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蓉
[摘要] 教師要理解核心素養的內涵,立足學生的生命成長,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全面把握語文課程的育人價值。初中語文課堂上,教師應引導學生充分朗讀課文、探究細節、自主領悟,通過語言智慧的萌發、人文良知的啟迪和詩意人生的熏陶,開啟學生語文學習之門,激發他們對語文、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關鍵詞] 初中語文;朗讀課文;探究細節;自主領悟
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是育人,教師應立足學生的核心素養,立足學生的生命成長與發展,全面把握語文教學的育人價值,突出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價值取向。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全體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為學生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培養學生求真創新的精神、實踐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和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基礎。”但在語文課堂實踐中,受傳統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部分語文老師偏向知識技能傳授,忽視學生的生命成長和精神價值追求,語文課堂總是在學生心靈之外繞圈子,無法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對此,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談幾點看法。
一、用朗讀帶領學生從“文字”進入“文本”
徐世榮先生指出:“講解是分析,朗讀是綜合;講解是鉆進文中,朗讀是躍出紙外;講解是攤平、擺開,朗讀是融貫、顯現;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賦予作品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讀更能使人感受。”曹文軒在《朗讀的意義》中寫過,無數人問他有什么辦法可以讓學生喜歡上閱讀,他答道“朗讀——通過朗讀將他們從聲音世界渡到文字世界”。
筆者在教授七年級上冊《秋天的懷念》課文時,給學生放了一段朗讀音頻,窗外是微涼的秋風,校園爬山虎的藤蔓已經顯出了一點枯黃,我們靜靜地坐在教室里,宛如坐在夕陽映照的窗前,望著北歸的大雁,在平靜地講著那不平靜的故事。音頻放完了,教室里還是靜默著。后來,教室里的不同角落里傳來了抽抽搭搭的啜泣聲,原來,學生們被感動得哭了,這是他們心靈深處真情的流露。然后,應學生們的請求,我們又靜靜地跟聽了一遍,飽含深情地朗讀了許多遍。通過朗讀,我們共同走進了史鐵生和他母親的內心。可以說,朗讀讓學生真正走進了文本。
當前,部分語文老師組織的課堂朗讀活動,表面看起來內容豐富,有范讀、個體讀、齊讀、分角色讀、選段讀……但是就其實質而言,很多名目繁多的“讀”,就是在學生內心之外的“平面滑行”。教師不要開展走形式的朗讀,而要帶領學生真正走心地朗讀,優化朗讀教學的策略,深化朗讀教學的層次,以此帶領學生深刻領悟文本,感悟真摯情感。
二、用細節帶領學生在文本中“穿梭”
對文本的研讀品味,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重點,探究文本的細節是教學中學生學習語言、發展思維、提升素養的重要途徑。深度挖掘教材中富有內涵的細節,可以使教材中蘊含的情感、哲理、美學都得以充分表現,從而陶冶學生情操,激發學生情感,啟迪學生智慧。
例如,湯振綱教授是這樣設計八年級下冊《桃花源記》課堂教學的:讓學生在每一文段中去找一個字來概括文段,通過充分的甄別探究、討論辨析后,引導學生用五個字“異→樂→嘆→迷→問”梳理出文章的脈絡,帶著學生在文本中來來回回走了幾遍。王君老師在執教九年級上冊《湖心亭看雪》時,引導學生探究“獨往湖心亭”的“獨”字,幾經探尋品味,再相機穿插背景資料,引領學生了然無痕地走進張岱的心靈深處。
還有很多標點符號的細節也很值得品味,如《貓》中“畏罪潛逃”的這個引號和《故鄉》第七段中的四個分號、兩個感嘆號、一個問號。甚至有一些看似不重要的“邊角人物”,如果老師能夠帶領學生去關注,也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在《老王》一文中,“老李”這個人物出現的意義是什么呢?僅僅是借他之口來告訴我們老王的死訊嗎?如果老師能夠注意到這個人物的細節,并對此進行追問,那么,學生對本末最后作者的“愧怍”理解得就會更深刻一些。還有《小石潭記》中文末兩小生的姓名“恕己”“奉壹”,是否也是一些值得品味的細節呢?
抓住細節來探究,文本就能常讀常新。只要我們不帶著陳見去研讀文本,不帶著預設結論去組織教學,與文本保持一種平等互動的關系,就能發現文本中更有意味的地方,我們的教學也會更豐厚、更靈動。
三、用自主領悟帶領學生“超越”文本
學生學習語文,不僅是知識技能的獲得,還應該是生命的自我成長。這就要求語文老師的課堂不能僅僅局限于文本,而是要帶領學生打開心靈與文本對話、與自我對話,自主領悟,從而實現超越文本。筆者教學的最后一步就是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談感悟。
例如,教學九年級下冊《孔乙己》課文時,有一位學生談到這篇文章副詞使用的高妙,不僅文章的結尾有副詞“大約、的確”,在文中也運用到了大量的副詞,比如“時常、又、仍然、都、也”等。大家又饒有興致地從副詞的角度解讀了一遍《孔乙己》,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魯迅語言大師的風采,也真正體會到了“孔乙己就是一個吃人社會中的苦人兒”,孔乙己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吃人的環境中,整個社會都是涼薄的、冷酷的、毫無溫情的。學生真正走進了文本的靈魂深處,與文本來了一次精神交流,在靈魂的深處產生共鳴,從而對人生對社會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語文學習是人在自我提升過程中的一個心靈驛站。人的靈魂的安放與滋養,是語文這門學科肩負的使命,也是語文教學的理想結果。教師應立足語文課堂,讓學生在他的語文世界里,穿越時光隧道,突破地域局限,縱橫古今中外,融入萬千情感,洗凈鉛華與浮躁,洞悉生而為人的生命價值。學生們的思想有時雖不免稚嫩,可終究會在語文世界中慢慢長大,他們有趣的靈魂也需要在課堂里慢慢滋養,而我們老師要做的,就是給予養料豐厚的土壤,讓學生汲取、歷練、成長。
[參考文獻]
[1]李正浪.語文教育:于心田耕耘[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7(10).
[2]王開東.沒有真正的精神相遇,教學就很難發生[J].中學語文教學,2017(06).
[3]薛城.緊扣閱讀關鍵 夯實語文素養[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20(10).
[4]孫迎輝,張祥連.慢閱讀:讓閱讀教學真實發生[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2(05).
[5]徐杰.精致語文:聽徐杰老師評課[M].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