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校以立德樹人為引領,針對德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活動課程化、過程規范化、評價多元化、成果特色化的“四化”途徑開發STEAM跨學科活動課程,通過讓學生融入真實問題情境、深度參與問題解決、用主人翁意識承擔社會責任,培養學生自立人格、自信心理、自覺行為、自強信念的“四自”品德,提升學校德育的總體質量。
【關鍵詞】跨學科課程;“四化”途徑;“四自”德育
自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后,使學校德育工作獲得了新的動力,通過優化少先隊工作、強化思政課程夯實德育常態工作;通過全科德育、全員德育創新德育實施途徑。學校已在思政、語文、音樂等學科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數學、科學等學科的德育仍存在空泛式德育、說教式德育、德育無落實等問題,如何補齊短板解決這一難題?依據《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導,以開發STEAM跨學科活動課程為抓手,借助“四化”途徑對德育薄弱學科進行重構,培養學生“四自”品德,提高學校德育質量,有效激活教師教研動力、規范跨學科活動。
一、跨界變跨越,“四化”以載道
(一)活動課程化
遵循立德樹人要求,以“黨建引領教育”的思想,依托教育理論指導,經過改革實踐,提出構建“素養智慧”跨學科活動課程理念。跨學科主題活動需要多門學科教師的配合,通過校領導主持,依托校本課程的開發任務,將各學科教師進行整合,形成了融合諸多學科的跨學科教師團隊。在實踐過程中,為了更高質量融合數學、科學等學科,學校以理論相對成熟的STEAM跨學科組合形式對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藝術(Arts)、數學(Mathematics)五門學科進行融合,形成了STEAM跨學科課程小組。在確定由數學、科學、藝術學科教師組成的跨學科研究小組后,依次制訂計劃、明確課時、設計課程、有序實施、定期研討、階段小結,全面推動STEAM跨學科活動課程化。
(二)過程規范化
STEAM跨學科活動在PBL項目化學習策略的指導下得以建構活動過程。PBL項目化學習指Project" based" learning,簡稱PBL,是一種以項目驅動、任務推進、成果驗收為策略的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學習方式。
以PBL項目化學習策略為指導,STEAM跨學科活動過程分為項目啟動、項目實施和成果驗收三個階段。在項目啟動階段,包括項目選題、項目規劃、收集資料、繪制“PBL-map”四個環節;在項目實施階段,包括任務分層推進、聚焦疑難解析、自選拓展類型、梯次產出成果四個環節;在成果驗收階段,有復盤過程、成果匯報、產品介紹、評價反思四個環節,概括起來就是“三步十二環”活動規范化流程。
“三步十二環”的流程化管理有效地保障了跨學科活動的有序推進。同時,也把活動的“大”任務細分為“小”任務群,讓學生以主體角色參與整個活動過程。當然,“三步十二環”活動規范化流程是一個有機整體,在不同教師、不同主題、不同任務的活動設計中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進行環節的增減,此要求僅是規范推進活動的保底要求,而非硬性要求。
(三)評價多元化
在新課標“教—學—評”一致性理念的指導下,從跨學科活動的設計之初,備課就以終為始,先根據新課標、學生特點及教育學、心理學等理論指導制訂科學實用的評價標準,再展開活動實施,同時應用標準進行評價,讓育人過程形成一個閉環,保證STEAM跨學科活動的落實效果,將活動課程的育人目標落到實處。
同時,活動也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STEAM跨學科活動教師團隊一般由一名主講和多位助教組成。因教師力量充裕,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教師可通過記錄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對學生及小組表現進行評價。同時,讓學生成為評價主體,對同學及各小組所承擔的任務進行評價,也是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評價能力的教育契機。在學生評價內容中,可以對學生進行表現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等。此外,教師還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途徑,錄制學生介紹項目產品的視頻開展網絡投票,吸引家長甚至更大范圍的觀眾來參與評價。
注重評價的多元化,其核心是對因材施教的落實和對學生核心素養的關注。每個個體生而不同,借助多元化的評價,在STEAM跨學科活動,通過表現性與終結性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評價主體、時限與作用多維度評價標準獲得的信息,讓教師可以不斷優化活動設計,讓不同的學生都能收獲成長的喜悅,實現以評促教、以評促學的目的,培養具有發展潛能的學生。
(四)成果特色化
基于STEAM跨學科的PBL項目化學習活動以凸顯科學、技術、數學、藝術、技術的核心素養為特色,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不同于語文學科以表達感受、抒發情感為成果的要求,STEAM跨學科活動更注重調查問卷、數據分析報告、整改方案等能解決真實問題、改善生活方式的成果資料,更加鼓勵學生創作多層次、有特色的發明作品。例如,學生通過對校園蚊蟲最多、最集中區域的調查統計,發明了驅趕消滅蚊蟲的方法;對抽獎機中獎概率的調查統計,設計了適合自身需要的抽獎機;對學生午餐是否符合營養標準做調查統計后,制訂了適合學生營養午餐的搭配菜單;以及創造的3D打印作品、設計圖、可摘樹枝高處果實的機械臂等發明創作等。更重要的是學生在PBL項目化學習過程中,體會到如何與人合作、如何面對挫折、如何克服困難等多種人文素養的培養,體現了以核心素養為培養目標的活動成果的價值追求。
