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玩是幼兒的天性,幼兒園要做幼兒的“游戲園地”。幼兒園戶外活動場地對于幼兒健康成長、增強體質和社會性的培養至關重要,戶外運動是幼兒進行體育鍛煉的主要場所,同時也是幼兒與大自然、與同伴進行互動的場所。基于此,幼兒需要更多的戶外游戲活動。
戶外是幼兒喜歡的活動場所,也是教師把素質教育落實到幼兒身上的又一課堂。戶外有教室里沒有的活動空間,戶外活動有教室里經常沒有的歡樂與自由,社交、語言表達、情感釋放、肢體活動等機會也比較多。所以,戶外活動是幼兒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從狹義上講,幼兒園的戶外活動是以幼兒園為單位開展的。從廣義上講,幼兒園需要充分利用所有可用的自然環境、自然資源,包括在社區里的戶外活動以及以繪本為主題的戶外混齡活動。幼兒在草地上圍坐一圈,教師手中拿著一本繪本,開始講述一個關于自然、友情或冒險的故事。隨著故事的展開,幼兒仿佛置身于繪本的世界中,與故事中的角色一同經歷各種奇妙的冒險。這樣的活動不僅能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新知識,還能培養他們的共情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混齡活動主要是為了促進幼兒在社會、語言等方面的發展。在幼兒園中,它是將3—6歲各個年齡段的幼兒組織在一起游戲、生活和學習的活動。“如果能把不同年齡的幼兒混在一起開展活動,幼兒就能互相幫助,使其在情緒及社交方面均有全面發展。”世界學前教育組織(OMEP)主席、國際知名幼兒教育家Curtis女士于2000年到訪中國,并就中國的獨生子女教育提供了一些意見。
幼兒園戶外混齡游戲是指在戶外環境下,不同年齡段的幼兒自由選擇活動內容,在與環境、材料、同伴、教師的互動中,獲得身心和諧發展的一種活動形式。江蘇省泰州市幼兒園(以下簡稱我園)一直崇尚“和美”教育,努力做到“愛幼兒,就是給幼兒最美的教育”,包含有利的物質環境:草地、塑膠場地、木質地板、沙水、土質等場地;空中樂園、可心園、銀杏樹屋、種植園等特色場所。從2017年以來,筆者圍繞戶外混齡活動的實施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在我園“具身認知視域下幼兒園混齡游戲的實踐研究”課題的研究過程中,筆者歷經困惑與感悟,通過發現與思考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基礎的看法。
一、開拓活動場所,合理規劃區域
我們首先根據幼兒的戶外活動特征,緊密結合幼兒園場地的特質和游戲的需求,精心打造了具有不同質地的室外活動場地:塑料軟化地板、人造草坪、磚地、風雨操場等。每一個區域都充滿了趣味與創意,為幼兒提供了一個既安全又富有挑戰性的適宜游戲環境,保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以園戶外混齡游戲為例,建構區設置在地勢平坦、寬闊的水泥地上,幼兒在這里利用積木、木板等材料,發揮想象,搭建出各式各樣的建筑。與此同時,我們引入了繪本《小小建筑師》的元素,通過講述主人公的建筑夢想和創意實踐,激發幼兒的創造力和合作精神。他們可以在游戲中模仿繪本中的情節,與同伴一起合作搭建,體驗建筑師的樂趣。
銀杏樹屋上設置了涂鴉區,幼兒可以在這里近距離接觸大自然,感受樹木的紋理和氣息。我們引入了繪本《大自然的色彩》作為創作靈感,鼓勵幼兒觀察自然中的色彩變化,用畫筆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感。這樣的活動不僅培養了幼兒的審美能力,還讓他們更加珍惜和愛護自然環境。此外,我們還設置了攝影區,小攝影家們可以用相機記錄下幼兒在游戲中的精彩瞬間,為他們的童年留下美好的回憶。我們特別挑選了繪本《小小攝影師》作為參考,通過講述主人公如何發現并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間,引導幼兒學會觀察、發現和記錄生活中的點滴。
