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我們年紀(jì)小,或許根本沒讀懂課文里講了什么,但課文里提到的美食,我們一定都認(rèn)真研究過。
后來我們長大了,喝了許多地方的酒,吃了許多地方的飯,見了許多地方的席,但這些,似乎都不及兒時課本中的美食那般美味。
就像魯迅在《社戲》里寫的——“真的,一直到現(xiàn)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
舌頭與語文教育的狂歡,給予了我們最初的審美倫理啟蒙。而小時候的味道,才是人生中不包含任何雜味的味道。
鴨蛋
鴨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說,帶殼切開,是一種,那是席間待客的辦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節(jié)選自汪曾祺《端午的鴨蛋》
(語文老師教這篇課文時,特地買了高郵咸鴨蛋送給我們吃。當(dāng)時的午飯我們就是就著咸鴨蛋吃的。蛋黃真的超級美味的,現(xiàn)在想想都覺得美好。——鯨鯨鯨魚Alice)
槐花飯
在洋槐開花的季節(jié),只要哪位小朋友走進(jìn)槐鄉(xiāng),他呀,準(zhǔn)會被香氣熏醉了,傻乎乎地臥在槐樹下不想回家。好客的槐鄉(xiāng)孩子就會把他拉到家中,請他美美地吃上一頓槐花飯。槐花飯是用大米拌槐花蒸的。吃咸的,澆上麻油、蒜泥、陳醋;吃甜的,撒上炒芝麻、拌上槐花蜜。——節(jié)選自尹黎《槐鄉(xiāng)五月》
(小學(xué)三年級學(xué)的《槐鄉(xiāng)五月》,槐花飯,真的是讀的時候都在流口水,老師講到無聊的地方時,我就翻過去看這篇課文。——全世界最美的人)
魚湯
一天,他在一個水塘邊給我們洗衣裳,忽然看見一條魚跳出水面。他喜出望外地跑回來,取出一根縫衣針,燒紅了,彎成個釣魚鉤。這天夜里,我們就吃到了新鮮的魚湯。盡管沒有調(diào)料,可我們覺得沒有比這魚湯更鮮美的了,端起碗來吃了個精光。從那以后,老班長盡可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營,把我們安頓好,就帶著魚鉤出去了。第二天,他總能端著熱氣騰騰的鮮魚野菜湯給我們吃。——節(jié)選自楊旭《金色的魚鉤》
(學(xué)這篇課文時,長征之艱辛看得我心頭好苦,很長一段時間里都很珍惜家里的針。文字雖早已模糊,但老班長煮魚湯給大家喝,自己吃魚骨頭的故事直到現(xiàn)在還讓我十分感動。——Choco哩)
離平橋村還有一里模樣,船行卻慢了,搖船的都說很疲乏,因為太用力,而且許久沒有東西吃。這回想出來的是桂生,說是羅漢豆正旺相,柴火又現(xiàn)成,我們可以偷一點來煮吃的。大家都贊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烏油油的便都是結(jié)實的羅漢豆。——節(jié)選自魯迅《社戲》
(備課《社戲》,讀到迅哥兒和小伙伴搖船歸來偷羅漢豆吃時,便想起了自己的小時候,那時外公也帶我偷偷地去他相識的友人的莊稼地里掰豌豆兒、拔小蘿卜、看老山羊的胡子……如今,外公也去世十年了。——涼戈未眠城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