產品競爭力的體現。近二十年來,以貿易復雜度為基礎的技術含量測算方法取得了較大發展。該方法在早期均是使用該產品與貿易相關的某個指標對各國的人均GDP進行加權來測算該產品的技術含量。Lall等[1]以產品出口額占世界該產品出口額的比重作為權重,Hausmann等[2]、樊綱等[3]改用產品的顯示性比較優勢加權。但產品技術含量與該國的人均GDP高度相關的假設過強,Hausemann等[4]基于物理學中的能力理論創建了用反射法計算出口復雜度的方法,Tacchella等[5]進一步提出了基于非線性適合度法,實現了出口復雜度測算方法的跨越。文章使用該方法測算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從技術的視角考察世界三大區域工廠競爭力,對其技術特征和演化情況進行比較。測算的數據為聯合國商品貿易數據庫世界各國HS6位代碼產品的出口額數據。技術水平使用每一種HS6位代碼在全部產品和中間產品、資本品兩個生產階段產品層面上以其出口額加權得到,技術結構則是將所有HS6位代碼的產品分為高技術產品、中技術產品和低技術產品三類,用每類產品在全部產品和兩個生產階段產品層面的出口額除以全部產品和不同生產階段產品的出口額得到。
2?世界三大區域工廠全部產品出口技術特征分析
2.1?技術水平
圖1顯示了2010—2019年世界三大區域工廠全部產品出口整體技術水平的變化及對比情況。其中,歐洲和北美的出口整體技術水平在多數年份都較為接近,歐洲略高于北美,亞洲的出口整體技術水平在所有年份均遠高于歐洲和北美,其與歐洲和北美的差距在2010年最高,此后有所減小并保持大體穩定。
圖1?2010—2019年世界三大區域工廠全部產品出口整體技術水平的變化及對比情況
2.2?技術結構
圖2顯示了2010—2019年世界三大區域工廠全部產品出口技術結構的變化及對比情況。其中,亞洲以中高技術產品為主,并且高技術產品的比重多數年份遠高于中技術產品的比重,后者又遠高于低技術產品的比重。歐洲也是以中高技術產品為主,但多數年份高技術產品的比重低于中技術產品的比重。北美以高技術產品和低技術產品為主,并且高技術產品與低技術產品的比重在2016年以前較為接近,但是2017年高技術產品的比重開始低于低技術產品的比重,兩者的差距被迅速拉開??傮w上看,亞洲中高技術產品的比重高于歐洲中高技術產品的比重,尤其是亞洲高技術產品的比重遠高于歐洲高技術產品的比重,兩者中高技術產品的比重又遠高于北美中高技術產品的比重,因此,亞洲的出口技術結構優于歐洲,歐洲又略優于北美。同時,由于歐洲中技術產品的比重高于亞洲中技術產品的比重,歐洲在中技術產品上與亞洲相比又具有一定的優勢。
3?世界三大區域工廠各生產階段產品技術特征分析
3.1?技術水平
表1顯示了2010—2019年世界三大區域工廠各生產階段產品出口整體技術水平的變化及對比情況??傮w上看,不論哪個區域,出口整體技術水平最高的都是資本品,其次是中間產品。三大區域資本品的出口整體技術水平都呈下降趨勢,其中降幅最大的是亞洲,其次是歐洲,最小的是北美。歐洲和北美中間產品的出口整體技術水平呈下降趨勢,而亞洲呈小幅上升的趨勢。消費品的出口整體技術水平則沒有明顯的變化趨勢。平均來看,亞洲資本品的出口整體技術水平遠高于北美,北美略高于歐洲。同時,亞洲中間品的出口整體技術水平也遠高于歐洲,歐洲稍高于北美。亞洲消費品的出口整體技術水平高于北美,北美又高于歐洲。
3.2?技術結構
表2顯示了2010—2019年世界三大區域工廠中間產品的出口技術結構的變化及對比情況??傮w上看,三大區域各技術類型產品的出口比重沒有明顯的上升或下降的趨勢。由于亞洲不論是高技術產品的比重還是中技術產品的比重均高于歐洲和北美,而歐洲不論是高技術產品的比重還是中技術產品的比重均略高于北美,因此可以認為亞洲中間產品的技術結構優于歐洲和北美,歐洲與北美相比又具有一定優勢。
表3顯示了2010—2019年世界三大區域工廠資本品的出口技術結構的變化及對比情況??傮w上看,資本品與中間產品相似,三大區域各技術類型產品的出口比重沒有明顯的變化趨勢。雖然亞洲中技術產品的比重低于歐洲,高于北美,但與歐洲和北美的差距不大,而高技術產品的比重遠高于歐洲和北美,歐洲高技術產品的比重略高于北美,中技術產品的比重明顯高于北美,因此可以認為亞洲資本品的技術結構優于歐洲和北美,歐洲與北美相比又具有一定優勢,特別是在中技術產品上。
4?結論和啟示
