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我國的教育模式在不斷更新完善。勞動教育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形式,已成為當代教育中一個重要話題。勞動教育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增強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在團隊中的合作精神和責任心,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語文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學科,將勞動教育融入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不僅能夠促進勞動教育的發展,也能方便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本文將在探討勞動教育本質的基礎上,提出將勞動教育融入初中語文課堂的一些相關舉措,希望能夠對從事相關研究的人員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勞動教育;初中語文;融合
雖然勞動教育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育領域是重要的,但是在目前,勞動教育的形式仍然不容樂觀,這可能與部分教師和學生對勞動教育的理解存在的問題有關,實際上現在的勞動教育的教學目的、方法和內容,相對于傳統的勞動教育做出了更新和完善,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勞動教育目的的不同。在傳統社會中,勞動教育更偏向于學生勞動能力的培養和實際操作技能;而現代勞動教育的目的更多元化,對勞動者的要求并不只是簡單的勞動技能,還需要學生具備創造新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教育內容的不同。傳統勞動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生活技能和農業手工業等方面的內容;現代勞動教育的內容更加廣泛和多樣化。除了傳統的勞動技能外,還包括科學知識、信息技術、創新能力等方面的內容。第三,教育方法的不同。古代勞動教育的方法主要是言傳身教的方式。學生通過跟隨師傅的指導,親身參與勞動實踐,并從實踐中獲得經驗。現代勞動教育除傳統的實踐操作外,還包括課堂教學、項目研究等,更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更符合新時代的發展。
一、勞動教育的本質
通過傳統勞動教育和現代勞動教育的對比可知現代勞動教育具有實踐性、綜合性、教育性和益智性,它旨在讓學生通過實際勞動,對勞動有較深刻的認識,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積極的價值觀念,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并將這種優良品質應用到學習和生活中。勞動教育的本質在于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而是全面綜合的教育。
二、將勞動教育與初中語文課堂相融合的具體方法
(一)將初中語文教育和勞動實踐聯系起來
勞動實踐是勞動教育的核心環節,通過實際動手操作,學生可以親身體驗到勞動的過程和價值。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任務比較繁重,再加上部分教師在初中語文課堂上更加重視相關知識的教學,實踐性相對來說較少。如何能夠利用有限的時間,更好地將語文課堂和勞動實踐的內容聯系起來,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從思考勞動實踐和初中語文教育的共性出發,將二者更好地結合在一起。初中語文課程主要以閱讀、寫作、口語交流為主要教學內容,而勞動教育的實現也可以通過這幾個方面進行具體工作的開展。因此,教師可以通過閱讀、寫作、實踐三個方面融合勞動教育。
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例進行相關內容的闡述,在課堂教學開始時,教師可以提問,請同學們仔細讀這篇文章,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引入課堂內容,緊接著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文章,了解文章的主旨,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理解能力。在進行相關內容的講解以后,教師可以提問學生課文是否體現了勞動思想,大家對此問題有什么看法?通過互相討論,學生可以根據文章對勞動的價值和意義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時,在討論中也提高了學生的思辨和表達能力。在課堂下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朝花夕拾》這本書,并寫下讀書筆記。通過閱讀和總結,學生能夠系統地了解在特定的背景下,書中人物在不同領域的勞動和付出,從而加深對勞動的理解和認識。在完成教學任務之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學習到的寫作方法等,寫一篇關于勞動和生活的文章,表達自己對勞動和生活的感悟,描述自己對勞動的認識和感受。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文章內容,加深勞動教育的認識。在語文教學中開展勞動實踐,在勞動實踐中促進語文教學內容的開展,為勞動教學的發展提供動力。
(二)注重學生的實際需求
在現實生活中,不同階段的學生有不同的特點,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出發,才能讓教學內容更有針對性,教學效果更有效。勞動教育也同樣如此,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可能有著不同的需求和特點,因此,在設計教學內容時要注意差異性。比如,在初中階段的男生可能對游戲、機器人等方面更感興趣,而女生則可能更喜歡美食、讀物等方面,如果對男生開展美食內容的輔導、對女生開展游戲內容的輔導,教學效果可能并不理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學生的真正需求,讓勞動教育的內容更加符合學生的個性和需求,將勞動教育發揮到極致。
以《觀滄海》為例開展相關內容的研究。《觀滄海》講述了人生的不同階段所面臨的不同境遇與挑戰,這為教師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引導學生思考并理解勞動的意義和價值。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分析文章中描述的各種境遇與挑戰,讓學生思考遇到問題時應怎么做,從而認識到只有通過勞動才能克服困難和獲得成功。在知識點的講解完成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當今時代和自身情況,說出自己對勞動的看法,在了解學生個性的同時能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勞動的內涵。《觀滄海》也給教師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素材開展勞動個性化的實踐活動。教師在課下可以根據學生的個性,開展手工制作、美術創作等活動,發揮不同學生的長處,讓他們在活動中發揮自身的特長,體驗勞動的樂趣與意義。在開展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學習和掌握一些實用技能,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最后可以成立小組對學生的實踐成果進行評價,激勵學生向著更好的方向努力。
