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主要圍繞“小學語文跨學科習作教學”主題,嘗試從“聚焦課文內容,創設跨學科習作基點;結合習作主題,豐富跨學科寫作任務;立足表達素養,實施跨學科習作評價”三個方面入手,有效營造富有智趣和理趣的習作生態,提升學生語用表達素養,賦能學科教學。
【關鍵詞】“跨學科學習”;小學語文;習作教學
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學科融合已成為現代語文教學的發展趨勢。從教學實際來看,“跨學科學習”淡化了學科界限,注重多元學科相互關聯交融,有效地突破了分科教學“知識結構孤立、學生思維窄化、學習不懂變通”等局限性,從而引導學生在多元學科交叉融合的學習生態中,逐漸學會自主整合知識,有效拓寬思維廣度、強化解決問題的綜合素養。對此,《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專門開辟了“跨學科學習”任務群,倡導教師要“充分發揮跨學科學習的育人優勢,開展多元化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強化其語言文字運用素養。基于此,本文將聚焦小學階段的習作教學,以真實案例為出發點,對跨學科視域下習作教學進行研究。
一、聚焦課文內容,創設跨學科習作基點
語文作為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本身就以文字形式承載了多元學科知識供學生學習。教師應當注重語文課程的這一工具性特點,以課文內容為學習基點、以寫作素養為目的,充分挖掘蘊含其中的跨學科知識元素,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開展跨學科習作活動。
以統編版三年級《贈劉景文》一詩為例,課堂教學中,為有效幫助學生創設習作基點,教師以課文內容為出發點,靈活創設了多元化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在跨學科學習活動中不斷拓寬自身的知識視野、深化其語言表達素養。具體為:當學生初步理解詩的內容及思想感情后,教師便啟發學生根據文中所描寫的景象進行發散思維,尋找古詩中感興趣的跨學科知識元素。例如,有的學生針對詩中“荷盡”“菊殘”“橙黃橘綠”的景象,結合美術知識以詩畫融合的傳統為習作基點展開思考;也有的學生從物候的角度切入,結合課外科普文本,了解詩中所提及的植物生長周期及相關習性,將其確立為習作選題;還有的學生聚焦生活內容,對詩中荷、菊、橙、橘等植物分別可加工成哪些美食為寫作要點,開展跨學科學習活動……因而,教師鼓勵學生任選其一進行探索,邀請擔任相關科目的教師為活動顧問,進行專業指導,并結合相關推薦書目、紀錄片、網站等資源,引導學生獲取真實可靠、簡明易懂的資料并予以匯總,在實踐基礎上開展相關話題的習作活動。
實際教學中,學生就以《贈劉景文》一詩的內容為寫作基點,編撰了生物小報、美食廣告文案、藝術展解說詞、科普手冊等多種形式的書面文字。既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拓寬了知識視野,提升了知識整合能力,又豐富了學生的寫作素材,指引他們在不同學科的思維碰撞與話語方式轉化的過程中,學會在不同情境中運用不同文體進行表達,深化其跨學科習作能力與語用素養。
二、結合習作主題,豐富跨學科寫作任務
從教材編排來看,小學中高年段的單元習作主題較為豐富多元,與其他學科和生活的聯系較為緊密,其內容涵蓋民俗文化、體育游戲、科學現象、生活體驗等方方面面。教師可以立足單元習作主題,以寫作為手段,引導學生超越語文學科界限,在學做結合、扎實推進的跨學科學習任務群中,不斷提升自身的語用能力與寫作素養。
(一)習作+科學活動
科學活動是鍛煉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與思考能力的重要渠道,更是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精神、理性嚴謹的態度的有效手段。在教學中,為有效營造充滿智趣的習作氛圍,教師可以就單元習作主題,主動關聯科學教材內容及任課教師,引導學生在“學中做”“做中悟”“悟中寫”的過程中,不斷深化其語用素養。
例如,統編版三年級“我做了一項小實驗”這一單元的習作主題,為有效落實“說真話、寫真情”的習作要求,突破學生寫作時內容空洞、不貼近實際的瓶頸,教師可積極與科學教師聯動,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與任務中開展寫作活動。如在習作教學前期,積極邀請科學教師結合學生的動手能力與科學知識水平,借助短視頻平臺、科學教材、科普文本等教育資源,共同篩選并改良多元、趣味、簡易的科學小實驗。例如,“自制七彩玫瑰花”“雞蛋沉浮”“愛跳舞的鹽”等;接著,引導學生以每組3~4人的形式構建學習共同體,結合實驗清單提示,以生活中常見的物體為實驗器材,在具體習作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以“實驗流程”及“重要實驗現象的細致描述”為要點開展習作。
這樣,經過多次語文學科與科學相融合的習作活動,學生不僅豐富了自身的習作素材,擺脫了提筆無言的習作困境,而且富有智趣和理趣的學習氛圍也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寫作熱情,促進其習作能力的提高。
(二)習作+民俗文化
統編版語文教材十分注重培育小學生的歷史文化素養,分別在中高年級的單元習作中設置了與民俗文化相關的主題。在跨學科視域下的習作教學中,教師可以積極引導學生借助線上線下資源,走進當地文化場館,了解歷史人文知識,開展跨學科學習活動。
