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質生產力是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首次提出的,強調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涉及領域新、技術含量高,依靠創新驅動是其中關鍵,新質生產力代表一種生產力的躍遷,它是科技創新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產力。創新是對傳統生產力的優化和提升,在日新月異的市場大環境下,優化產能,創造新的價值,成為推動經濟增長和發展的動力。新質生產力作為當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編輯出版行業同樣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怎樣將新質生產力運用到編輯出版工作中,讓新的思維、新的方法提高編輯業務能力,創造具有新興技術的閱讀體驗,探索更廣大的出版市場?本文從數字化出版、融合出版、科技創新及人才培養等方面,探討在新質生產力背景下出版人做出的努力。
一、新質生產力是挑戰?
數字化和智能化是新質生產力的集中體現,代表了現代科技的發展方向與流行趨勢,從線下教學到線上課堂,從傳統的辦公模式到數字化辦公工具的使用,從紙幣的交易模式到快捷支付等等,我們真實地看到了數字化和智能化確實提高了辦事效率,也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模式和生活方式,同時推動了各行各業的發展。
就像現在,電子書和短視頻的流行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大多數人傾向于通過電子設備進行快速閱讀或觀看簡短的視頻內容。通過電子書和短視頻等方式可以快速、便捷地獲取知識,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閱讀和觀看,遇到問題時也可以隨問隨查,不需要固定的學習場所。同時,互聯網上有豐富的電子資源,涵蓋的主題多、領域廣,可以滿足人們不同的學習與欣賞需求。如今AI技術的不斷成熟,電子產品的媒體資源還會相應地給讀者或者觀賞者呈現3D、4D等立體場景體驗,體驗感豐富新奇,備受廣大讀者好評。許多電子資源還提供了讀者互動平臺,可以參與評論、共享等互動功能,拉近了讀者間的聯系,增強了閱讀和學習的體驗。在大數據平臺的支持下,大多數的電子書和短視頻平臺會根據瀏覽者的喜好提供個性化推薦,為用戶推薦感興趣的內容以及內容的拓展,使得閱讀和學習更加有趣,但也使用戶對此類功能產生某種依賴。而在互聯網的另一頭,新媒體內容創作者的創作機會越來越多,創作形式多種多樣,所創作的內容更加民主化,他們可以通過平臺與讀者互動的功能,及時了解讀者的反饋和要求,為讀者提供個性化產品,從而吸引了不少新讀者的關注,也擁有了長期關注的讀者。
由此可見,數字化和智能化帶來的閱讀體驗使數字閱讀市場效果顯著,也更能夠讓讀者廣泛接受。對出版社來說,傳統的出版模式在這樣的市場中很容易被淘汰,很多人會在電子化與智能化的閱讀習慣中遺忘了紙質書的存在,體驗感不強可能會成為紙質書發展的短板。加之電子書等閱讀平臺具有便捷、低成本和易于傳播等優勢,讀者對閱讀的需求往往偏向數字閱讀。數字閱讀平臺的種種優勢,對傳統出版行業構成了挑戰。
應對挑戰,要從創新開始。“數字化轉型”是傳統出版行業轉型的開始。科技創新將推動出版行業走向新的發展道路,數字化出版將是推動出版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首先,出版社擁有大量的內容資源,包括原始文獻資料、原創作品、版權合作內容等。其次,出版社從內容源頭把關,建有強大的作者團隊,在相關領域也具有專業性與權威性,創作的內容質量高,水平高,持續創作能力強,并且出版社以專業的編輯、校對、設計、營銷團隊給內容質量和內容呈現效果提供了保證。這些優質出版資源的保證,做數字化出版便不是難題。數字化出版應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技術,比如在古籍出版中,科學技術提高了古籍數字化的效率和精確度,還為讀者提供了更加豐富的閱讀體驗。文溯閣《四庫全書》數字化影印出版工程就是一個從紙上到“指上”的立體呈現。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考察調研時,詳細聽取《四庫全書》版本源流、紙張印刷、保護收藏等介紹,叮囑工作人員:“我最關心的就是中華文明歷經滄桑留下的最寶貴的東西。中華民族的一些典籍在歲月侵蝕中已經失去了不少,留下來的這些瑰寶一定要千方百計呵護好、珍惜好,把我們這個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繼續傳承下去。”讓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是出版人新的探索。2021年8月,甘肅省正式啟動文溯閣《四庫全書》數字化影印出版工程,從數字采集、數據處理,到影印出版及數據庫建設,龐大的歷史文獻將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得以保護并傳承下來,使讀者可以更加便捷地獲取、存儲和傳播古籍資源,并使其得到更加廣泛的傳播和應用。數字化平臺改變了古籍制作傳播模式,推動了古籍資源的高效利用。讓經典古籍走出去、活起來,更好地服務讀者、服務社會。
二、新質生產力是機遇?
