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樂會練習曲《嘆息》是李斯特在他青年時期創作的,他所創作的鋼琴作品都有高難度的技巧,被一些音樂評論家稱為炫技派。這首曲目融入了許多歌唱情感因素,讓人情不自禁地哼唱起來,本曲運用多種技巧,包括分解琶音、雙音、半音階,作品演奏時,除了注意這些以外,還應該要注意音色和力度的變化,重點在左手和右手的交替演奏,本文主要側重于對本首曲目的音樂表達、演奏技巧、不同聲部的體驗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背景分析
一、創作背景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是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家,1811年10月22日出生在匈牙利雷汀,李斯特的作品充分挖掘了鋼琴的音響功能,這對鍵盤音樂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練習曲《嘆息》于1849年寫成,是《三首音樂會練習曲》之三,此曲的風格時而開朗活潑,時而憂郁惆悵,時而輕松愉悅,時而悲戚哀嘆,作者將整曲樂句中豐富的情感表達和詩的美感結合在一起,既有理性,又有感性,在演奏這首作品時要把握好力度的控制,盡量達到最完美的境界。
二、曲式結構
《嘆息》這是一首在降D大調上創作的作品,樂曲是4/4拍的節奏,整體曲風呈現為柔情的快板,曲式結構為典型的單三部曲式。
曲子前兩小節是引子,一開始要用雙手共同演奏分解琶音,彈出極連貫且波浪起伏的感覺,逐漸地用左手和右手交替引出曲子的主題,也就是本曲的A段,A段為3~18小節,富有歌唱性。第9小節,從降D大調轉到了平行小調,降b和聲小調,升高了A音,10小節后又回到了降D大調,從第13小節開始,是對3~8小節的變化重復,主題從高聲部單音的基礎上變成了八度分解旋律演奏,整段旋律優美柔和。
樂曲的B段為19~52小節,19~29為B段的第一部分,從原來的降D大調轉為A大調,左手琶音形式與樂曲的A部分相同,第22小節高聲部旋律在低八度的音區進行演奏,旋律低沉,從27小節開始,右手主旋律多以八度的三連音和六連音為主,再加上左手變化音的增多,將全曲的情感推向了巔峰。30~39為B段的第二部分,旋律部分由原來的高聲部變到了低聲部,這樣與前部分形成對比,隨著左手的和弦和右手的雙音增加,和聲織體豐富,直到38小節,樂曲有了雙手出現快速度的半音階跑步,力度從一開始漸強到減弱直到結尾處減慢。40~52段為第三部分,從48小節開始,左右手跨度很大,以敏捷的速度過渡到53~54小節,回到了降D大調,出現了快速的下行半音階和上行半音階跑動,結束了樂曲的B部分,進入到A'部。
A'部是55~63小節,旋律織體變為琶音,以巧妙的方式重現了整首樂曲的旋律的同時,突出了樂曲的主題,63小節左右手指尖靈活地交替引誘出樂曲的尾聲。
尾聲為64~82小節,再現了A段的音樂材料,頻繁地離調導致了調式不穩定,在75小節,重新回到主調降D大調上,再次以重音記號突出樂曲的主題旋律,從78小節開始,作者運用連續的柱式和弦的躍動配上減慢減弱的演奏處理,以rit的速度結束在了主和弦上。
演奏技巧
鋼琴演奏技巧有很多,在本首曲子中,分解琶音和華彩部分的演奏技巧是重中之重,對于演奏者來說,也是不容易掌握的地方。
一、分解琶音的演奏技巧
這首《嘆息》從樂曲的引子部分第一二小節出現在樂曲開篇的Legatissimo意為“極連貫的音”,明確地要求演奏時需要注意音符的連貫性。
譜例1
(見譜例1)降D大調主和弦構成的分解琶音暗示了整首樂曲的調式調性,在演奏時,首先手腕的放松才能使琶音連貫順利地進行,其次,左手5指開始,指尖應盡量貼鍵來控制左右手音符的交接和力量的傳遞,需要在快速的節奏下,在沒有踩踏板之前,可以放慢速度去感受音色的統一,再去加快速度練習,進而做到每個音色是均勻的,從一開始的漸弱到漸強,再回到一開始的力度。