以統編版六年級“家鄉的風俗”單元習作學習為例,為有效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涵養其人文素養與文化自信,教師結合鄉土地理課程及美術學科,引導學生以小組調查形式走進家鄉,開展真實的調查活動,為寫作提供資料。首先,在活動初期,教師向學生發放調查表格,初步調查家鄉有哪些風俗,從中挑選其一進行深入調查。其次,啟發學生以問題清單的形式,明確調查方向。如“該風俗如何產生?”“有哪些特色活動?”“蘊含了人們怎樣的寄托與精神?”等問題。再次,教師引導學生通過互動交流的方式,明確組內如何分工合作。在實踐活動中,教師鼓勵學生以電子問卷、現場訪談、觀看新聞、走進文化廣場等方式,深入了解本地風俗。同時,啟發學生適當借助現代化影像設備,將家鄉風俗中有特色的現象拍攝錄制下來,以文字記錄的方式對該習俗進行細致描述。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可以自主撰寫解說詞,利用信息技術課程所學到的剪輯技術,將采集到的相關素材,加工制成一部簡短的“家鄉風俗”紀錄片。最后,引導學生就調查資料及采訪過程,以書面報告的形式呈現對“家鄉的風俗”的探索。
這種以語文習作為本位、以綜合實踐活動為手段的跨學科習作教學,不僅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在走訪調查中增長見識、理解家鄉風土人情及文化,還能促使學生在素材積累與領悟的過程中,不斷增強自身的人文素養、文化自信與歷史責任感,教學效益顯著。
(三)習作+生活體驗
新課標在“跨學科學習”學習任務群模塊強調,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需注重“引導學生在廣闊的學習和生活情境中學語文、用語文”。立足習作教學,教師可以聚焦貼近學生生活體驗的習作話題,引導學生在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感中完成跨學科習作,提升寫作素養。
例如,在統編版四年級有“我學會了" " ”這一話題,該話題不僅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而且根據學生填寫的內容,可以與任何學科直接產生關聯。如學生以《我學會了編織網袋》為標題,則其習作便和《勞動與技術》課程相關;以《我學會了吹笛子》為標題,則表明其寫作主題與音樂課程相關;以《我學會了跳繩》為標題,則表明其內容與體育相關聯……因為生活本就包羅萬象,處處都與各個學科緊密相關,能夠給學生的習作帶來豐富的素材與選題。對此,為有效調動學生自主回憶以往生活體驗的積極性,將所經歷與體會的事件寫清、寫實,教師應鼓勵學生在交流互動中自由發散思維,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學會了哪些技能、過程是怎樣的、是否遇到困難、有無親友的幫助與鼓勵、最終如何克服難題等。以此點撥學生將其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等以書面形式記錄下來,并輔以照片或視頻錄制等影像資料。然后,由教師負責書面的指導修改,并以作品的形式將學生的優秀習作張貼在班級展示欄中,供學生交流借鑒,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其習作能力與語用表達的發展。
這種以分享互動為主線的習作過程,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既真切引導學生在跨學科的學習活動中完成習作,回憶以往生活體驗的滋味,懂得寫出真情、道出實感;又實實在在地記錄了學生的成長軌跡,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與陽光心態,促使其積極向上、向善。
三、立足表達素養,實施跨學科習作評價
評價是衡量課程效果的重要指標。一個具有良好氛圍的跨學科習作課堂往往離不開科學評價體系的支撐。
在日常教學中,為有效發揮評價激勵、診斷、改進的教學功能,讓學生的習作成長“看得見”,在跨學科學習中,教師主要聚焦“教學評一體化”理念,引入多元主體、多元指標,以語文為本位,立足表達素養、語用能力與實踐素養,靈活設置規范、合理的評價體系,賦能語文習作教學。具體為:在日常的習作課堂中,為了充分調動學生活動的積極性,教師一般會采取激勵性評價,對學生在跨學科習作活動中的閃光點予以充分肯定,同時又積極點撥學生的不足之處,讓學生進行反思提升;此外,為進一步保證評價的客觀性,教師還應積極引入多元主體,制作評價量化表,邀請不同學科的教師從學生的書面表達水平、活動表現等維度,按照不同權重予以客觀評價;并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進行自我自評與生生互評。具體評價量表如下。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習作課堂中,為了讓語言實踐回歸真實,讓文字表達回歸本真,教師應具有全局意識和系統思維,通過打通習作與多元學科間的通道,為學生構建真實的學習情境、營造富有智趣與理趣的習作氛圍,引導學生在豐盈寫作素材、拓寬習作思路、強化語用表達的基礎上,逐漸擴展知識視野,涵養綜合素養,發展高階思維。
【參考文獻】
[1]周雨.在語文跨學科學習中開展習作教學[J].語文天地,2023(7):8-9.
[2]唐佳林.立足“真實”,開展跨學科主題習作教學[J].四川教育,2023(12):26-27.
[3]黃海燕.基于跨學科學習的語文習作教學路徑芻論[J].成才之路,2023(23):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