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境內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承載著齊魯大地華夏兒女的共同記憶,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經濟社會價值。對外講好黃河非遺故事是黃河文化、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徑。文章對山東沿黃9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現狀及其存在的現實困境進行調研分析,從“講好中國故事”視域出發,結合傳播學5W傳播模式,重點從傳播主體、內容、渠道和對象四個方面對山東沿黃9市非遺保護和對外傳播的策略提出建議。
作為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精髓與情感紐帶,黃河流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勃勃生機與卓越創造力,它凝聚了各族人民的集體智慧,是全人類寶貴文化遺產中的璀璨明珠。在全球文化交流的舞臺上,講述黃河非遺的故事,不僅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彩展示,更是向國際社會傳遞這一文化瑰寶的重要途徑。以黃河非遺為主體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對推動國際社會認識中國、了解中國、愛上中國具有重要意義。
山東,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搖籃及儒家文化的濫觴之地,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繁多,猶如繁星點點,璀璨奪目。據相關數據統計,自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以來,在山東省境內的黃河流域區域,已累計擁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18項,省級非遺名錄619項,市級非遺項目則多達2491項,而在縣級范疇內,更是有7015項之多。這充分凸顯了山東沿黃9市在非遺保護與傳承中的重要地位。推動黃河非遺的對外傳播,旨在將那些富含地方特色與歷史底蘊的文化瑰寶引入世界視野,這對于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大有裨益,同時也能夠有效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與影響力。在此背景下,“講好中國故事”成為增強我國國際傳播效能的關鍵策略。因此,從“講好中國精彩故事”的視角出發,加強黃河非遺的海外傳播工作,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與戰略價值。
山東沿黃9市非遺文化對外傳播實踐現狀
實施“山東手造”工程,打造黃河非遺品牌。山東坐擁黃河與大運河兩大水系,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歷史悠久的優秀傳統文化構成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為促進黃河與大運河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互借鑒與協同發展,山東省精心策劃并實施了“山東手造”工程,并推出了“河和之契:黃河流域及大運河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展示周”系列活動。此次活動橫跨省、市、縣三級文化和旅游部門,通過舉辦山東省黃河流域傳統工藝振興成果展、大運河沿線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展示、高端論壇等活動,聚焦沿黃9市及大運河沿線的傳統手工藝非遺項目。活動采用了實物展覽、文字解說、圖片展示、視頻播放及傳承人現場演示等多種手段,生動展現了山東省黃河流域優秀傳統手工藝的保護與傳承歷程和時代價值,對深入挖掘、保護、利用、弘揚全省黃河流域及大運河沿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進一步發掘“山東手造”資源,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聯合“外嘴”“外媒”,講述山東故事。山東省主流媒體紛紛聯合外籍友人、留學生等群體組成“外籍”主播隊伍,通過他視角講述山東黃河流域非遺故事。比如,大眾網打造《友人說》英文頻道,齊魯網推出《外國友人話山東》系列,邀請在山東工作、學習的外籍友人、網絡達人等前往山東沿黃9市深度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非遺傳承人近距離學習交流,借助其在Instagram、Facebook等社交網站的影響力,通過短視頻、直播等方式講述山東沿黃9市非遺故事,讓“外嘴”成為講好中國故事,講好黃河非遺故事的典范。在《加拿大友人吉祥:我在平陰當玫瑰全球合伙人》中,主播吉祥是一位在濟南居住6年的加拿大人,他既是“泉城文化海外推薦官”,同時也是“平陰玫瑰全球合伙人”。吉祥通過在平陰玫瑰種植基地的真聽、真看、真感受,傾情講述了一朵小小的山東玫瑰如何走向世界的故事。
整合資源技術,傳播非遺文化。山東廣播電視臺聯合沿黃9省(區)的廣播電視臺,共同推出了《黃河文化大會》系列節目,該節目將“黃河故事”的精髓細膩地融入嘉賓的敘述中,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內在價值,充分展現黃河文化的深厚底蘊。此外,山東省率先提出“沿著黃河遇見海”品牌,全方位融合串聯黃河、海洋文旅資源,深層次構建沿黃9省(區)協同發展創新格局,并逐步發展成“好客山東 好品山東”的亮麗名片,為沿黃9省(區)搭建資源共享、市場共拓、客源互送的交流平臺。山東各大新聞平臺紛紛開通雙語、多語頻道,比如大眾網的《魯味非遺—Delicious you can't miss》通過介紹山東非遺美食的制作過程、味道,串聯起不同的地理、文化、人文等因素,突顯非遺文化的深厚美麗,這些版塊將黃河非遺與音視頻、AI、VR、AR等新媒體技術相融合,極大地提升了山東沿黃9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媒體和傳播效果。
山東沿黃9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傳播困境