譜例2
(見譜例2)與樂曲之前的節奏均勻左右手交替演奏的琶音不同,第37小節開始為了推動樂曲情感的發展、擴充樂曲的內容、增添樂曲的色彩,演奏者在進行演奏時,要控制好演奏雙音的觸鍵,低音譜號彈保持音mi時,手腕和手指也要有足夠的力量去支撐,指尖應貼鍵來控制左右手琶音的平滑交接。
二、華彩部分的演奏技巧
譜例3
27小節開始(見譜例3),是整首曲子中華彩部分之一,節奏較為自由,左手以六連音為主,agitato con passione意為“激動不已的”,此時從原來的降D大調轉為A大調,在情緒上和之前旋律有了明顯的對比,右手都是八度音程為主,整小段力度都是強。
譜例4
樂曲第52小節處(見譜例4),旋律音域逐漸變寬,左右手演奏的跨度也隨之變大。這里作為整首樂曲的難點之一,演奏者在進行練習時應多加注意,多進行分手慢速訓練。
音樂表達
一、音樂情感的表達與走向
《嘆息》這首樂曲給人的感覺是非常柔美和有意境的,最為突出的特點是其極富感情的表達。這首曲子的表現手法都非常巧妙,它將音樂語言和詩意完美結合,其中踏板的運用是一種技巧,也可以是一種風格,目的是加強音樂的表現力和音響效果,因此應該根據樂曲的不同要求靈活運用,在處理速度方面,有些速度較快的半音階處,應該分句子換踏板,即七個音換一次(見譜例5)。
譜例5
樂曲中很多地方都要處理好銜接,不能破壞句子的連貫性和樂曲的整體性,在進入主旋律的演奏時要特別注意作者精心設計的連線,演奏者要用靈活的指尖演奏出上下行流動音符的連貫性,同時也要把握好上下行漸強漸弱的律動感。
曲中重音的加入為整首曲子注入了新鮮的活力,讓旋律和節奏有了值得關注的重點,倘若不按作者標注去演奏,則會模糊音樂情感的發展方向,減弱音樂的律動感,使音樂變得混亂從而喪失音樂的美感。
二、不同聲部的演奏體驗
樂曲的第三、第四小節開始,就出現了兩手交替演奏主旋律,兩手配合完成兩個不同聲部。
譜例6
(見譜例6)dolce con graiza意為“優美、優雅”,整段樂曲的主題是富有歌唱性和敘事性的,演奏不能過度生硬,若音色生硬,會聽起來感覺偏離了主旋律。
譜例7
13小節開始(見譜例7)sempre dolce graziso意為“繼續優美地”,演奏這一樂句還要注意旋律音程上標注的連音線以及樂句開頭的表情術語的要求,彈奏第二個八度音的時候不能彈得略重,要在“斷中找連”,彈完要馬上把手指提起進行下一組旋律,并且要配合好左手的低聲部旋律,不能破壞樂句的完整性和流暢性。
譜例8
這個聲部的旋律轉移到了左手重音記號處(見譜例8),在演奏雙音琶音處,一開始練習有些困難,需要花時間單手慢速練習,當手指協調逐漸提高后,還需注意整體的音色統一以及音與音之間的平衡,進而突出左手重音記號處的主旋律。
譜例9
從22小節低音聲部開始,主旋律轉移到了低音聲部處,右手需跨越到低聲部去演奏,“sopra”意為在……上,與第一樂句(見譜例9)高聲部旋律la、si、er、mi、fa、mi、si、er相差四度,左手低聲部伴奏旋律依舊為主旋律起到輔助作用,而這段旋律給人感覺較為充滿內涵,它可能帶有悲傷或者憂郁的情感。
這首由李斯特創作的練習曲《嘆息》是諸多鋼琴演奏者在學習過程中必須攻克的樂曲,對于有良好演奏基礎的演奏者來說順利地彈奏這首曲目的難度并不大,但如果追求近乎完美的演奏就要從這首樂曲的細節入手。本文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查閱資料的方式,側重撰寫了樂曲中較為難掌握的演奏技巧和情感表達,并對這兩個難點進行了詳細分析,這是一首既能提高演奏者演奏水準和細節處理能力的練習曲,又是一首適合參賽演出的樂曲,同時,筆者希望文章能幫助即將或正在學習這首樂曲的演奏者更好地去掌握樂曲,并能明確練習方向及更好地把握樂曲細節的處理,能近乎完美地演奏出這首經典作品——《嘆息》。
(作者單位:甘肅省臨夏市新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