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郡縣治則天下安。”縣域經濟是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重要板塊,也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理論與實踐表明,縣域經濟的核心是特色經濟,以“義烏模式”“晉江經驗”等為代表的縣域經濟發展“樣板”均實證了特色產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產業”,進一步說明特色產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甘肅作為經濟欠發達省份,受歷史和地域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存在縣域經濟總體規模較小、發展質量較低、“三產”融合度較弱等短板,但同時甘肅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潛力和優勢后勁都在縣域,要實現縣域經濟發展質量躍升,做實做強做優特色產業是“必由之路”。
一、特色產業推動欠發達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平涼實踐
(一)持續夯實縣域特色產業發展工業基底
所謂“工業興則百業興,工業強則經濟強”,工業經濟的繁榮是縣域特色產業實現蓬勃發展的根本。平涼市始終堅持“工業強縣”不動搖,把發展具有特色優勢的工業產業作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引擎”,所轄7個縣域發展類型均為“工業主導型+X”類型。堅持把工業園區作為工業產業發展的主陣地、主引擎,建有省級工業園區4個,市級工業園區3個(見下頁表1)。先后印發實施《平涼市工業園區(高新區、集中區)高質量發展考核評價辦法》《推進全市工業園區(高新區、集中區)提檔升級實施方案(2022—2025年)》,為工業園區發展提質增效提供了政策保障。近年來,各縣(市、區)基本形成了“一縣一園區”格局,各園區發展勢頭良好,基本實現了重點特色產業的集聚化發展。
(二)細化實化縣域特色產業發展方向
平涼市積極推進產業鏈“鏈長制”走深走實,立足地域優勢、資源稟賦與縣域實際,因地制宜確定主攻方向,聚力打造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平涼紅牛、靜寧蘋果、設施蔬菜、中醫中藥、綠色建材、智能制造、文旅康養、生態環保“九大重點產業鏈”。各縣(市、區)緊緊圍繞甘肅省委省政府對縣(市、區)賦能定位,集聚資源、集中力量,建設富有特色、帶動力強的特色產業集聚區,“一縣一業”的特色產業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同時,注重各縣(市、區)協同互補、錯位發展,著力打造以華亭、靈臺、崇信為主的煤電特色產業帶,靜寧、莊浪為主的果業特色產業帶,崆峒、涇川為主的設施蔬菜特色產業帶等,逐漸形成“多縣一帶”特色產業矩陣,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培育特色產業集群。
(三)不斷深化特色農業產業現代化品牌化
平涼市各縣(市、區)以工業化、園區化、智能化思維推動縣域農業產業發展,設施農業規模不斷擴大,國家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整市建設試點和農業精品培育示范區建設穩步推進,現有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個,靜寧縣、崇信縣分別列入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創建名單。大力開展優勢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行動,“平涼紅牛”“靜寧蘋果”2個百億級農業產業集群已基本成型。2023年,全域肉牛飼養量突破百萬頭,蘋果種植面積穩定在150.92萬畝,蘋果產量225萬噸。“平涼紅牛”“靜寧蘋果”2個區域公用品牌入選農業農村部2022年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分別達到222.8億元和180.9億元。
(四)聚力推進文旅康養融合賦能縣域發展
平涼圍繞積極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和“文旅康養基地”建設,形成了以崆峒山大景區為主、大云寺王母官和關山大景區為輔的大旅游格局,“問道崆峒·養生平涼”旅游品牌影響力逐步提升。各縣(市、區)聚焦文旅康養產業鏈建設,積極提升文旅設施水平。崇信縣圍繞龍泉寺4A景區,帶動謀劃實施古槐王、五龍山、唐代軍旅文化園等文旅康養項目;靜寧縣深度挖掘蘋果文化,聚力打造“華夏之根,紅色圣地,金果家園”名片,“350蘋果谷”景區順利通過國家3A級旅游景區認證。2023年,全市共接待國內游客3900.1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4.0%,居全省第4,實現國內旅游收入190.47億元,比上年增長25.0%。
