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基于達標理論的護理干預對脛骨骨折患者康復鍛煉配合度的影響。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0年1月~2024年8月醫院收治的69例脛骨骨折患者臨床資料,按照護理方案不同進行分組,對照組34例采取常規護理,觀察組35例在此基礎上加基于達標理論的護理干預,比較兩組康復鍛煉配合度及功能恢復情況。結果 觀察組康復鍛煉配合度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前兩組Barthel指數、美國特種外科醫院膝關節功能評分(HSS)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Barthel指數、HSS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基于達標理論的護理干預能提高脛骨骨折患者康復鍛煉配合度,促進肢體功能恢復,減少并發癥發生。
關鍵詞:達標理論;脛骨骨折;康復鍛煉;配合度
脛骨骨折多為直接或間接暴力作用所致的下肢骨折,具有較高的發生率。隨著我國城市化、工業化不斷發展,高空墜落、交通事故等高能量損傷逐漸變多,脛骨骨折發生率也在逐年上升[1]。臨床多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脛骨骨折,但脛骨骨折多為開放性骨折,創傷較大,且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軟組織損傷,加上其生理解剖結構較為特殊,局部血供不理想,術后容易出現較多并發癥,如膝關節僵硬、骨折延遲愈合等[2]。術后早期康復鍛煉對減少術后并發癥、促進快速康復有積極作用[3~4]。本研究旨在探討基于達標理論的護理干預對脛骨骨折患者康復鍛煉配合度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0年1月~2024年8月醫院收治的69例脛骨骨折患者臨床資料,按照護理方案不同進行分組。觀察組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齡19~68歲,平均年齡(43.68±7.28)歲;骨折原因為交通事故12例,摔傷8例,高空墜落9例,其他6例。對照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齡20~67歲,平均年齡(43.54±7.21)歲;骨折原因為交通事故13例,摔傷9例,高空墜落8例,其他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年齡>18歲;經X線、CT等影像學檢查及臨床檢查確診為脛骨骨折;均為新鮮骨折;均擬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符合手術指征;均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有手術禁忌證;存在嚴重基礎疾病;精神、認知等功能異常,無法配合康復鍛煉;術后存在嚴重并發癥;存在免疫系統疾病;存在惡性腫瘤;中途轉院或退出研究;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
術前加強疾病宣教及心理疏導,指導患者行踝泵、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術后對患者生命體征密切觀察,做好切口護理,妥善固定引流管,避免扭曲打結,遵醫囑給予患者止痛藥鎮痛處理。指導患者清淡、高蛋白飲食,指導其進行肌肉訓練、膝關節活動度訓練等。
1.2.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基于達標理論的護理干預
(1)成立護理小組:包括護士長1名、骨科醫師1名、康復師1名、骨科責任護士4名,護士長為組長,所有成員均需完成關于達標理論及相關護理的專業培訓和考核。
(2)評估:入院后對患者進行綜合評估,了解其骨折原因、家庭背景、經濟狀況、性格特點、文化程度、人際關系、認知水平、家庭成員態度等,評估家庭及朋友能否協助患者進行康復鍛煉。對影響患者康復鍛煉依從性及效果的潛在因素進行分析匯總,如認知不足、疼痛、負面情緒等。
(3)制定目標:小組與患者共同商量,以患者實際情況出發,按照其康復需求制定康復鍛煉單,包括踝泵運動、股四頭肌收縮、直腿抬高、伸膝訓練等7個項目。術后1 d責任醫師及護士共同查房,根據患者的骨折嚴重程度、術后情況確定康復鍛煉內容,指導患者術后1~2 d行踝泵、股四頭肌收縮、直腿抬高等訓練,術后2~7 d行伸膝、被動屈膝等訓練,并于鍛煉單上詳細記錄訓練頻次、時間,若未完成訓練應注明原因。訓練過程中,護士為患者提供指導及幫助,耐心回答疑問、補充提問,并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適時疏導其負面情緒,幫助患者完成康復鍛煉目標。
(4)良性互動:利用宣傳冊、視頻、PPT等對患者行多元化健康宣教,滿足其康復鍛煉知識及信息的需求。應用相關工具客觀評估患者疼痛程度,分析疼痛具體原因,并通過轉移注意力、止痛藥、按摩等方式緩解疼痛。囑家屬多關心和幫助患者,為其提供社會支持,多開導患者,肯定康復鍛煉的意義及作用,使其堅持鍛煉。鼓勵病友間進行良性溝通交流,對康復鍛煉經驗、心得等進行分享,護士及時了解患者康復鍛煉效果、遇到的挫折及困難,并及時伸出援手幫助其解決困難,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向醫師反饋,調整康復鍛煉方案。加強對患者的出院指導,初步擬定居家康復鍛煉單,邀請其加入微信群,將每日鍛煉執行情況拍照并上傳到微信群內,護士每日追蹤患者居家鍛煉情況,囑家屬監督患者,及時糾正其錯誤認知及行為,對患者的目標實現情況進行評價。
1.3 觀察指標
