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依江寧
石遠宇(左)和黃睿琦
在一筆一畫中,有越來越多的新鮮空氣進入生活。
每天晚上7 點到8 點半,很多商鋪已經陸陸續續打烊,而叁野燈青年夜校卻燈火通明,座無虛席。白天上班,晚上準時來此學藝的青年人興致勃勃地體驗著豐富多彩的課程。創始人石遠宇和黃睿琦希望為那些白天沒有時間追逐夢想的年輕人提供一個機會,在夜校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閃光點,在提升個人的同時為非遺傳承找到更好的傳播載體。
石遠宇2021 年從天津美術學院雕塑專業畢業后,曾在天津老年大學當過一個月的泥塑老師。退休的叔叔阿姨們重返課堂,盡管動作有些笨拙,接受能力也有點滯后,但他們滿懷熱忱,學得認真。那時候,石遠宇就想,充實人生是終身課題,無論是青年還是老人,什么時候都可以開始,什么時候都不晚。
因為父母都在南京,石遠宇還是決定回寧。2022 年年底,他去看一場藝術展,認識了興趣相投的黃睿琦。黃睿琦出生于2000 年,就讀于南京藝術學院信息可視化專業,即將畢業的他和石遠宇商量合作成立叁野燈藝術工作室,做一些藝術交流和設計方面的工作。工作室的場地是石遠宇家里提供的,只需要重新裝修布置一下即可。
一天,石遠宇看到一則新聞:上海市民夜校報名火爆,幾十萬人搶一萬個課程名額。市民夜校之所以一課難求,是因為12 節課500 元的價格確實很實惠,這在一節課動輒三五百元的興趣課市場,幾乎是不敢想象的價格。
其實在20 世紀80 年代,就出現過“夜校熱”。那個時代,夜校的規模和條件都比較簡陋,通常設在社區或工廠附近,主要致力于工人、農民“掃盲”,同時也是文化活動場所。如今,夜校的定位已有改變。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終身學習對個人成長很重要。很多職場人白天的時間往往被工作、學業、家庭填滿,晚上無聊地刷手機、追劇等,有才華的人缺少契機釋放創造力,有愛好的人沒有途徑充實自己。夜校正好滿足了這樣的需求,它的課程設計靈活多樣,不僅限于傳統學科,也開設職業技能和興趣班等課程。在輕松有趣的課堂氛圍中,不用擔心考試、沒有競爭,以興趣驅動提升自我價值,成就更好的自己。
看到市場火爆的需求,石遠宇和黃睿琦決定將叁野燈藝術工作室改為青年夜校方向,每天晚上7 點到8 點半上課,開設的課程以他們擅長的藝術類課程為主,收費和上海市民夜校的價格一致。這個定位,在南京乃至江蘇市場都可以說是首家。
2023 年11 月3 日,石遠宇在網上發布了招募夜校學員的帖子《南京有夜校》:夜晚是一個安靜而富有靈感的時刻。來上課的都是“同好”,或許會收獲新的友誼。無論你是什么職業、身份,或只是一個熱愛生活的普通人,都可以在這里體驗趣味性極強的課程。
石遠宇預想到會有人咨詢,但沒想到會有這么多人。五百人上限的微信交流群,他建了四個,最后都滿了。開課前夕,他一邊在手機上回復學員們的咨詢,一邊和黃睿琦設計課程。叁野燈夜校的課程性價比很高,只要500 元,就可以選擇素描、平面設計、吉他、木雕、陶藝、南京絨花、古法合香等十幾門課程中的任意一門。石遠宇和黃睿琦都是學藝術專業的,一部分課程自己教,一部分課程找南藝的老師和同學合作授課。
其中最富特色的是非遺課程,包括南京絨花、京劇臉譜繪制、古法合香、扎染、景泰藍、秦淮花燈。一直以來,非遺面臨著傳承人才短缺和傳播面窄、影響力小的問題,年輕一代更傾向于追求時尚、流行的文化形式,對非遺文化的價值和意義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認同。非遺課程走進夜校,是最直接的體驗、最生動的實踐,讓非遺有了和年輕人面對面交流的機會。
叁野燈夜校選擇合作的授課老師都是非遺傳承人的徒弟。為了讓學員有更好的體驗,他們對非遺制作的流程進行了簡化和改良。例如秦淮花燈的制作,傳統的方式光是劈竹就要練習一百多個小時;糊燈要用宣紙,沒有功力很容易破損;紙上的圖案要手工畫上去,對于沒有美術功底的人也是挑戰。石遠宇和授課老師共同研發,量好尺寸,設計好版式,將這些工藝環節做成材料包,學員們交過材料費,來了便可上手。他們將糊燈宣紙改成布藝的,圖案提前打印好,學員在體驗的過程中成功率會更高,學習起來也更有成就感。
越來越多上班族下班后選擇去夜校“充電”。石遠宇發現,來上夜校的以18 歲~35 歲的年輕人為主,其中以女生居多。學員來自各行各業,有大學生,也有律師、醫生等。“有趣、輕松、愉快,是我想來上夜校的原因。平時晚上回去就一個人玩手機,現在可以來做手工、學美術、學音樂、交朋友,即使一群人不認識,但聚在一起聊聊天就很有趣。”李先生從江寧趕來要花一個多小時,但他認為很值得。
有些人可能無法理解,上班都這么累了,下班后還有精力去上夜校?在叁野燈夜校學素描的張醫生說:“上完夜校,上班都不太累了。”他今年38 歲,在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上班,白天一睜眼,就要面對排滿隊的病人,心情實在很難放松。后來他到夜校課堂學習美術,在一筆一畫中體驗色彩調和的美感,心情漸漸松弛下來。他感覺有越來越多新鮮空氣進入生活,每天似乎都有了新的期盼,上班和病人說話時,都不知不覺中有了更多的親和力。
在石遠宇看來,夜校不會是一陣風,它“出圈”的背后,是年輕人對生活的熱愛與奔赴。現在很多地方都在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如果能將青年夜校融入其中,滿足年輕人對公共文化生活的真切向往和客觀需求,讓他們感受到城市文化建設深厚的土壤與活力,那么城市會更顯魅力,對青年也更友好。石遠宇說:“我們希望和更多的政府機構、工作室聯動,一起搭建更好的平臺,讓更多年輕人在青年夜校享受美好生活。”
叁野燈夜校課堂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