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歷史文化名鎮資源豐富,但是面臨經濟發展、品質提升、保護傳承的多重壓力,如何保留文化特色,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歷史文化名鎮保護工作中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一、基本情況
甘肅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有宕昌縣哈達鋪鎮、古浪縣大靖鎮等7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有碌曲縣郎木寺鎮、通渭縣榜羅鎮等7個,共14個。
大靖鎮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四千年以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據考證,“大靖”一名最早出現在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九月。在此以前,大靖地名經歷了三次改名。大靖鎮在漢武帝時期被稱為“樸環”,商貿活動最為活躍。前涼在古浪縣境內設樸環縣,后來改名為魏安。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甘肅巡撫田樂、總兵達云等集兵萬人,打敗阿赤兔收復其地,取安定統一之意改為大靖。古浪縣大靖鎮的發展就得益于古道,歷經變遷使其逐漸成為絲綢之路、河西走廊上的重鎮。大靖鎮鼎盛時期亭臺樓閣,官觀廟宇,鱗次櫛比,商賈云集,俗有“塞上小北京”之美譽。2001年大靖鎮被甘肅省發改委列為全省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2007年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二、存在的問題
(一)空間格局發生變化
城鎮化既帶來了現代文化與傳統鄉村文化的交融,也使居民生活發生了深刻變化。經濟條件較好的村鎮居民生活正經歷著向城市文化轉型,這種文化的交流融合對傳統文化構成了挑戰。廟宇、戲臺、村落、街巷、院落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空間發生改變或消失。村鎮的傳統建筑風格被現代建筑包圍和取代,有時新建筑往往忽視了與原有風貌的協調,破壞了傳統村鎮傳承的空間環境。原居民因進城生活或鎮村發展需要而外遷,使得傳統民居失去了原有的文化環境和居民的記憶。
(二)缺少專項資金和項目支持
大靖鎮老鎮區(歷史文物聚集區)以財神閣為地標性建筑,周圍人口多、建筑密度大,鎮域公廁、客運中心等基本設施不足,不僅影響游客的體驗,也制約旅游業的發展。按照《古浪縣大靖鎮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實施起來所需資金缺口大,雖然專項經費在逐年增多,但面對大量的傳統風貌建筑維修和管護仍是杯水車薪。
(三)保護開發還有差距
當地群眾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有限,保護意識缺乏,使部分群眾對歷史建筑的文化價值和不可再生性認識不足,并且社會參與不夠,尚未形成全員參與共同保護的濃厚氛圍。同時,文物保護開發缺少專業隊伍,致使名鎮的保護工作尤為困難。大靖鎮雖成立了文化旅游服務中心,但工作人員沒有接受過專業培訓,導致歷史文化名鎮保護開發工作質量不高、潛力挖掘不深,保護和發展的目標進展緩慢。
三、保護策略和建議
(一)建立全方位保護體系
嚴格執行《古浪縣大靖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相關規定,控制名鎮規劃區域內的空間格局,限定保護區內建筑層數、層高和建筑風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推進歷史文化名鎮各項保護工作。
嚴格考核管理,將歷史文化名鎮保護工作納入縣域發展規劃和政績考核,進一步明確責任分工,科學編制保護規劃,強化歷史文化名鎮保護工作,切實強化規劃引領、資源整合、宣傳推廣,做大做強文化旅游產業,使大靖歷史文化名鎮實至名歸。
(二)加大資金籌措力度
嚴格落實中央和省市關于重點小城鎮發展建設的各項優惠政策,加大項目爭取力度,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思路,加大資金自籌力度,積極爭取符合歷史建筑保護要求的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專項保護基金、旅游發展資金和其他類型的財政補助資金,為大靖鎮歷史文化名鎮保護建設項目提供資金支持。
(三)合理有度開發利用
科學劃定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范圍,對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范圍進行細分,嚴格執行核心保護區、建設控制保護區和風貌協調保護區建設要求。在保護范圍內從事建設活動,必須符合保護規劃的要求,不得損害歷史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不得對其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構成破壞性影響,有效促進地方歷史文化的傳承。
在做好保護工作的同時,要找準歷史文化名鎮的文化內涵和市場價值,深挖文化內涵,提煉最具代表性的精神標識,有針對性地活化利用大靖鎮古建筑群中的財神閣、馬神廟、關帝廟、古長城、文昌殿等文化資源,結合當地農業和手工業,不斷豐富農業旅游項目,發展體驗型和觀光型農業,打造農業旅游精品路線,放大文化遺產價值,增加群眾收入,繁榮村鎮經濟,充分發揮古建筑在促進鄉村旅游、展示古鎮文化底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功能。
(四)增強保護意識
加強歷史文化名鎮的保護工作,要尊重當地群眾保護歷史文化名鎮的主體地位,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的規劃理念、政策措施及相關法律知識,重點宣傳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民居、街區、歷史遺址等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的重要性和意義,通過廣泛的宣傳提高群眾對名鎮保護的積極性和責任感,使群眾充分認識到歷史資源的價值和重要性,不斷提高保護意識和觀念,主動融入歷史文化名鎮保護工作。通過舉辦“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演和文藝演出活動,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大靖鎮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歷史文化名鎮保護工作中取得的豐碩成果,讓更多群眾了解非遺、認識古鎮,進一步提高保護意識,激發廣大干部群眾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有效促進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與傳承發展。
(五)加大人才隊伍建設
加強鄉鎮歷史文化名鎮保護機構建設,嚴格落實歷史文化名鎮保護工作各項職責,按照履行職能需要,健全規劃、監管、查處等相關工作機構,配置合理的人力、財力資源,使其真正做到機構到位、人員到位、經費到位、職責到位、工作到位,使歷史文化名鎮保護工作更加規范化、科學化。加大文物保護、建筑掛牌保護、測繪建檔、修繕利用方面的人才培養力度,依托省內外的科研院所、高校,聯合建立教研實踐基地,通過專家輔導、以師帶徒、課題研究等方式,帶動人才培養和研究水平提升。建立兼職文物保護研究員聘請制度,聘請一批省內外高校、科研機構、文化單位專業人員為兼職研究員,參與名鎮保護咨詢論證、規劃編制等工作,不斷壯大研究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