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圖形與幾何”部分的知識在小學數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由于小學生空間觀念薄弱,學習這部分內容很困難。交互式電子白板在圖形教學中初露鋒芒,教師可以在白板上進行隨意的拖動,充分發揮拖動功能的優勢,不必過多地依賴語言就可以把過程生動形象、清晰地示范出來,使抽象性的問題變得形象,從而使圖形教學切實達到“形”之有效。
【關鍵詞】拖動功能;圖形教學;顯“形”
圖形教學包括圖形的認識、圖形的測量、圖形的運動等,要求學生能從實際物體中抽象出幾何圖形,想象圖形的運動,掌握初步的測量技能等,發展空間觀念。教師需要思考如何充分利用電子白板中的拖動功能,使學生在多維互動中實現對圖形的建構,培養和發展空間觀念。
一、圖形的認識在拖動中更“形識”
兒童受認知發展水平的影響,抽象思維能力相對薄弱,圖形的認識對學生來說是艱澀難懂的。在這樣的情況下,課堂缺乏良好的情境導入,學生面對的知識就如一張嚴肅的面孔,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內心狀態,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借助電子白板的拖動功能,教師能夠加大設疑導入力度,并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靈活調整,引導學生更好地進入情境,從而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形成鮮明正確的表象。
[教學片段]
第一次試教:導入生硬" 難以入境
談話:(出示課件)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圖形(角的一部分被遮擋住),請你猜猜看這是什么圖形?
學生猜想:三角形、平行四邊形、五角星等。
說明:(課件動畫移開遮擋物)這個圖形你們認識嗎?這個圖形叫作角。今天就讓我們走進角的世界。
首先請大家打開課本第84頁,認真閱讀例1的圖片和文字,完成探究單第1題,隨后自學時間開始。
打開課本84頁,自學例1,完成填空。
填空:角有(" ")個(" ")和(" ")條(" ")。
學生拿到探究單,迅速找到需要填寫的文字,隨意地抄寫了下來,幾乎不思考,一分鐘內就已經完成填空題。有幾個學生還把“頂點”抄成了“頂頭”,還有將“頂點”寫成“邊”,把“邊”寫成“頂點”的。做完之后,有的學生東張西望,有的學生閉目養神,基本都在等待教師核對答案。
第二次試教:激趣啟智" 入情入境
談話:(借助電子白板)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圖形(角的一部分被遮擋住),請你猜猜看這是什么圖形啊?
學生猜想:三角形、平行四邊形、五角星等。
教師在白板上緩慢移動遮擋物。
觀察學生表情,學生開始微皺眉頭,教師順勢放慢移動速度。再猜猜看?(學生面露難色),現在你們還覺得這個圖形是三角形嗎?
學生搖頭。
師:為什么搖頭了?
生:因為三角形是封閉圖形,但這個圖形不是封閉圖形。
說明:(在白板上緩慢移動遮擋物)這個圖形叫
作角。
提問:角存在于哪里呢?現在請你走進手工教室,去那里認識角吧!別忘了把問題也帶上!
1.在錄播教室里有角嗎?找一找,用手指一指(可以下座位)。
2.打開課本84頁,自學例1,完成下面的填空。
角有(" " )個(" " ")和(" " ")條(" " )。
這一次,課件被換成了電子白板,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反應調整自己拖動的速度,隨著教師的拖動,學生對自己原來的猜想從堅定變得懷疑,最后逐漸否定,學習熱情立即就被激活了。良好的情境設計能帶領學生進入一個趣味的數學世界,從而開始自主學習。在設疑導入環節,教師按下兩次“暫停鍵”,把學生對角的初步認識分成了三段:未移動之前的預測、移動之后的猜測、完全移開的揭示。在這“一波三折”的認識過程中,學生由堅定不移變得有些動搖,最后完全否定,打破認知平衡,“角”的概念由此生發。
學生自由地在教室的各個角落尋找角、觸摸角,不知不覺走進了“角”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學生認真觀察,有的學生還拿起了筆圈一圈、畫一畫,更有甚者在課本右側做了一些簡單的批注,學生渴望了解“角”到底從何而來,“角”的表象自然地在頭腦里建立起來了。
二、圖形的測量在拖動中更“形接”
為了讓學生真正掌握教師所教的知識,教師應注重知識之間的相互銜接,幫助學生形成牢固的認知結構。這一要求在“圖形的認識與測量”教學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學習圖形的測量這一部分知識時要求學生能夠結合生活實際,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的過程,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并建立相應的量感。小學數學中“計量單位”的相關內容是發展學生量感的重要載體。縱觀蘇教版小學數學十二冊教材,不難發現,凡涉及計量單位的教學,都會引導學生從感知某一個較小的計量單位的意義開始,逐步發展為感知同類的較大的計量單位及幾個單位之間的相互關系。電子白板的拖動功能能夠輔助教師更好地開展體驗式教學,幫助學生構建測量知識體系。