傳播策略不夠完善。山東省內非遺傳播大多集中于文旅品牌在非遺傳承中的作用及其他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方面,但整體上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的傳播策略。以文旅品牌為例,雖然其他省市有不少成功案例,但各地的發展參差不齊,未能形成統一有效的模式在整個黃河流域推廣。例如,江蘇南京秦淮燈會、江西景德鎮古窯、江西婺源非遺旅游融合等,雖然在當地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在山東沿黃9市的借鑒和應用還不夠充分,缺乏針對該地區的特色化傳播策略。
缺乏對國際受眾心理的考慮。當前,山東省沿黃9市的非遺文化展現出鮮明的地域特色,但在傳播這些文化信息時,往往忽視了國際受眾的心理特征與需求。例如,在非遺文化的傳播內容和方式上,往往側重于本土特色的展示,而忽略了國際受眾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和審美需求。另外,當前外國博主在講述中國故事時手法顯得較為單一,欠缺多樣性和新穎性。例如,他們普遍傾向于拍攝非遺美食這一主題,且多聚焦于火鍋、川菜等常見類型。觀眾初次觀看或許能帶來新鮮感,但頻繁接觸相似內容則容易引發審美疲勞,這使得山東沿黃9市的非遺文化在國際傳播中難以引起廣泛共鳴,影響了國際影響力的提升。
人才短缺問題。目前山東省非遺對外傳播的人才儲備明顯不足,缺少兼具較高語言水平和文化素養的翻譯者作為傳播主體。非遺文化的對外傳播需要準確、生動地將其內涵和價值傳達給國際受眾,而翻譯者的水平直接影響傳播效果。目前,山東沿黃9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外譯的語種主要為英語,文字內容的翻譯主要是借助外語教師、翻譯公司等完成,作品的質量良莠不齊。雖也有外籍友人講述非遺故事,但總體人數較少,國際化程度不夠,因此亟須培養非遺專業翻譯人才,解決非遺文化在國際交流中經常出現的誤解或表達不準確的問題,不斷提升黃河非遺文化的傳播力。
傳播方式創新不足。非遺文化對外傳播方式目前仍以傳統媒體為主,對新媒體、新技術的應用還不夠普遍和深入。雖然電視、電影等傳統媒體在非遺傳播中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在“大數據”和“云存儲”時代,新媒體的優勢未能充分發揮。例如,在打造新媒體傳播優秀平臺方面,山東沿黃9市的非遺文化資源數據庫系統建設還不夠完善,各級非遺文化網站普遍存在內容更新滯后、缺乏吸引力的問題,且未能有效借助微信公眾號、手機應用程序及視頻直播等新媒體平臺,為非遺文化的傳播增添現代活力與創新元素。
山東沿黃9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對外傳播的策略
吸納大量兼具較高語言水平和文化素養的翻譯者作為傳播主體。在山東沿黃9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對外傳播中,傳播主體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一方面,亟需眾多既擁有卓越語言能力又具備深厚文化素養的翻譯人才。山東沿黃9市的非遺文化地域性明顯,要提高國際影響力,必須準確地將其內涵和價值傳達給國際受眾。翻譯者不僅要具備扎實的語言功底,能夠準確地進行語言轉換,還需深入探究非遺文化的深厚背景與內在意蘊,確保在翻譯環節中能精準傳達其文化精髓與價值。另一方面,應著重扶持黃河流域9市對集體傳承、民眾廣泛參與的項目進行代表性傳承團體的認定工作。舉例來說,在鼓子秧歌的傳承實踐中,可以甄選并認定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秧歌隊伍作為傳承主體,激勵他們舉辦表演與互動教學,從而吸引更多民眾投身于鼓子秧歌的傳承事業中。同時,代表性傳承團體還可以通過參加國際文化交流活動等方式,向世界展示山東沿黃9市的非遺文化魅力。
深入挖掘山東黃河非遺文化符號,借助專業優勢探索“非遺+”的跨界融合模式。深入挖掘山東黃河非遺文化符號是保護和對外傳播山東沿黃9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基礎。通過對非遺傳承人、非遺匠人及特定人群的訪談和調研,可以深入了解這些非遺項目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挖掘出其中的文化符號。例如,可以將非遺與旅游、文化創意產業等相結合,打造具有特色的非遺旅游產品和文創產品,提高非遺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同時,借助新媒體等多樣化平臺,創新非遺文化的傳播手段,拓寬傳播路徑,使非遺文化觸及更廣泛的受眾,并激發他們對非遺文化的興趣與熱愛。
傳播渠道利用新媒體優勢,豐富傳播手段,不斷拓寬非遺傳播渠道。新媒體憑借其傳播速度快捷、覆蓋領域廣泛以及高度互動的特性,展現出顯著的優勢。在山東沿黃9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對外傳播中,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優勢,豐富傳播手段,不斷拓寬非遺傳播渠道。例如,通過微博發布非遺文化的動態信息和精彩圖片,吸引粉絲關注和互動;利用微信公眾號推送非遺文化的深度文章和活動通知,提高受眾的參與度;制作短視頻展示非遺項目的制作過程和表演場景,讓受眾更直觀地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開通點播平臺,讓受眾可以隨時隨地觀看非遺文化的紀錄片和影視作品。
充分考慮國際受眾的心理和需求,提高山東沿黃9市非遺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今年“City不City啊”走紅網絡,這體現了來華外籍視頻博主基于個人目睹與親身體驗,為西方網民呈現“數字中國嶄新面貌”的一種新穎敘事方式。這一現象為生動展現山東沿黃9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提供了全新的視角與策略。在面向國際的傳播過程中,應逐步轉向以個體為核心的傳播模式,融入個人情感與獨特風格,淡化宣傳說教的痕跡,避免采用“展示實力”“高聲宣揚”或“強力灌輸”的傳播手法,轉而強調“自我成長”與“內在提升”的重要性。同時要豐富拍攝的主題類型,減輕審美疲勞。要讓外國游客自發成為黃河非遺的“嘴替”和“推介者”,在充分調研了解國際受眾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和審美需求后,不斷對非遺文化的傳播內容和方式進行調整和優化。通過動畫、游戲等形式講述和贊美外國游客看到、感受到的非遺,持續不斷地挖掘整理展現中國文化內涵的精神符號和時代價值。
課題項目:2024年山東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講好中國故事’視域下的山東沿黃9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對外傳播策略”(L2024Q5100390)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