(三)運用多媒體技術將勞動教育和初中語文教學進行融合
初中語文的教育和勞動教育都應與時俱進,一方面,多媒體作為一種比較新穎的教學工具,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多媒體技術可以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包括動畫、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種媒介,豐富教學內容,將抽象的勞動教育和初中語文知識點變得簡單,方便學生理解文章,也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教師備課,節約了教師的時間,從而提高教學的互動性。更重要的是,這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手段,能夠培養學生更好地運用新時代工具的能力,更好地促進學生和時代的發展融合,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多媒體將勞動教育融入初中語文教學是一個非常好的手段。
以《西游記》教學為例進行相關內容的闡述。在課堂教學開始時,教師可以播放與《西游記》相關的影視作品,然后讓學生分析關于《西游記》中蘊含的勞動精神和勞動生活,方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和勞動內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顯示制作課件,能夠更好地節約上課時間,這樣在課堂上教師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和學生進行互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進步,方便教學活動的開展,為教學發展提供了便利。講解完相關的知識點后,教師可以通過在線學習平臺發布與勞動教育和《西游記》相關的學習資源與鞏固習題,包括視頻、音頻、電子書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學習進度選擇學習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并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和討論,鞏固所學知識。在課堂下,教師利用虛擬實驗軟件或模擬體驗平臺,讓學生通過模擬實驗或虛擬場景體驗《西游記》,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中包含的勞動內涵,提升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方便。需要注意的是,教師需要邀請部分學生輪流管理多媒體,保證學生運用多媒體進行學習,而且這樣的實踐活動能夠培養學生的管理能力和自制能力。
(四)重視家校溝通,提高勞動能力
勞動教育和初中語文教育都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且勞動教育不應止步于課堂,還可以通過課堂借助各種教育方法促進勞動教育工作的開展,能夠對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很大的助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情況,才能更好地開展勞動教育和初中語文教育。初中階段學生比較叛逆,為了能夠更好地開展勞動教育和初中語文教育,教師應和家長加強溝通,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同時學校可以向家長傳遞初中語文教學和勞動教育理念和方法,從而更好地開展語文教學和勞動教育。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勞動教育必須合理安排,不能影響正常教學進度。
以《誡子書》教學為例進行相關內容的講解。《誡子書》以樸實、簡潔的語言,傳達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原則和價值觀念。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閱讀文章,了解文章的含義,將這篇文章和相關的知識講解分享給學生家長,讓學生家長能夠在空余時間閱讀這篇精美的文章。同時,教師可以將本文蘊含的勞動精神講給學生,讓學生能夠理解《誡子書》中關于勤勞、自律和專注等內容,讓學生明白勞動是實現自己價值的途徑及勞動對個人成長和社會進步的意義。另外,通過《誡子書》中強調的不怕吃苦的精神,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培養責任感和奉獻精神,讓學生明白只有通過辛勤努力,才能取得成果和成就。通過與家長溝通,教師在課下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習習慣和勞動教育遇到的問題,從而能夠制訂個性化的學習計劃,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障礙,提高學習效果,促進勞動教育的開展。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師不僅可以在教學實踐中開展勞動教育,還可以通過多媒體等相關技術將勞動教育融入初中語文教學,更可以和家長溝通共同促進勞動教育的開展,尊重學生的個性,更好地開展勞動教育。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地將勞動教育融入初中語文課堂,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自理自強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責任心,從而真正達到勞動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趙鳳歡.簡析初中語文與勞動教育的融合教學策略[J].作文,2023(8):41-42.
[2]李思睿.“勞動教育+”模式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實踐研究[J].當代教研論叢,2023(5):79-82.
[3]楊曉天.初中語文教育滲透勞動教育的路徑芻探[J].成才之路,2023(7):81-84.
[4]李新,曾麗霞.統編版初中語文教科書中的勞動者形象分析[J].課程教學研究,2022(1):24-29.
(本文系泰州市“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2021年度課題“依托課程基地融通鄉村學校勞動教育的實踐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tzyblx202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