二、平涼縣域特色產業發展的瓶頸制約
(一)特色工業產業結構單一,綠色轉型壓力大
平涼市所轄縣(市、區)雖然均為工業主導型縣域,但從三次產業結構看,存在第一產業比重過大、第二產業不強的問題,4個縣第二產業占比不到20%,2023年全市第二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僅為13.2%,增速比全省低3.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占比相對較大的崆峒區、華亭市、崇信縣增速也低于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增速(見下頁表2)。同時,平涼各縣在“黃河國家戰略”中承擔著水土保持和生態保護重責,在水資源短缺剛性約束之下,低碳和綠色轉型壓力大。工業經濟中發揮重要支撐作用的依然是煤電行業,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尚在起步階段,難以起到支撐拉動作用,“煤電獨大”的工業結構疊加產業轉型升級陣痛期,制約了構建綠色工業主導縣域經濟格局的步伐。
(二)特色農業產業龍頭企業缺乏,導致品牌建設難
平涼特色農產品在區域品牌建設上取得了較好成績,但具體到某企業或某一產品深加工上還有一定差距,特別是農產品精深加工方面仍存在短板。以“靜寧蘋果”為例,作為區域公用品牌是成功的,但缺乏具有一定市場占有率的知名鏈主龍頭企業,蘋果醋、蘋果脆片等深加工產品的產能、銷量以及品牌效益均不及預期。全省多數縣(市、區)運用“互聯網+農產品”品牌宣傳理念依然滯后,從去年“東方甄選”到甘肅產品入池條件看,要求“企業已開通抖音店鋪,且店鋪已過新手期”,導致很多農產品無法入選。缺乏品牌建設和本土龍頭企業帶動是省內很多農產品永遠只是一個區域品牌,做不大做不強的重要原因。
(三)文旅產業客觀約束與主觀創新不足并存
平涼是古“絲綢之路”必經重鎮,史稱“西出長安第一城”,如今卻成為“高鐵時代”的“盲點”。高鐵開通顯著促進當地旅游經濟發展的例子不勝枚舉,而交通基礎設施短板成為當前平涼文旅產業發展最大的客觀制約。同時,文旅融合創新和運營體系革新的思路不夠開闊,文旅資源開發側重于自然風光觀賞,缺乏對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和展示應用,文博場館多以櫥窗陳列、背詞講解為主,展示手法缺乏生動性和感染力。道源文化、齊家文化、皇甫謐文化、西王母文化等縣域文化有特色但都難見規模,影響力不足,厚重的文化資源優勢并沒有很好地轉化為縣域經濟的發展優勢。
三、特色產業推動欠發達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思考
(一)突出特色產業“地域性”,因地制宜念好新時代“山海經”
縣域特色產業必須依靠自身的地理位置才能發展起來,離開了區位條件和基礎,也就離開了特色產業所依附的地域空間,特色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習近平總書記在《擺脫貧困》“弱鳥如何先飛”一文中講到“要使弱鳥先飛,飛得快,飛得高,必須探討一條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路子”,并為閩東經濟發展提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的“山海經”理念,強調縣域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的選擇要充分考慮地域差異、文化差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山海經”理念傳遞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辯證思想,也為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的方法論。
從平涼縣域特色產業發展的實踐成效及“平涼紅牛”“靜寧蘋果”區域品牌建設經驗看,欠發達縣域在構建產業體系時,首先要充分考慮“地域性”,立足區域特色優勢,堅持規劃先行,尊重市場規律,因地制宜確定產業賽道,進而挖掘和發揮資源優勢,培育壯大“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優質特色產業,打造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一以貫之,久久為功,最終實現區域優勢、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和發展優勢的轉變。從平涼縣域特色工業產業結構單一,“煤電獨大”而導致發展遇到瓶頸看,雖然平涼煤炭資源豐富且有一定的產業基礎,具備了“地域性”特點,但受產業自身生命周期和市場周期雙重影響,這就對政府和企業決策者的預見性和前瞻性思維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提前謀劃、提前布局。新發展階段,欠發達縣域在推動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上,既要因地制宜,也要因時制宜,不能一哄而上,要正確認識自身發展基礎和階段,不錯過時機,也不超越時機,精準施策推動縣域特色產業發展。
