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長宏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學校教育而沒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無學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艱巨而復雜的任務。”每個學生的成長發展都是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協同育人從來都是教育的應有之義。
然而,在當下的教育情境中,校家社協同育人因問題突出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其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理念的不一致。當前,學校更多強調學業成績,家庭更多重視生活養育,社會更多渲染升學競爭,校家社協同育人沒有能真正走到立德樹人的道路上來。第二是界限的不清晰。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對學生成長具有不同的教育價值,應各有側重、各有特點,但當下存在不同程度的互相干涉、互相推諉甚至互相指責等情形。第三是行動不協調。由于社會壓力,學校教育難以體現育人本質;考慮到安全性,社會教育無法賦能學校教育;因為升學競爭,家庭教育成為學校教育的附庸。
新時代呼喚校家社協同育人,賦能學生健康茁壯成長。第一,要牢固樹立立德樹人的協同理念。一位班主任向我抱怨,一個母親總因為孩子身體一丁點兒不舒服就向他請假,所以孩子總是遲到早退,他覺得應該對孩子嚴格要求,但屢次溝通無果。我引導這位班主任思索:有沒有同家長討論孩子發展的長遠目標?有沒有仔細了解孩子身心健康狀況,理解家長的擔心?有沒有深入了解學生家庭教養方式,洞察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有沒有覺察自己的育人理念和溝通方式,做到科學協同?只有基于科學理念的協同育人,才能有效解決當下問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第二,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協同行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圍繞學生核心素養,培育兒童適應未來發展的價值理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學校教育應發揮課程育人、管理育人優勢,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班集體活動,參與校園生活;家庭教育要發揮生活育人、活動優勢,引導孩子積極投入家務勞動和生活實踐;社會教育要發揮文化育人、實踐育人優勢,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各類社會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第三,建立行之有效的協同創新機制。要促進各部門的溝通交流,完善協同育人的組織機制;要發揮學校教育的引領作用,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促進兒童健康、自然、全面、充分、個性化發展;要形成專業的師資隊伍,建立家庭教育指導的服務體系;要凈化育人環境,推進社會資源的開放和共享;等等。
我曾經表達過這樣一個觀點:校家社協同可能干好事,也可能會干壞事。關鍵是我們站在哪里!“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只有守住育人根本,堅持科學教育理念,才能真正發揮校家社協同育人作用,培育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