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的關系由來已久。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的開啟與縱深推進,中國共產黨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知愈發清晰。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一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質和本質要求,進一步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在我國現代化整體布局中的地位,彰顯出中國共產黨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文明擔當。從學理層面深入探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生成邏輯,進而準確把握其時代價值、明晰其踐行向度,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及推進人類文明現代化進程意義重大。
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生成意蘊
任何思想理論都不可能憑空產生,都有其必然的邏輯前提。同樣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也絕非臆造而成,而是孕育于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智慧、傳承于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思想、淬煉于中國共產黨的百年生態實踐,是一個具有多重敘事邏輯的理念綜合體。
(一)文化底蘊:孕育于中華優秀傳統的生態智慧
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賡續傳承五千余年的中華文明涵育著極其豐厚的生態智慧,這些生態智慧以其深邃的哲學思想和深刻價值塑造著中華民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發展格局,賦予了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的生態文明底蘊。一方面,儒家倡導“仁愛萬物”的觀點,認為“人與天地參”,人與自然辯證統一,人類在接受自然饋贈的同時也能動地改造著自然,因此人類謀求生存與發展首先要懂得認識自然、了解自然、尊崇自然,珍愛自然萬物,對自然生態的索取保持節制,遵循適度原則,以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基礎上改善生活、發展民生,實現人類需求與自然開發之間的有機平衡,達到人與自然萬物和諧統一的美好愿景。另一方面,道家也提倡“天人合一”的理念,認為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相生相應、彼此依存、有機統一,而“道”則是宇宙萬物之根本,天之道在于“始萬物”、地之道在于“生萬物”、人之道在于“成萬物”,因此主張“道法自然”,強調人類一切行為都必須以遵從自然之道、順應自然法則為前提,按照自然萬物生長發展的自身邏輯規范生產生活實踐,從而在與自然萬物的和諧交融中造就渾然一體的大千世界。
在中華文明沃壤中所生發、賡續的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智慧,蘊含著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豐富哲學思想,賦予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以特定的文化標識。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立足當下、放眼長遠,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圍繞“仁愛萬物”“天人合一”等傳統生態理念,創造性地提出了“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等一系列新觀點、新論斷,為全面推進和拓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了充沛的歷史文化內涵。
(二)理論源流:傳承于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思想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馬克思主義研究人類活動的邏輯起點和理論前提。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繼承德國古典哲學基礎上,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了合理審視與科學論證。一是認為人與自然有著一體辯證的同一性。“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自然對于人類來說,具有先在性和本源性,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是依賴于自然并受制于自然的受動的存在物。因而人類只有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對自然進行合理改造與有效利用,才能不斷從自然中獲取生產生活資料,實現與自然的辯證統一。二是強調實踐是連接人與自然關系的橋梁。在馬克思看來,人類能夠通過實踐將自身力量釋放給自然,在自然界打上人的本質力量的烙印,進而改變自然界的原初形態,使自然物質轉化為滿足自身所需要的社會物質。但是,人歸根結底是自然的一部分,不能脫離自然而獨立存在,因此只能在自然的規約中主動深化實踐,同自然界進行深度交融并與其建立愈發緊密的聯系。三是提出“兩個和解”的目標建構,即“人類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認為資本主義社會以剝削剩余價值和犧牲自然生態為代價而實現的發展帶有明顯的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對立狀態。而未來共產主義社會是融合了人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的人道主義的社會,將實現二者的有機統一,“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從而演變為一個“真正的共同體”“自由人的聯合體”,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思想深刻闡述了人與自然之間相互依存的辯證統一關系,指明了實踐連接人與自然的重要作用,擘畫了人類文明發展演進的美好圖景,構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直接思想淵源。在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唯物辯證法理解和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斷以全新的生態文明實踐促進經濟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動態平衡,并結合新的時代特征進行理論創新,在對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思想的中國化時代化發展中鮮明地提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理念,為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領域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
(三)實踐基礎:淬煉于中國共產黨的百年生態實踐
