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旭文 何莉麗
語言發育遲緩是指由多種原因導致的小兒理解能力、語言編導能力明顯落后于同齡小兒正常發育水平,常見原因包括聽力障礙、語言環境不良、構音障礙及智力低下等[1-2]。近年來,我國語言發育遲緩患兒患病率不斷增長,給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負擔[3]。語言發育遲緩患兒若不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則容易發生語言交流困難,繼而出現退縮、違拗、抑郁等行為障礙,影響患兒生長發育[4-5]。現階段,針對語言發育遲緩患兒缺乏特異性治療手段,仍以語言康復訓練為主,方法單一,起效較慢,個體間療效差異較大[6]。因此,探尋科學有效地治療語言發育遲緩患兒的方法具有重要意義。運動療法是指通過專業指定的一些訓練器械及專業的康復訓練動作,讓患者本人通過主動的或者被動的功能訓練,達到提高局部及全身功能活動的治療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討運動療法聯合語言康復訓練對語言發育遲緩患兒的臨床效果及對語言發育能力和社會生活能力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取2022 年5 月至2023 年1 月在余姚市婦幼保健院就診的語言發育遲緩患兒70 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兒童智力障礙或全面發育遲緩病因診斷策略專家共識》[7]標準;(2)年齡1.5~7 歲,性別不限。排除標準:(1)由于視力、聽力、腦癱及外傷等其他因素導致的語言發育遲緩者;(2)心、肺、肝、腎等原發性疾病者;(3)精神異常患兒;(4)參與其他臨床研究患兒。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35 例和對照組35 例。觀察組男23 例,女12 例;年齡2~6(4.13±0.97)歲;疾病類型:行為障礙13 例,特發性語言障礙12 例,智力發育遲緩10 例。對照組男21 例,女14 例;年齡2~7(4.21±1.23)歲;疾病類型:行為障礙11例,特發性語言障礙13 例,智力發育遲緩11 例。兩組性別、年齡、疾病類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批準文號:余婦幼倫申2023 研第0028),所有患兒家屬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語言康復訓練,制定語言訓練計劃,包括言語訓練、社交游戲訓練、作業訓練、構音訓練,30 min/次,1~3 次/周。觀察組在語言康復訓練基礎上聯合運動療法,具體方法如下:(1)語言運動誘導。利用音樂節奏感強的兒歌指導患兒做轉身、踢腿、拍手等動作,幫助患兒盡快融入到環境中,并指導患兒隨兒歌逐漸開始說話、唱歌,治療時間15 min/次左右,1 次/d。(2)肢體協調運動。可通過不同色彩和聲音,激發患兒興趣,以此刺激患兒本體感覺,讓患兒按色彩和聲音進行運動,改善患兒肢體協調能力,治療時間3 min/次左右,1 次/d。(3)肺活量活動。指導患兒進行肺活量訓練,指導患兒吹氣訓練,每次治療3 s,連續5 次作為1 組,每天治療3 組,逐漸延長每次吹氣時間,以提高患兒肺活量,鍛煉患兒面部肌肉,以此達到輔助患兒發聲的目的。兩組干預時間均為8 周。
1.3 療效標準 參照《兒童智力障礙或全面發育遲緩病因診斷策略專家共識》[7]進行療效評定。(1)顯效:達到或基本達到實際年齡患兒語言發育水平;(2)有效:患兒語言表達和理解能力好轉,并提高1 個階段及以上;(3)無效:患兒語言表達和理解能力無改善。顯效率+有效率=總有效率。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兒Gesell 發育量表評分,Gesell 發育量表包括精細動作、適應能力、語言能力、個人-社交行為和大運動5 個能區,每個能區100分,評分越高,患兒語言發育能力越好。(2)比較兩組患兒社會生活能力,采用嬰兒-初中生社會生活能力檢查量表評估,量表包括運動、交往、作業操作、參加集體活動4 部分,共132 個項目,每通過1 項得1 分,測出總粗分按照年齡可換算為標準分,按照標準分綜合評價社會生活能力,評分越低,患兒缺陷越嚴重。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5.0 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兒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Gesell 發育量表評分的變化和比較 兩組患兒治療后精細動作、適應能力、語言能力、個人-社交行為和大運動評分均高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患兒治療后上述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Gesell 發育量表評分的變化和比較(分)
2.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社會生活能力的變化和比較 兩組患兒治療后運動、交往、作業操作和參加集體活動評分均高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患兒治療后上述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1),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社會生活能力的變化和比較(分)
發育遲緩是兒科常見的一種疾病,好發于6 歲以下兒童,其致病因素很多,已有研究報道顯示,產前代謝紊亂、致畸劑/毒素暴露、產后創傷、感染、新生兒并發癥、圍生期早產、窒息等均可引起兒童發育遲緩[8-9]。而其中語言發育遲緩是常見的一種發育遲緩類型,給患兒溝通造成嚴重影響[10-11]。此外,語言發育遲緩還嚴重影響兒童學習、社交和日常生活,故及時診治兒童語言發育遲緩具有重要意義[12-13]。
語言康復訓練是語言發育遲緩患兒重要的一種治療手段,可有效提高語言表達和理解能力,通過社交訓練、注意力訓練、文字訓練、游戲治療、手勢符號訓練、指示內容訓練、構音障礙訓練等可刺激患兒語言感官,達到提高語言能力的目的[14-17]。但僅采用語言康復訓練較為單一,起效較慢,短期療效并不十分滿意[18]。因此,選擇科學有效的方法治療語言發育遲緩患兒尤為關鍵。運動療法是治療語言發育遲緩患兒的一種重要方法,可促進患兒語言、運動、智力功能發育。按照兒童運動發育規律,中樞神經系統的代償性很強,采取持續運動學習能夠對突觸的可塑性有效改變,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重新組合神經系統修復大腦受損區域,從而增強或恢復相關功能[19]。賈玉鳳等[20]研究表明,全面性發育遲緩患兒采用目標-活動-豐富運動療法聯合常規康復治療后在精細運動、大運動、適應性、語言和個人-社交各能區發育商高于常規康復干預,由此可見目標-活動-豐度運動療法可促進患兒智能發育。本研究表明,觀察組患兒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說明通過運動療法聯合語言康復訓練可顯著提高臨床療效,從而改善患兒語言發育遲緩;觀察組治療后患兒精細動作、適應能力、語言能力、個人-社交行為和大運動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說明通過運動療法聯合語言康復訓練可顯著提高患兒語言發育能力;觀察組治療后患兒運動、交往、作業操作和參加集體活動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說明通過運動療法聯合語言康復訓練可顯著提高患兒社會生活能力。
綜上所述,運動療法聯合語言康復訓練對語言發育遲緩患兒的臨床效果顯著,且可改善患兒語言發育能力,提高患兒社會生活能力。但本研究還存在納入樣本量相對較少、觀察時間相對較短等不足,還需今后增加樣本量和延長觀察時間,并進行多中心深入研究,以提供更為可靠的臨床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