在數字化、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的數智時代中,出版業也從“一維出版”向“多維出版”轉型,傳統紙媒不再局限于單一的紙質出版物形式,而是逐漸融入了數字化、網絡化和多媒體化的趨勢。在此基礎上,融合出版給出版行業帶來了新的機遇。融合出版是將出版業務、新興技術、出版管理融為一體的新型出版形式。這一模式不僅體現在傳統出版與新興技術的結合上,更體現在內容、渠道和營銷等全方位的融合。多內容形態和多產品形態正是融合出版的顯著特點之一,以電子書、有聲書、網絡文學、視頻、音頻等多種形式的數字閱讀,帶給廣大讀者非同尋常的體驗。2015年4月21日,以“融合·創新·夢想”為主題的第一屆中國數字閱讀大會在杭州舉行,其中有200多家出版單位也參與了此次交流盛會,這是傳統出版進入數字閱讀市場很重要的一步,也為打開融合出版之路指明了方向。
數字閱讀發展的這十幾年,收獲了大量的讀者,根據《2023年度中國數字閱讀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數字閱讀用戶規模5.70億,同比增長7.53%,數字閱讀用戶規模占網民規模的比例,首次超過50%。數字閱讀市場總體營收規模達567.02億元,同比增長22.33%,可觀的數據展示了數字閱讀市場的繁榮。但在互聯網上,一些數字資源魚龍混雜,存在大量低質量、重復、錯誤的信息,容易誤導讀者對信息的判斷。大多數字化閱讀是以快速的、簡略的、片段化的方式呈現,碎片化的信息閱讀會導致讀者對信息的理解不全面,不系統,容易混淆是非。大量的碎片閱讀也會讓讀者產生疲倦和煩躁,知識獲取分散,難以專注閱讀和深入閱讀,變得只會看信息,不會深入內心地體會和感悟。再者,創作者的水平參差不齊,內容來源復雜,沒有審核機制,可能會含有不實的、不完整的信息,影響對閱讀的理解和判斷,權威性不足,甚至會有版權的糾紛,等等。這些問題也反映出了純粹的數字閱讀并不能給讀者帶來很好的、長效的閱讀體驗。優化數字閱讀,在新質生產力的背景下,推動出版行業高質量發展,出版人必須抓住這個機遇并做出努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媒體融合工作,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深刻闡述了一系列戰略性問題,成為推動出版融合發展的根本遵循。從出版的本質出發,精品內容、技術保障與管理創新是出版融合發展生態體系中的基本組成要素,也是出版單位不斷尋求內容、技術和管理協同創新的過程。在這樣的行業發展背景下,讀者出版集團積極貫徹和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精神,鼓勵和引導各出版單位進行出版深度融合的發展新道路。近年來,甘肅文化出版社把出版融合作為戰略發展方向,從產品生態到業務生態,從管理機制到組織能力等各方面,主動探索,積極作為,在聚焦核心內容的同時,推動重點品種及服務的數字閱讀,同時做到紙數聯動、銷售聯動、服務聯動。
隨著網絡文學的關注度不斷提升,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甘肅文化出版社與七貓中文網深度合作,精選了一批文學性、思想性、現實性和可讀性并重的網絡文學精品力作,攜手實現紙質圖書和線上圖書同步上線與發行,推出“國家記憶書系”現實題材作品,讓網絡文學以創新表達的方式講述中國故事,普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使流傳幾千年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引導讀者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使內化的人文精神對讀者產生了正向的影響。
這一系列作品在展現多元化出版形式的同時,致力于以文學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謳歌偉大時代,增強中國傳統文化的感染力、傳播力,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為社會貢獻可以傳之久遠的精品力作。在2023年舉辦的第十三屆中國數字出版博覽會上,《大國盾構夢》《騰格里的記憶》這兩部作品參與了對外版權貿易的推介活動,這將助力于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圍繞這兩個IP將會有影視劇改編、有聲閱讀、版權輸出等一系列的融合出版項目不斷延伸,進一步擴大紙質版圖書的銷售和影響力。出版單位還可以通過深度挖掘優質內容,從內容出發,開發多種表現形式,突破傳統紙書的束縛,向音頻、視頻、游戲等領域發展;精準定位市場需求,不斷創新和拓展業務領域,向文化、創意和版權等領域拓展;通過與其他行業的跨界融合,拓展出版業,打造出多元一體的出版融合產業鏈,實現出版業全面發展和提升。
三、發展新質生產力,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在新質生產力的背景下,科技創新成為推動出版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數字化出版和融合出版已逐漸發展成熟,出版行業應乘勝追擊,加強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通過人工智能等技術來實現效率提升和業態創新。