回顧百年黨史,中國共產黨始終高度關注生態環境問題的預防與整治,在不同歷史時期持續開展各類生態化實踐,取得顯著成效。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為進一步鞏固壯大革命成果、強化革命戰爭物質保障、改善人民生活狀況,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積極推進林業建設和農田水利建設,號召軍民共同開墾荒地、興修水利、培育山林生態系統,從而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和自然生態的恢復,為新中國成立后生態環保工作的開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面對長期戰爭以及工業化發展所造成的生態破壞,黨領導人民在開展大規模治河工程及林業建設任務的同時愈發注重對工業污染的防治,并于1973年8月審議通過《關于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試行草案)》,使得生態建設由局部地區逐漸向全國范圍擴展,推動我國生態保護邁出重要步伐。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繼續探索、發展和完善生態環境治理,將環境保護確立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并先后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制度,推動我國環境保護法治體系不斷健全、環境管理機構日益完善,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生態保護的法制化和科學化進程,實現了生態環境質量的穩步改善。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地位愈加凸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推動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與制度創新,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生態環境治理保護提供了根本遵循。這一時期,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中國共產黨牢牢立足當代中國實際,堅持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立足國內與參與全球相統一,圍繞生態文明建設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推動我國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改善,生態文明體系日益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百余年來,盡管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歷史任務,但中國共產黨始終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自然生態戰線接續奮斗、開創新局,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與實踐日臻完善,逐漸實現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與整體性重構,積累了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寶貴經驗,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深刻闡發與深入踐行奠定了堅實實踐基礎。
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價值指向
當今時代,隨著全人類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演進,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所推崇的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價值理念越來越與人類現代化發展的生態價值訴求相悖。中國式現代化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僅具有鮮明的“中國價值”,同時也蘊含著世界意義,愈發成為全人類共有生態家園建設的智慧養分。
(一)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筑牢生態基石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科學謀劃與系統部署,將自然生態環境保護與人民福祉、民族未來緊密聯系在一起,成功推進和拓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事物的發展演進都是階段性與連續性相統一的過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提出與踐行,不僅是滿足當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推動中華民族巍巍巨輪行穩致遠的生態密鑰。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我們建設現代化國家,實現永續發展,走美歐老路,去消耗資源,去污染環境,是難以為繼、走不通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一條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新道路,體現著當代價值和永續價值的延續性與統一性。一方面,它倡導經濟價值與生態價值的有機平衡,主張既以生態保護推動經濟的綠色低碳發展,又以經濟發展賦能生態環境的治理與保護,從經濟與自然兩方面肯定了良好生態環境對社會持續長遠發展的潛力和后勁。另一方面,它強調人類生產實踐活動的合理性、可持續性,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當前人民群眾生存發展利益的同時兼顧未來社會發展演進的生態價值需求,為中華民族持續繁榮昌盛、發展壯大奠定了穩固的生態環境基石。
(二)為后發國家現代化建設拓寬路徑選擇
當前,人類現代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但從現實來看,后發國家在現代化建設上多承襲了西方以極大的自然資源消耗為代價的現代化老路,這使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經濟社會的現代化發展,但也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和破壞。近年來,隨著人類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推進,這些國家以自然生態污染換取現代化建設成就的發展模式越來越不可持續,生態保護短板日益突出,不可避免地陷入現代化發展的生態困境。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所秉持的現代化建設理念不同,中國共產黨在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堅決摒棄西方以攫取自然、破壞自然為代價的現代化模式,代之以堅持經濟社會增長與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節約戰略為指導、以綠色生活為支撐,在拓展當代發展建設生態空間的基礎上維持足夠的生態承載力,成功開辟出一條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現代化發展道路,有效突破了人類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相對立的思維窠臼,打破了人類現代化發展的“生態文明悖論”,從真正意義上重塑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關系,由點及面、由表及里推動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目標逐漸成為現實,為后發國家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補齊生態短板、實現現代化發展與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協同共進提供了中國范式、擘畫了中國樣板,極大地拓展了他們走向現代化的生態文明建設路徑。
(三)為構建清潔美麗的世界注入中國動力
全球環境治理是自工業革命以來在全球治理領域面臨的重要議題與共同挑戰。縱觀西方式現代化歷程,在資本逐利本性的驅使下,自然生態要素的價值被無限經濟化,其現代化的“反生態”本質與人類社會所共同向往的“清潔美麗”的美好愿景呈現明顯對立狀態。在人類文明面臨“向何處去”的重要關口,中國共產黨深刻把握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生關系,始終堅持在全球環境治理方面“緊跟時代、放眼世界,承擔大國責任、展現大國擔當”,為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注入了中國動力。一方面,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從全人類文明演進的戰略高度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等價值主張,積極主動為全球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搭建平臺、暢通機制,從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出發不斷凝聚全人類共識,消弭世界各國在生態治理中的矛盾和沖突,推動構建生態文明建設國際合作新格局,為推進全球環境治理、維護全球生態安全貢獻了智慧。另一方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積極推動破除“零和博弈”的全球生態治理秩序,始終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生態治理觀,大力倡導共享包容、多元治理、公平合理的生態合作治理機制,秉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強調世界各國均應當依據客觀實際擔負起守護地球家園的責任與義務,為全人類攜手共同應對全球性生態危機、共同構建和維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全球生態治理新秩序提供了中國方案。
