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曉東
本文著重從新四軍老戰士賴少其的版畫創作實踐歷程,探究文化建設中“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歷史主體之謎”,闡明藝術創新指向性的同時,強調注重文化體驗、注重大眾化傳播,應以新四軍元素中的木石精神,構筑新四軍文化建設的“高樓大廈”,守住中華文化的主體。
1915年5月16日,賴少其出生于廣東普寧華市村一個小商販之家。他自幼隨父母行商游走,是苦難練就了他的“鐵腳板”,磨礪了他的意志,增強了戰勝一切困難的“免疫力”。1928年底,賴少其離開普寧,舉家遷往陸豐縣的新田村,在這里受到陸海豐革命洪流的影響,于1932年秋考入廣州市美術學校西畫系,結識了青年木刻家李樺,在魯迅先生倡導的新興木刻運動中走向革命道路,一同結社“現代版畫創作研究會”。
他被版畫界稱為“新徽派”的創始人。他的《淮河之晨》(套色版畫)的畫框里有副對聯:“欲佩三尺劍,獨彈一張琴”。這是他70歲后回故里廣州后的技法探索,而且達到了嶄新高度,自稱“丙寅變法”,這種變法本質而言是藝術創新。
“木石齋”是他的書齋匾額,這源于魯迅先生的鞭策,開宗明義:“巨大的建筑,總是一木一石疊起來的,我們何妨做做這一木一石呢?”正是這種一木一石的精神激勵著他以魯迅先生為榜樣,以革命文藝書寫人生,“繪畫”(泛指藝術創作)成為他“斗爭”的武器。
(一)新四軍文化的概念、存在形態及其類別
新四軍文化,產生于中國人民偉大的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斗爭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時代產物,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特定歷史時期,特定的時空環境中所產生的文化。按《文化體系論》的觀點,它是新四軍指戰員在舉國抗戰期間,在大江南北乃至更大范圍內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總和。其中包括新四軍老戰士賴少其所創作的版畫、詩歌、戲劇等等。
(二)中國革命文藝的文化精神及當代價值

革命文藝是現代中國人理解社會、理解革命、理解人生的重要窗口。革命文藝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現代中國革命有著深刻互動,并以其獨特的敘事方式與審美表達,重建了文藝與現實的關系,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實踐成果。包含著政治與審美、歷史與現實、通俗與典雅、傳統與現代的藝術張力和所創作作品人物生動形象的藝術感染力,并以革命性、人民性、現代性的思想文化特征以及民族性、本土性的美學風貌,表征著中國文藝發展的方向。其文化創造的民族精神與審美趣味,已深入大眾,融入人們日常的生活。革命文藝作為中國極為重要的文化創造,為新時代中國文藝的復興之路、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難能可貴且多樣的精神文化資源。
新四軍華中抗日根據地的建立,使這片土地充滿了濃厚的革命斗爭氣息和紅色浪漫情懷,并在3個方面取得豐碩成果:一是文化建設造就了“文明之師”,二是特別重視文化方面的人才培養,三是革命青年知識分子成為文化建設的棟梁。這不僅體現了文化改造人心的力量,更體現出人才在文化建設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文化建設造就了“文明之師”
新四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支文明之師,在抗日戰爭中取得了很多戰果,被譽為“鐵軍”。之所以稱之為“鐵軍”,是因為新四軍有著嚴明的紀律、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先進的思想文化。而這些都要歸功于新四軍在皖南根據地時期的文化建設工作,同時也給予我們以深刻的啟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單位和地區,都需要文化力量的推動才能不斷地向前推進,也只有充分利用好文化的力量,才能提高全民文化素養。只有讓中華民族成為一支不可戰勝的文化大軍,才能揚起中華文化的大旗,自信而又堅定地屹立在世界東方。
(二)重視文化方面的人才培養
新四軍的主要領導人不僅是有思想有文化之人,他們非常明白人才的重要性,所以會通過各種方式方法團結知識分子,吸納優秀人才,因而對文化建設人才極其尊重、扶持、寬容且信任。當下,我國的文化建設事業正在朝中國式現代化方向發展,因而急需大量優秀的文化建設人才和高科技人才,我們應當向當年新四軍領導人學習并效仿之。
(三)革命青年知識分子成為了文化建設的棟梁
革命青年知識分子作為抗日救亡的重要力量,是中國共產黨生存和發展的希望所在。為了同國民黨爭取人才,讓革命青年知識分子獲得施展拳腳,為國盡忠的機會,新四軍各級黨組織不斷組織大批青年知識分子進行培訓,先后成立了青訓班、干訓班,為新四軍的文化建設工作注入了大量新鮮血液,青年藝術家賴少其就是其一。我們應像新四軍領導人那樣,明確“文以人生”與“以文化人”的辯證統一,更加重視和信任文化工作者。
在新四軍革命精神譜系中,“木石精神”涵蓋其中,它是新四軍革命精神的重要因子。如何在新時代高科技發展的現實條件下弘揚“木石精神”,腳踏實地壘好一木一石,構筑新四軍文化建設的高樓大廈?筆者以為,一是文化數字化傳播,要立足于瑰寶的動起來、活起來;二是建立文化數據庫,融合現代科技,實現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三是文化體驗要多樣化,有效傳播“木石精神”和“鐵軍精神”,使新四軍文化傳播成為中國革命文化的一抹亮色,尤其需要強調的是新四軍文化的“新體驗”。
在新技術條件下,文化體驗過程也就是文化消費的過程,更是文化提質增效、明確指向性的過程。要讓新四軍歷史人物活起來和生動史實的新四軍故事動起來,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與時俱進,守正創新,鑄就出中華文化的嶄新輝煌。
要特別關注的是“紅色劇場”,努力回歸線下文化產業核心消費空間的同時積極轉型,故建議如下:一是提升線下消費體驗,進一步豐富“紅色劇場”的場景功能,努力成為新時代滿足觀眾美好文化生活的門戶式綜合體。二是加強劇場設備智能化改造,提升劇場空間智能化數字化水平,積累以觀眾為核心的全新的數據生產資料,不斷創作出更多更好新四軍題材的文藝作品。三是加快打造以內容創新為核心,基于數據資源的線上線下一體化演藝消費模式,主動探索融入即將到來的“數字中國”建設新愿景,創造條件為新四軍元素的文藝作品打開新空間,繼而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建成新四軍文化的“高樓大廈”,不斷堅定文化自信,守護好中華文化的主體性,使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行穩致遠。
(責任編輯金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