通過這樣的戶外混齡游戲設計,我們成功地將繪本元素融入到了幼兒的戶外活動中。繪本不僅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和創作靈感,還讓他們在游戲中學會了合作、分享和觀察。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得了身心的和諧發展。
沙水池緊鄰科學探索區,幼兒從探索區來到沙水區,可以繼續挖掘“沙漠寶藏”。各區域的設定比較固定,但也考慮到了臨近性的效果,便于低齡幼兒對各區域的固定位置進行明確,以便迅速進入充分活動的角色。另外,以動作作為劃分區域的標準,我園還分別創設了鉆爬區、跳躍區、平衡區、投擲區;根據幼兒使用運動器械的特點,分為車類區和球類區。在進行區域規劃時,要充分考慮活動的本質,既有活動量大的,也有活動量小的。其中包括對幼兒基礎運動和整體體質的訓練。每一個區域的活動都是彼此獨立的,但也是緊密相連的,確保幼兒在進行足夠活動的同時,不會對彼此造成影響。各個區域的活動都是按照科學、合理的方式進行的,這樣才能創造出和諧、安靜、愉悅的氣氛。滿足幼兒自主活動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幼兒的自主鍛煉能力和結伴鍛煉能力。
二、定期定時開展,建立常態機制
因為戶外混齡游戲打破了各個年齡班的界限,幼兒與幼兒之間、幼兒與負責區域的教師之間不熟悉,這就造成了引導活動的困難,所以在活動開始之前,我們就已經確定了各個地區的活動目標和需要注意事項。請各個班的教師負責引導本班幼兒理解活動規則,從而使幼兒更好地在自由、寬松、有序的環境中活動。
混齡活動開展以來,幼兒從積極參與到無所事事,導致活動意義喪失。所以,我園由每天開展混齡活動改為每周定時開放三次。同時,不同年齡段的幼兒佩戴不同顏色的手環參加混齡活動。在固定區域進行針對性指導時,教師通過手環對幼兒進行區分。各區域里的教師定期進行區域輪換,以便熟悉不同的材料,進行不同領域的觀察。全園幼兒聽音樂,統一進入活動區游戲。活動中播放節奏歡快的歌曲來激發幼兒的參與熱情,但結束時卻以一首輕柔舒緩的曲子來收尾,這樣的安排更便于提示幼兒主動收拾材料,結束游戲。
此外,筆者在觀察中發現,部分幼兒很快入區又很快離區。如此之快地換區并不符合幼兒發展需要,相反還會促使其產生浮躁、沒有耐心等不良情緒。為了保證低齡幼兒活動內容的相對穩定和及時調整,筆者建議活動中可以有一兩次統一換區聽音樂的提示。另外,如何控制各區域活動人數,從而保證幼兒活動的空間和密度,是還需要思考和探究的問題。
三、合理投放材料,創設彈性化的活動環境
在開展混齡活動的過程中要合理投放材料,為幼兒創設一個在互動中成長的環境。
筆者園所的活動區投放了移動迷宮、獨木橋、竹梯、蜘蛛網等活動材料,數量充足,種類豐富;將小三輪車、平衡車等投放在車區,確保每個幼兒都能有材料活動。活動中有可供幼兒自由選擇的各種輔助材料,可以激發幼兒的運動探索意識,使他們的運動創新能力得到充分發揮。由于是混齡游戲,幼兒除了年齡不同,認知水平上也有一定的差異,教師在投放時除了要考慮到材料的真實、低結構化,還要兼顧材料的多元化和層次化,依據個體行為水平的差異設置難易不同層次的活動。如水區,從幫助幼兒搭建好管道到幼兒學習看圖示搭建管道,再到幼兒自由創作搭建管道,每一年齡段的目標和要求不一樣。又如,在建構區內,既有不同大小、形狀的塑料積木,也有一些廢舊紙盒,KT板,桌布等,供幼兒直接涂刷。通過這種方式,幼兒可以依據自身的興趣和實際能力挑選適合學習的內容,在各個層面上獲得全面的發展。在混齡活動中,教師的能力集中體現在是否能為幼兒的成長建設一個彈性化的教育環境。
四、戶外混齡游戲中教師的指導策略
(一)戶外混齡游戲前教師的準備