在小學階段,學生應掌握較大的計量單位有千米、噸、公頃、平方千米這四個,由于這些知識更抽象,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接觸得也不多,量感的建立更困難。因此,教學是循序漸進的,例如在教授“認識千米”前,學生首先學習的是“認識厘米”。學生在生活中或許有對“厘米”的感知,但并一定具有1厘米長度的準確觀念。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事先準備好的1厘米小棒,讓學生用食指和拇指捏住進行觀察,然后抽出小棒,再用手比畫一厘米的長度,并用小棒檢測張開的距離與1厘米的差異。通過比畫、調整、再比畫,幫助學生規范對1厘米的感知,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1厘米的表象。接下來,可以充分發揮白板拖動功能的優勢,在白板中呈現多個1厘米長的線段,學生任意拖動線段,并將它們連接,感受幾厘米長,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關于幾厘米的表象。教師引導學生將10個1厘米線段進行連接,形成一分米。在白板中拖動一分米長的物體,充分感知,形成“1分米”的表象。教師在教授“認識千米”時,先要求學生課前在操場的直跑道上走100米,感受100米的具體長度,促進學生在腦海中強化“100米”的表象。在此基礎上,借助白板拖動功能,逐步疊加,引導學生思考1千米中有多少個100米。最后想一想,通過100米類推到1千米,并將這些表象逐漸累積,最終形成“1千米”的表象。
學生對度量單位感到陌生的主要原因是他們缺乏相應的生活經驗,借助白板拖動功能,學生能夠直觀地觀察、操作,進而豐富自己的量感體驗,并感知計量單位之間的緊密聯系,使無“形”變有“形”。對大單位的認識,依然需要借助較小的計量單位作為基礎,從而避免學生經常會出現的“一幢樓高20厘米”,“一個游泳池的容量50升”等這樣離譜的表達。
三、圖形的運動在拖動中更“形意”
小學階段圖形的運動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不改變圖形的形狀和大小的運動,包括平移、旋轉、軸對稱;二是只改變大小,不改變形狀的運動,主要是指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數學上圖形的運動來源于生活中的運動現象,這些現象在學生的頭腦里到底能生成何種表象?課堂上教師可以借助電子白板的拖動功能,幫助建構數學模型,以此為基礎進行思維加工,幫助學生觸及圖形運動的本質。
[教學片段]
教師出示蕩秋千的動圖。
問:蕩秋千大家都玩過吧?這樣的運動是旋轉嗎?
生1:電風扇的葉片、螺旋槳的運動是這樣的(手勢比畫了一圈),而秋千是這樣的(手勢表示來回轉動),不是360度。
生2:蕩秋千只是擺動,也就是四五十度,沒有達到360度。
師:你們的意思是葉片、螺旋槳的運動是整周的,但秋千沒有轉動一整周,所以它的運動方式不是旋轉,對嗎?(學生點頭)。
那我們現在模擬一下蕩秋千(教師拖動一條線段,來回擺動)
學生上臺模擬秋千的擺動。
引導:它是如何運動的呢?請你認真觀察,然后在探究單上畫一畫。
教師巡視、收集學生作品。
白板展示學生作品。
①" " " " " " ②" " " " " " " ③
師:老師收集了三幅有代表性的作品,請三位同學分別說說自己的想法。
生1:因為蕩秋千是這樣擺動的。(手勢表示)
生2:蕩秋千時,繩子是繞著一個固定的點來回擺動的。
生3:我的想法和②號差不多,我把來回擺動的方向表示了出來。
師:這三種想法你覺得哪種更合理呢?
生4:我覺得是第③種,因為她觀察得很仔細,除了畫出了擺動的軌跡,還把擺動時的固定點標出來了。
師:這個固定點就是我們剛剛所說的?
生:中心點。
師:那蕩千秋也是旋轉嗎?
生:是的。它是繞著中心點在轉動的。
師:生活中還有像這樣旋轉的物體嗎?
生:海盜船、鬧鐘的鐘擺、鬧鐘上的指針。
師:這位同學的發現很有意思,鬧鐘的時針和分鐘都是繞著中心點在轉動,它們的運動方式都是旋轉的。
傳統的教具演示,有時演示過程過快,不利用學生的觀察和發現,有時不夠便捷和高效,存在不足。教師就可以充分發揮白板拖動功能的優勢,達到傳統媒體難以演示的效果。當大部分學生認為不滿一周的轉動不是旋轉,教師通過“蕩秋千”這一學習素材,借助電子白板的拖動功能,學生操作的過程是任意的,并且可以多次拖動,這樣不利于學生充分地觀察和體驗,從而自主建構“蕩秋千”的模型,觸及“旋轉”的本質。接著,引導學生回到生活情境中,用已建構的模型去生活中尋模。此時,學生對“旋轉”的認知水到渠成。
四、結束語
利用白板的拖動功能,教學策略也更加靈活、有效。借助拖動功能,教師為學生營造互動的氛圍,搭建思維碰撞的平臺,學生展現的智慧將是無限的,這才能點亮我們的課堂。
【參考文獻】
[1]秦桂芳.教學過程的情感功能[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2(5):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