(二)提升特色產業“含綠量”,拓寬“兩山”理論轉化通道
我國生態優勢與經濟優勢的空間分離與非對稱現象較為普遍,欠發達地區往往占有生態和自然資源優勢,且大多位于中西部地區以及邊遠山區。以甘肅為例,有36個縣(市、區)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占全省的41.86%,而這一占比在江蘇為0、浙江為12.35%、山東為9.56%。欠發達縣域在傾力發展經濟和保障民生的同時,面臨著更加繁重的生態保護任務,常困擾于生態環境與發展經濟之間“魚與熊掌”能否兼得的問題。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山”理論科學地回答了這一時代之問,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并非矛盾對立關系,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同時確立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重要理念。
從平涼“九大產業鏈”中“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綠色建材、生態環保”三個特色產業看,欠發達縣域發展特色產業時,“綠色”必然是產業培育和選擇的基底;在產業謀劃和推進中,也必須跨越“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模式。在縣域產業結構調整上,對于“兩高”傳統優勢產業,不能將其當作低端產業簡單退出,而是要在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上下功夫,不斷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對于欠發達縣域利用生態優勢時,要加強探索通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拓展“兩山”轉化通道的現實路徑,增加生態物質產品的個性化供給、發展生態文旅服務、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構筑縣域生態資源競爭優勢,實現生態資源價值充分轉化,發展“綠色經濟”“美麗經濟”等具有縣域特色的“生態+”產業,立足獨特生態資源,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后發優勢。
(三)打好特色產業“文化牌”,探索經濟與文化交融共興新路徑
甘肅的始祖文化、岐黃文化、敦煌文化、黃河文化、紅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匯聚交融,極為豐富。習近平總書記在《之江新語》中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們稱之為構成綜合競爭力的文化軟實力,總是‘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經濟力量、政治力量、社會力量之中,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導航燈’、社會和諧的‘黏合劑’”“從根本上說,文化是由經濟決定的,經濟力量為文化力量提供發揮效能的物質平臺。然而,任何經濟又離不開文化的支撐”等重要論述,為新時代把握縣域經濟與文化交融發展提供了思想和行動指南。
從平涼縣域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問題看,交通不便、文旅發展缺乏優勢、產業化程度不高等“平涼之困”并非個例,而是普遍存在于欠發達縣域之中。要破解以上難題,一方面應樹立“文化興縣”的鮮明導向,給予政策資金傾斜,更加注重從人文經濟學的視野出發,挖掘縣域農業人文遺產、縣域制造業人文價值和縣域服務業人文精神,以此為基礎發展特色文化產業、文旅產業,形成文化賦能、文化興業的一二三產融合共促的縣域產業運行體系。另一方面,應加強新技術、新場景、新模式的持續創新,探索沉浸式夜游,沉浸式演藝等“沉浸+文旅”模式,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活力。針對新生代消費群體,大膽培育顛覆式創意,用好用活新媒體,在當下“縣域旅游”“寶藏小城”熱度持續升溫中憑借自身優勢“火出圈”。從平涼的旅游品牌宣傳看,“問道崆峒·養生平涼”雖然有了一定影響力,但純宗教類旅游宣傳導致受眾目標過窄,很難讓新生代產生興趣。在平涼縣域不通高鐵的現實基礎下,積極爭取的同時,將更大精力投入到挖掘縣域特色文化、提升縣域配套服務、完善縣域消費場景之中,練好“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