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角:社會學、社會工作
專業類別:社會學類
適合人群:有社會責任感、熱心公益事業,具備一定的政治素養,擅長與人打交道,熟諳聊天技巧,愿意積極主動解決實際問題,具備人文社科底蘊,有愛心、耐心和同理心,性格較外向的同學
顯而易見,社會學與社會工作這兩個專業都與“社會”二字有關,其研究的對象也正是社會,或者說與社會有關。那么這兩個專業之間有什么聯系和區別呢?可以用一個例子來解釋說明:當面對一個青少年罪犯時,社會學家往往會窮根究底地找出這個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并試圖分析該地區青少年的犯罪率與其他地區青少年犯罪率之間存在差異的原因;而社會工作者則會在了解這個青少年犯罪的根源后,努力取得他的信任,了解他的內心變化,嘗試通過深入溝通教會他一些做人的道理和生存的技能,最終與其共渡難關。由這個例子,我們大概可以得出如下結論:社會學偏重于理論,致力于尋找產生問題的根源;社會工作偏重于實踐,致力于著手改變各種現存問題。接下來,我們就來具體了解這兩個專業。
社會學:教你如何科學“吃瓜”
社會學是社會轉型的產物,產生于現代社會的危機之中。它起源于19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歐洲。當時的歐洲正由傳統的封建社會轉型為資本主義社會,但尚未建立新的社會秩序,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的快速發展滋生出一系列現代性問題,于是社會學研究也隨之出現。在這樣的背景下,法國社會學家、“社會學之父”孔德最早提出了“社會學”一詞。
關于什么是社會學,許多社會學家在此前都已經下過各種不同的定義。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認為:“社會學是從變動著的社會系統的整體出發,通過人們的社會關系和社會行為來研究社會的結構、功能、發生、發展規律的一門綜合性社會科學。”簡單地說,社會學就是研究社會的科學。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社會,但我們卻對自己身處其中的社會視若無睹,這時,社會學就成了一副眼鏡,帶我們看清我們所處的社會。
我們身邊有很多的社會現象,其實都是社會學研究的領域。比如說為什么人們的社會地位不一樣(社會結構);為什么外出上學、工作的人喜歡找老鄉、找遠房親戚(社會行為);為什么農民工會進城打工,而他們的孩子卻要留在家鄉(社會問題);為什么同一個家庭的孩子,姐姐和弟弟的性格完全不一樣(社會化)等。學習社會學可以幫助你形成系統的世界觀,用科學的方法去分析事件背后的成因,是告別“吃瓜群眾”身份的最佳秘方。
社會工作:為社會“打補丁”
社會工作專業的英文名是“Social Work”,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立第一個社會工作專業以來,該專業現今已經在全世界高校中普遍設立。社會工作專業已經有上百年的發展歷史,在我國香港地區及內地部分發達城市,如廣州、上海、深圳等地發展迅速,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的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們更是漸漸成為參與社會治理的中堅力量。
可能有些同學對這個專業感到陌生:社會工作具體是指什么工作呢?有的同學可能會聯想到志愿者或義工,并將社會工作者與之畫等號。雖然都是以助人為核心,但相較志愿者和義工,社會工作者的專業性更強。社會工作專業秉承“以人為本、助人自助”的理念,以利他主義價值觀為指導,幫助人們脫離困境,恢復社會功能,實現人生發展,過上幸福生活。因此,在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習中,還融合了社會學、心理學、勞動與社會保障等學科的課程。可以說,社會工作專業所涉獵的學科范圍是比較廣的,通過系統的專業學習和大量的社會實踐,能將人打造成一個既有理論功底又有獨立實踐能力的專業社會工作者。
社會學:拒絕被“貼標簽”
在我看來,概論、理論、調查方法是社會學知識構成的三大板塊,整個大學的學習幾乎都圍繞這三個部分進行。大學四年,我們的課程基本都是對宏觀問題的學習:社會學原理、社會工作概論、社會調查與統計、社會心理學、城市社會學、環境社會學、經濟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組織社會學、信息社會學、性別社會學、中外社會學理論和思想、社會保障概論、社區工作、城市與城市化社會研究等。我們與社會工作專業的課程也有很多交集,我們的選修課中有許多涉及社會工作專業的內容。