正如筆者前面提到的,游戲前教師的分工明確,各個區域里的教師會把她負責的這個區的注意事項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發到幼兒園微信群中,各個班的教師負責引導本班幼兒理解各個區的活動規則。廣播操的時間正好供幼兒進行熱身運動,廣播操音樂結束后會有一段舒緩的音樂,一方面留給教師重申活動中的自我保護事項、擺放材料,另一方面方便幼兒脫衣服、找尋同伴。伴隨著活潑歡快的音樂,混齡游戲開始了。在整個戶外區域劃分的基礎上,教師還會提前設置好換區的線路,以地面箭頭或者立體方位標志來提醒幼兒遵守游戲區域的進出規則,防止在換區時發生碰撞或影響區域里正在游戲的其他幼兒。
(二)戶外混齡游戲中教師的指導
“在幼兒的學習活動中,教師應該是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教師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異齡互動行為的發生。”在戶外混齡游戲中,教師的引導至關重要,它是指教師有意識有目的地引導被教育者的言語行為。
1.教師的指導要適時
進行戶外混齡游戲時,教師要適時地對幼兒進行指導,掌握好正確的指導時間,豐富幼兒的活動經驗,提升幼兒的活動興趣。通過細致觀察,傾聽幼兒的對話并把握好指導的時機,可以更好地理解幼兒,正確引導幼兒的混齡交往行為,使教學效果更好。
2.教師的指導要適度
教師既不能采取“放養式”的態度,也不能對幼兒的戶外游戲進行過多干涉,使幼兒形成一種消極的依賴心理。戶外混齡游戲是幼兒自主選擇、主動參與的一種游戲,教師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培養幼兒主動學習的能力上。在實踐中我們有時會看到個別教師過于看重自己的角色,為了讓幼兒在游戲中達到預設的效果,通過不同的方式進行干預,處處限制幼兒的游戲行為,抑制其獨立自主能力的發展。《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強調:“幼兒的學習建立在直接體驗的基礎上,在游戲和每天的生活中。所以,我們應該珍視生活與游戲對于幼兒成長的特殊價值。”過分支持和過分干預與文件精神背道而馳。
3.教師的指導要適當
在戶外混齡游戲中,教師不能按照自己預先設定好的思路生硬地要求幼兒活動,讓幼兒被動地接受,喪失自主能力,要在平時觀察中多了解幼兒的興趣愛好,反應得當,幫助得當。教師要根據活動的需要及時做好各種角色的轉換,當幼兒對游戲中的新材料感到“無從下手”時扮演參與者,走到幼兒視線所及的地方,“玩一玩”這種既能保護幼兒的自尊心,又能增強他們探索欲的新材料。在混齡游戲中,教師也可以起到觀察者和記錄者的作用,適當地從面部表情、言語、動作等方面來判斷幼兒的游戲狀況。通過對幼兒在游戲中的需求、遇到的問題和其他有關的資料進行記錄,對幼兒進行思想指導。
(三)戶外混齡游戲后教師的反思、評價
混齡活動結束的音樂響起時,幼兒伴隨輕柔舒緩的曲子,自覺與教師共同收拾材料并放回原處,很快地回到各個班的集合地,拿好自己的物品,跟隨教師回班進行交流分享活動。在交流時充分運用游戲照片和幼兒分享游戲中去了哪幾個活動區域(每個區域里的教師會把自己拍攝的照片發到微信群中,幫助幼兒回憶游戲場景,讓其他幼兒對這一活動區的游戲內容和游戲規則有進一步的認識),詢問幼兒是怎樣進行游戲的、在游戲中是否遇到了困難,以及是如何解決的……教師可根據幼兒的回答進行相應引導,或請同伴幫助該幼兒解決游戲中的困難。最重要的是,教師要根據游戲過程中的觀察與記錄進行進一步反思研究,提出適合園本特色的混齡游戲改進策略。
五、結語
戶外混齡游戲使幼兒園的教學回歸幼兒教育的本性,讓學習不會太過繁重和乏味,使幼兒有一個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在混齡游戲中,幼兒多以“主角”的姿態出現。這不僅對他們的知識經驗的建構和社會性發展有好處,還對他們的主體性發展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所以,教師必須對戶外混齡式的活動給予足夠的關注,達到“一日生活皆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