二、合力促活力,育“四自”品格
(一)責任賦能,培養學生自立人格
在《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強調了實踐育人的德育途徑。在跨學科活動中,設計真實問題情境,進而激發學生責任感、擔當意識,是其獨有的優勢。
如何尋找真實問題?教師可以從關注國家發展的新聞中、助力鄉村建設的政策中發現真實問題,傳播正能量,培養學生自立的品格。在六年級數學課本中有“確定位置與方向”一課,書中用臺風中心及路線為問題情境展開教學,讓學生掌握通過方向和距離確定一個位置的方法。因學校處于內地西部農村地區,當地學生并不了解臺風及其危害,教師就結合學情,以及國家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將主題確定為《用確定位置與方向的方法建設美麗鄉村》,以STEAM理念集合跨學科教師團隊,以PBL項目化學習活動讓學生通過“建設動物園”“規劃鄉村規劃圖”“設計觀光車路線”和“爭當小導游”等任務重構這個知識點的學習活動,學生通過跨學科活動激發了熱愛家鄉的情感,也體會到知識對鄉村振興的重要性,更立志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把家鄉和祖國建設得更美更強大。
如何激發學生參與問題解決的主動性?筆者認為可利用“三步問題完善法”將學生帶入問題解決中。第一步,師生先提出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問題,可以是一個或多個,便于繼續刪選和完善。第二步,將問題完善為能體現“誰來做?為誰做?做什么?”的結構,尤其是“誰來做”要將學生帶入為解決問題的主體。以“節約用水”為例,可完善為“五年級學生對校園浪費水資源問題的調查及解決”,這樣就讓五年級的學生以主人翁角色進入活動,可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責任感,確保活動的順利進行。在選題時,教師要有意識地選擇有利于激發學生共情的情境入手,讓學生體會自己成為一個獨立的人來解決真實問題、造福社會的成功和喜悅,更能建立自立人格。
(二)團隊合作,培養學生自信心理
在多次跨學科活動過程中,教師發現了一個現象:原本單科學習的“學渣”(這里指網絡語中的“后進生”代名詞,不包含鄙視之意),在安裝機械過程中體現出的吃苦耐勞精神、在非國家課程學科知識領域展示出的知識和技能、在抗挫折方面體現出的堅韌樂觀心態等都讓在場的教師和學生感到意外和驚喜,同時這些好品質還能感染和影響活動中的同伴。只會死讀書、讀死書的學習方法在活動中會屢屢碰壁,而更靈活地應用知識、友好地和團隊相處的學生,往往在活動中更容易獲得尊重。
(三)遵守規則,培養學生自覺行為
在《制作抽獎機》跨學科活動中的“應用抽獎機抽獎”環節,邀請全校學生使用項目組制作的抽獎機參與抽獎活動,在多次抽獎后,發放獎品的學生看到一直抽不出特等獎,就自作主張地給最后一個抽到二等獎的學生發放了特等獎的獎品。其他學生以為他拿錯獎品及時進行提醒,但他仍執意要這樣做,學生馬上報告了值班教師。值班教師為了更好地解決問題,先暫停抽獎,并請該組組長召開小組會議討論這個問題。在會議中,亂發獎品的學生非常委屈,他認為抽獎活動即將結束,特等獎一個都沒有被抽中,他非常擔心獎品發不完,所以才這樣做。其他學生對他苦口婆心地講道理,但直到其他抽到二、三等獎的學生都來領特等獎獎品時,這名亂發獎品的學生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他說“自己是看到抽獎的同學都抽不到特等獎而可憐這些同學,但沒想到一念之差帶來了這樣可怕的后果”。
俗話說“人教人教不會,事教人馬上會”,像這樣以實踐來警醒學生,以同伴喚醒同伴的案例在跨學科活動中出現過多次。跨學科活動通過直觀、生動的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理解自覺踐行道德規范的重要性。
(四)復盤反思,培養學生自強信念
“復盤”是圍棋術語,在跨學科活動中的復盤是對整個項目過程的回顧,尤其對小組內遇到困難之處和成功之處進行反思,找出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所獲得的成長遠多于活動的操作過程。直面自身的缺點,勇于自我剖析,反思錯誤原因,才能克服缺點,獲得成長,勇于復盤是成長進步的階梯。
三、結束語
“四化”載道,“四自”養德,是在以活動課程化、過程規范化、評價多元化、成果特色化的跨學科活動中,創設真實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從項目化學習的途徑,用理性的視角、科學的方法做出對真相的探索,讓學生獲得追求真理、實踐真理的勇氣和毅力,培養學生自立人格、自信心理、自覺行為、自強信念的“四自”品德,讓數學、科學等學科的隱形德育功能在跨學科活動中得以落實,讓學生的德育種子在自主成長過程中生根發芽。
【參考文獻】
[1]施昌魏.溫州區域推進STEAM教育的設計與實踐[J].基礎教育參考,2019(10):34-37.
[2]許慧敏.基于“十里荷塘”的初中生物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0.
[3]魯文慧.高中生物學教學中滲透社會責任意識的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5.
[4]曾艷.在《道德與法治》課上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J].學苑教育,2017(21):96.
[5]胡芳,張紅民.互利共生型評教:破解學生評教實踐困境的有效路徑[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88-93.
(本文系甘肅省“十四五”規劃課題“基于STEAM理念的小學數學高段PBL活動課程開發”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S[2022]GHB0013;蘭州市“十四五”規劃課題“基于STEAM理念的小學數學高段PBL活動課程開發”研究成果,課題編號:LZ[2022]GH0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