(1)康復鍛煉配合度:術后1個月,由小組內經過專業培訓的高年資護士對患者康復鍛煉配合度進行評估,包括完全配合、部分配合和不配合,配合度=完全配合+部分配合。(2)自理能力和膝關節功能:干預前及干預1個月后,由小組內經過專業培訓的高年資護士應用Barthel指數(BI)、美國特種外科醫院膝關節功能評分(HSS)評估。BI總分100分,得分越高提示自理能力越好;HSS滿分100分,得分越高提示膝關節功能越好。(3)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數據分析軟件為SPSS22.0,計量資料均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進行χ2檢驗, 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康復鍛煉配合度比較
觀察組康復鍛煉配合度高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BI、HSS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BI及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BI及HSS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脛骨骨折手術創傷較大、疼痛明顯,加上疼痛所致的焦慮、煩躁等負性情緒,可對患者早期康復鍛煉造成一定影響,并引發一系列并發癥,延緩患者康復進程,影響康復質量。故對脛骨骨折患者術后加強相應康復護理干預,最大限度地恢復肢體功能十分重要。
常規護理缺乏系統性,護理內容不夠完善,難以滿足患者康復需求[5]。達標理論強調“以患者為中心”的核心理念,注重個人、人際、社會三個系統間的相互作用,醫護雙方共同參與整個護理過程中,加強護士與患者良性互動,并互相感知、互相影響,從而實現共同制定的目標[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康復鍛煉配合度、BI評分、HSS評分及并發癥發生率均與對照組有顯著差異。提示基于達標理論的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患者康復鍛煉配合度,還能提高其日常活動能力,改善膝關節功能,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分析主要與以下方面相關:基于達標理念的護理干預,便于制定針對性康復鍛煉方案,排除相關阻礙因素[7~8]。小組成員通過與患者溝通交流,了解其實際情況并制定相應康復鍛煉單,可使康復鍛煉更具針對性、科學性及專業性。通過詳細記錄每日訓練頻次、時間等,護士能更好地了解患者康復鍛煉執行情況,幫助其調整康復鍛煉方案,從而更好完成既定的目標[9]。護士與患者良性互動,可以激發其主觀能動性,從而積極參與康復鍛煉[10]。加強對患者的出院指導及康復鍛煉追蹤,合理調整康復鍛煉方案,加強對患者的監督,可使其更好地完成康復鍛煉,并獲得更好的康復效果[11~12]。
綜上所述,基于達標理論的護理干預可提高脛骨骨折患者康復鍛煉配合度,促進肢體功能恢復,減少并發癥發生。
參考文獻
[1]曹冰倩,方曙靜,宋美諭.基于IMB模式的術后早期康復護理對脛骨平臺骨折患者術后康復效果的影響[J].川北醫學院學報,2024,39(8):1143-1147.
[2]李劍,譚金波,蔣豪,等.綜合護理方案對脛腓骨骨折術后患者康復效果及并發癥的影響[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23,32(16):2313-2316.
[3]袁瓊,謝洋,劉茜.基于動機行為轉化的漸進性康復訓練對脛腓骨骨折術后患者康復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24,21(5):172-175.
[4]崔春紅,燕俊梅,李月榮.互動達標理論結合AIDET溝通模式對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21,27(20):138-140.
[5]寧紅梅.基于達標理論的護理干預在COPD患者居家康復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2023,30(2):25-28.
[6]夏俏,劉麗,席延榮,等.基于達標理論的護理干預方案在腸造口患兒及照顧者中的應用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22,22(8):590-594.
[7]胡英,周利華,張弘.基于達標理論的護理干預在脛骨平臺骨折康復鍛煉中的應用[J].實用骨科雜志,2023,29(11):1051-1054.
[8]邱麗,邱珍珍,陳翠紅.互動達標理論結合聚焦解決模式對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運動功能和康復進程的影響[J].吉林醫學,2022,43(12):3371-3373.
[9]陳瓊,郝艷芳.模塊式康復訓練聯合情志護理對脛骨平臺骨折患者膝關節恢復及精神狀態的影響[J].貴州醫藥,2022,46(6):978-979.
[10]顧翠英,戴麗麗,劉芬蓮.基于微信平臺的量化康復訓練對脛骨平臺骨折術后膝關節功能和康復積極性的影響[J].檢驗醫學與臨床,2022,19(17):2407-2410.
[11]孫莉,張娟芝.康復訓練在骨折患者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貴州醫藥,2023,47(10):1667-1668.
[12]詹玲,魏艷珍.疼痛干預結合系統化康復訓練在脛腓骨骨折術后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23,30(35):17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