文章在測算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的基礎上對世界三大區域工廠的技術特征和演化情況進行比較,以觀察三大區域工廠出口競爭力的變化。研究發現,亞洲與歐洲和北美相比,在出口整體技術水平和出口技術結構上均具有較大的優勢,同時歐洲與北美相比也具有較大的優勢:在出口整體技術水平上,亞洲全部產品、資本品的出口整體技術水平均高于歐洲和北美;同時亞洲的中間產品的出口整體技術水平也高于北美;歐洲則在中間產品的出口整體技術水平上高于亞洲和北美;在出口技術結構上,亞洲全部產品和資本品的出口技術結構優于歐洲和北美;歐洲則在中間產品的出口技術結構上優于北美,但與亞洲相比孰優孰劣無法區分。
亞洲早已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生產工廠,不僅出口規模是世界上最大的,整體的競爭力也是最高的,特別是作為當今國際分工的主要載體的中間產品的整體技術水平雖然不是最高的,但三大區域工廠只有亞洲呈上升趨勢。原因可能是亞洲具有世界主要的三個制造業出口大國:日本、韓國和中國,三者先后都經歷了快速的經濟增長,日本對于產品的技術和質量的追求都達到了相當苛刻的程度,而中國從2007年起成為世界第一的商品出口大國,近年來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取得了較大的成就,高技術產品出口逐漸增多。歐洲的整體競爭力強于北美,原因可能是擁有德國、英國和法國等經濟發達、科技水平較高的傳統經濟強國,而美國雖然是世界上科技最發達的國家,但與加拿大和墨西哥兩個國家的科技相比就遜色了很多,而且美國科技發達也并未全體現在生產和應用技術上。這給我們的啟示是:再強的國家跟多個國家相比,也不一定具有優勢??傮w上看,亞洲在出口產品技術上已經占據了先機,但在未來勢必會面臨來自其他兩個區域工廠的激烈競爭。各個區域內部的國家由于地緣相接、歷史和文化具有近似性,在未來世界經濟的發展中仍將是合作的主體。作為亞洲主要成員的中日韓應該放下歷史的包袱,加強相互間的合作和協調,建立和完善包括眾多亞洲國家的合作框架和合作機制,保持整個亞洲的競爭優勢并繼續提高。
參考文獻:
[1]LALL?S,WEISS?J,ZHANG?J.The?“sophistication”?of?exports:a?new?trade?measure[J].World?development,2006,34(2):222-237.
[2]HAUSMANN?R,HWANG?J,RODRIK?D.What?you?export?matters[J].Journal?of?economic?growth,2007,12(1):1-25.
[3]樊綱,關志雄,姚枝仲.國際貿易結構分析:貿易品的技術分布[J].經濟研究,2006(8):70-80.
[4]HAUSMANN?R,HIDALGO?C?A.Country?diversification,product?ubiquity,and?economic?divergence[R].US:Center?for?International?Development?at?Harvard?University,2010.
[5]TACCHELLA?A,CRISTELLI?M,CALDARELLI?G,et?al.Economic?complexity:conceptual?grounding?of?a?new?metrics?for?global?competitiveness[J].Journal?of?economic?dynamics?and?control,2013,37(8):1683-1691
[6]杜修立,王維國.中國出口貿易的技術結構及其變遷:1980—2003[J].經濟研究,2007(7):137-151.
[基金項目]2020年度貴州師范學院學校社科項目“中國產業結構變動、城鎮化與就業協調化發展研究”(項目編號:校2021015);2022省理論創新課題貴州師范學院聯合項目“‘雙碳’目標下貴州綠色金融碳減排機制創新與路徑優化研究”(項目編號:GZLCLHZXYB-2022-03)。
[作者簡介]潘閩(1976—),男,福建長樂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