聚焦時代主題,做好主題出版,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背景下出版人的首要任務。隨著新質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主題出版作為出版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深入挖掘出版優質資源,推出一系列反映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新成就、新經驗、新風貌的優秀出版物,其內容要注重思想引領和價值傳遞,引導讀者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圖書作為一種重要的信息載體和知識傳播工具,在人類文化和社會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圖書,人們可以學習歷史、藝術、科學等各個領域的知識,通過閱讀,可以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幫助人們提升自身能力。做好主題出版,策劃突出思想性、學術性的優秀選題,推出一批傳播真理、傳承文化、弘揚主旋律的精品圖書,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高度統一,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應該是出版人的努力方向。從2023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的選題來看,教育、學術、大眾、少兒出版已和主題出版高度融合,能讓更多不同領域的讀者感受到高質量出版內容帶來的豐碩成果。尤其在少兒讀物中,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故事繪本”(第一批10冊),黨建讀物出版社、接力出版社的“中華先鋒人物故事匯”(第五輯),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的“美麗中國·從家鄉出發”(漫畫版)等少兒類主題出版圖書,在了解中國共產黨歷史、講述先鋒人物故事、插繪美麗中國等方面,不僅培養了兒童的閱讀興趣、想象力、創造力,同時也準確關注到兒童的成長需求,幫助青少年了解歷史、汲取智慧、放眼未來,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學術著作中,甘肅教育出版社的“中亞與絲路文明研究叢書”、中國畫報出版社的《絲綢之路中國故事》等選題從中華文明的發展到相關學術研究,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體系講好中華文明,將中華優秀文化推向世界舞臺,增強中華文化傳播力影響力。
除了做好內容,深化內容挖掘,強化與讀者的互動,拓展出版渠道也是出版工作中需要改進和研究的主要任務。一方面,以“內容為王”的出版物市場需要出版人必須有專業性,在相關領域的研究和實踐中能夠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和指導,并且對內容有嚴格的審核和校對,確保內容準確無誤。另一方面,出版人才需要迅速適應科學技術的變革,培養創新思維,加強跨界合作,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思維與相關行業、文化機構等建立新的合作模式,開發新的出版資源,研究新的出版模式,打開新的出版市場,用更適應讀者閱讀習慣和知識獲取方式的路徑,整合優質內容、融合多種載體,引領全民閱讀,豐富讀者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動出版業的繁榮發展。近年來,有很多出版社聯合數傳集團、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等大數據平臺,制作了許多紙媒聯動的圖書產品,利用大數據分析讀者需求,實現精準出版,以手機掃取二維碼的形式向讀者推薦個性化的內容,并通過關聯社交賬號、平臺互動等方式使圖書的相關服務鏈接與讀者產生了有效信息溝通,或可產生讀者對個性化服務的購買欲望,擴大了圖書的銷售渠道,這也是圖書銷售的一種創新模式。
在新質生產力背景下,用好新興產業,掌握科學技術,發散創新思維,使出版高質量發展,這是每一位出版人的終極任務。也許,未來出版業的發展還將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技術革新、市場環境變化、讀者需求變化等。但作為新時代的出版人應該也必須密切關注市場動態和技術發展趨勢,靈活調整發展戰略和業務模式,以適應未來出版業的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