記得在入學第一課時,老師就告誡我們:不要給社會學“貼標簽”。其實,社會學和政治理論并無十分必然的聯系,雖然我們的專業課會涉及一些政治知識,但我們并不會在宏觀問題上侃侃而談,而是立足實際,結合具體的社會事件去研究、探討。當然,社會學專業的學生通常會被要求具備一定的政治素養,畢業后可以選擇報考公務員進入黨政機關,或者從事社會政策的相關研究,但這并不是我們唯一的出路。社會學專業也有很多同學進軍傳媒行業從事新聞工作,因為對社會的理解視角獨特,我們往往比漢語言文學、新聞學等專業的學生在就業時更占優勢。
社會工作:培養溝通能力和親和力很重要
社會工作專業的課堂是非常有趣的,形式也比較多元化。除了幾門純理論課程,如社會工作理論、社會學概論等,其他的如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會工作,都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上課的時候老師會先花上兩節課的時間講理論,再花上兩節課的時間來做實踐。比如講到個案工作時,老師會給出一個案例讓大家進行情景模擬,有時候是“如何幫助大一新生克服剛入校的種種不適應”,又或者是“一位母親向你咨詢如何與自己的孩子進行有效溝通”等。除了生動有趣的情景模擬,還會組織我們觀看各類影片。老師還會設定主題,在大學里開展相關活動,比如組織義賣、開展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等。
我當初選擇社會工作專業,很大程度上是自己性格使然。我是個外向的人,平常就很喜歡和人打交道,尤其是小孩子和老年人,與他們相處總讓我有一種親近感。而社會工作者恰恰就需要這種覆蓋不同年齡段的親和力,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快速與服務對象共情,讓他們感覺到被尊重,愿意向你敞開心扉、深入溝通,從而有效解決問題。
·兩個專業就業的異同·
雖然社會學和社會工作是相對新興小眾的文科專業,但其每年的畢業生人數不少,就業方向可謂五花八門,這兩個專業共同的就業方向大致有以下三種。
1.通過公開招考進入政府機構、事業單位
很多政府機構、參公事業單位會招收社會學及社會工作相關專業的畢業生從事對口工作,如民政局、婦聯、街道辦事處等。這類工作的工作時間和收入都相對穩定,且讓畢業生能學以致用。
2.讀研深造
社會學類專業的畢業生在就業時,有碩士以上學歷顯然更具優勢。國外也有相當多的名校招收社會學專業和社會工作專業的碩士,如賓夕法尼亞大學,這類學校往往要求畢業生有對口的專業背景和豐富的實習經歷。
3.入職企業
一般來說,在企業的咨詢、公關、市場、管理等部門任職的大多是經管類專業的畢業生,他們懂管理,掌握經濟規律。但社會學類專業的畢業生也有自己的過人之處,他們經過系統的心理學和社會學的學科培養,能夠從客戶心理和社會發展層面分析供需關系,與經管類專業學子的商業思維形成互補。
盡管社會學專業和社會工作專業在就業方面有一些共通之處,但因其學科性質、學科目的、研究方法的差異,二者在就業上又存在較為明顯的不同。
社會學專業的畢業生可以到心理健康機構從事咨詢工作,或到高校科研機構從事學術研究,或運用政治經濟學知識到企事業單位從事政策評估和規劃管理工作,或到新聞出版單位從事媒介宣傳工作。當然,考取編制,成為公務員,也是不錯的就業去向。
社會工作專業的畢業生可以到福利機構、社區矯正管理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等機關或事業單位從事社會服務工作;也可以通過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成為社會工作師,享受國家財政津貼;還可以進入民辦社工機構、慈善基金會、NGO(非政府組織)為公眾提供受薪的公益性服務。
學習社會學專業和社會工作專業都需要具備傳統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和理想,需要濃厚的人文情懷。它們不是埋首故紙堆,也不是吟風弄月,而是放眼社會、關注社會,以及關心社會中的人。學習了這兩個專業之后,相信你會擁有關懷社會的熱忱和冷靜理性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