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實踐要義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實踐中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所實現的理念創舉,意指在新征程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生態任務。前進路上,要始終以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保障、以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為立場、以解放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為牽引、以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為方向,多點發力、多措并舉助力譜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篇章。
(一)政治保障: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中國共產黨是全世界首個將“生態”納入政黨行動綱領的執政黨。在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確定為黨治國理政的一項基本方略,圍繞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作出一系列頂層設計、完善一系列法治機制,推動我國在污染防治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深刻彰顯了中國共產黨推動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堅定決心、堅強意志與強大能力。在新征程上,依然要始終不渝地將黨的領導作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建設的最大優勢和根本保障,持續強化黨對生態文明建設重大問題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戰略任務的統籌指導,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不斷增強各級黨委和政府的生態文明建設政治責任,練就黨員干部開展防污治污、綠色發展的綜合本領,持續推動完善系統性生態環保制度體系與法治體系、健全生態環境治理保護考核評價體系,進而充分匯聚起各級領導干部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建設的統一意志和行動,形成齊抓共管的強大合力,同負面生態問題展開堅決對壘,真正將經濟社會發展引入生態良好的綠色發展軌道,實現人與自然的良性互動、和諧共生。
(二)價值立場:尊重人民主體地位
中國共產黨是為人民謀幸福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人為本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提出,歸根結底是為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因而在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必須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妥善處理民生建設與生態建設之間的關系。一方面,要堅持發展為了人民,始終將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不斷以新時代生態文明實踐推動構建宜居城市、宜居鄉村,以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最普惠的資源供給,從而實現發展民生與發展生態的統籌協調,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生態獲得感和幸福感。另一方面,要堅持發展依靠人民,始終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于廣大人民群眾中大力倡導環保、綠色發展的理念,不斷強化公民生態責任感與義務感,提升廣大人民群眾自覺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生態意識和行動自覺,從而在全社會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強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發展與建設效能。
(三)動力牽引: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是以綠色為底色的先進生產力質態,鮮明地彰顯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特質,能夠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賦能生產全面綠色轉型,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實動力支撐與可靠生態依托。為此,開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新境界,必須大力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以真正實現物質文明與生態文明的協調發展,走出一條高質量的綠色發展之路。一方面,要密切關注前沿技術發展動態,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推進各類企業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不斷以綠色科技創新賦能產業升級發展,全面提升資源配置效率,進而將高質量、低耗能的研究成果應用到生產、流通、消費等國民經濟的各個環節,從整體上推進經濟建設與生態環保的統籌兼顧、和諧發展。另一方面,要加快構筑綠色低碳的循環經濟體系,不斷完善頂層設計、發展規劃與政策引導,大力推進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并以此為支撐充分挖掘和釋放新能源技術、現代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的巨大潛能,助力打造綠色低碳產業鏈和供應鏈,有效破除制約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的眾多壁壘,提升綠色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能力,進而推動形成經濟發展兼顧生態保護、生態保護支撐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四)合作方向: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全球性活動,關乎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因此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生態危機并獨守生態安全的孤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既立足于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要,同時也觀照全人類現代化的發展進程,蘊含著深化國際生態文明合作的時代要求。在新征程上,必須始終站在人類文明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以期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惠及世界各國人民。一方面,要深入探索全球生態治理新秩序,始終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在融入全球生態治理場域的同時不斷提升中國生態文明話語權,積極引導國際生態治理變革方向,在尋求人類可持續發展路徑和治理模式的過程中充分彰顯大國擔當。另一方面,要積極推動構建生態文明建設國際合作新格局,大力倡導全人類共同價值,以超越國別界限和意識形態的全人類價值觀共謀全球生態文明綠色發展之路,推動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形成世界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以攜手世界各國共同投身經濟社會綠色轉型與低碳發展,切實維護好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生態家園。
作者系東北電力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余爽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