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農村采摘,忽聞一陣嘈雜聲。原來,是當地一農戶正在給自家馬釘掌。一位小師傅在叫罵聲中吃力地扳著馬腿,老師傅專注地把一塊鐵掌均勻地打在馬蹄上。有小朋友問,為啥要安塊鐵板?老師傅回答:“不足二兩重的馬蹄鐵,是它在馬路上游走的魂。跟人一樣,身上要有剛性的東西。”側立在一旁邊的我直呼有理。
相對于剛性,古人更多贊美的是柔性。《道德經》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連詩人也稱:“脈脈柔情不自持,淺顰輕笑百般宜。”
傳統智慧更多從立人角度去解讀剛柔之意。正所謂,柔性做人,剛性做事,這才符合辯證法的思想。
提起給馬打掌,有這樣一則故事。一個將軍指揮一場戰爭,因胯下戰馬的蹄釘丟了一個,導致人仰馬翻,將軍身后的旗手下馬救主。偃旗息鼓剎那間,敵軍沖殺上來。一塊馬蹄鐵決定了戰爭的勝負。這個頗具傳奇色彩的故事使我意識到,戰斗力一定來自紀律的剛性。
“一切皆流”,是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名言。同樣,任何一家人力資源都具有流動性。離職原因各異,皆可理解。但有的員工“閃辭”,是因為受不了組織的規矩。這類離職原因,是把管理制度當成約束當成苦難了,心理脆弱的人到哪也過不了職場關。
時下,有一熱詞“班味”。我本人不太喜歡它。有網友調侃,一旦你上過班,氣質就變了。因為“班味”代表著因上班而出現的疲憊、憔悴等狀態。有人說,這屆年輕人是人間清醒,面對領導畫的餅、同事甩的鍋著實“忍不了一點”。
我想說,這類人應該去做一下心電圖。職場就是一個規范化、標準化的場所,沒有剛性的紀律,無從談及戰略定位。剛度,是指機械、構件等受到外力時抵抗變形的能力。一個組織需不需要權威?當然需要,這個權威就是制度,就是標準化。在德語中,工匠精神的別解是,面向事物本身的強力意志。
相比“班味”,我更喜歡“氣場”。氣場是怎么生成的?稻盛和夫說,在你覺得“不行了”的時候,才只是剛剛開始。我認為,與其爭辯剛與柔誰更勝一籌,倒不如想想如何讓自己的心理資本更強大。所謂“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把鐵掌釘在馬蹄上,才有力量跑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