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在升







【摘要】初中物理中滑輪內容屬于常見的一類機械模型,主要分為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三種,每種滑輪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和應用,需要學生主動學習和掌握.面對不同滑輪模型受力問題,本文列舉三個不同例題,幫助學生理清滑輪與滑輪組不同類型特點,提高解題效率,拓寬解題思路.
【關鍵詞】初中物理;受力分析;解題技巧
初中物理的“滑輪組受力問題”是中考和初中物理競賽中頻繁出現的題目,難度多樣,且易出錯.因此,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滑輪與滑輪組的受力問題,探討其通用和特殊解法的應用,并提供一些策略以幫助學生提高理解和應用這些解法的能力.
1 定滑輪
定滑輪本質上屬于等臂杠桿,具有不省力、不省距離、改變力的方向的作用,使用時動力臂和阻力臂都等于滑輪的半徑,故雖然改變力的方向,但不改變力的大小.在解答定滑輪相關問題時,需要熟悉相關特點,并根據對應特點進行解題.
例1 現有的歷史書籍記載中,最早討論滑輪的是《墨經》,書中將向上提舉重物的力稱為“挈”,將自由往下降落稱為“收”,將整個滑輪稱為“繩制”(圖1),現分別用甲、乙兩個力替代“收”(圖2),使重物在相同的時間內上升相同的高度,不計繩重與摩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使用這個滑輪能省力.
(B)使用這個滑輪不能改變力的方向.
(C)甲拉力大小等于乙拉力大小.
(D)甲拉力做的功大于乙拉力做的功.
思考 滑輪固定在墻上屬于定滑輪,根據定滑輪的特點對選項依次進行分析,得到對應內容正誤的判斷,即可得出正確答案.
解析 由圖1、2可知,該滑輪是定滑輪,定滑輪只能改變力的方向,不能省力,故選項(A)(B)錯誤;
定滑輪是等臂杠桿,由于阻力和阻力臂不變,動力臂都等于滑輪的半徑,即甲、乙拉力的力臂相等,根據杠桿平衡條件Fl=Fl可知,甲拉力大小等于乙拉力大小,故選項(C)正確;
由題意可知,重物上升的距離相同,在使用定滑輪時,繩子移動的距離等于物體上升的距離,由于甲、乙拉力相等,根據W=Fs可知,甲、乙做的功相等,故選項(D)錯誤;
綜上所述,正確答案為選項(C).
2 動滑輪
動滑輪是指滑輪的軸不被固定可以任意運動的滑輪模型,可以類比為阻力臂為兩倍的杠桿模型,此時動滑輪具有省力、費距離、不改變力的方向等特點.解答動滑輪相關問題時,應判斷滑輪類型,再根據杠桿類比特點列式運算求解.
例2 如圖3所示,利用三個質量相同的滑輪提起相同質量的重物時,所需拉力分別為F、F和F,不計繩重與摩擦,若滑輪和物體重分別為2N和10N,勻速提升重物G時,拉力最大的是______,拉力最小的是______(前兩空選填“F”“F”和“F”),最小拉力為______N.
思考 甲乙兩滑輪屬于動滑輪,首先分析動滑輪中拉力與物體重力的等價關系,其次列式求解,對三個滑輪依次分析并進行比較,即可得到問題所求的答案.
解析 圖甲中,滑輪為動滑輪,拉力作用在繩子自由端,n=2,則
圖乙中,滑輪為動滑輪,拉力作用在動滑輪軸上,作用在繩子上的拉力等于物體的重力,根據力的平衡條件可得
F=2G+G=2×10+2=22N,
圖丙中,滑輪為定滑輪,定滑輪不省力,
則F=G=10N,
綜上所述,最大的拉力為F,最小的拉力為F,拉力最小為6N.
3 滑輪組
滑輪組是由動滑輪、定滑輪組合形成的一類滑輪類型,滑輪組具有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既能省力也能改變力的方向.對滑輪組問題進行解答時應注意兩點:①,物體由n股繩子承重,則拉力為1/nG,②繩子作用距離是物體移動距離的n倍.
例3 如圖4所示,滑輪組在3s內將一重為800N的物體勻速向上提起3m,拉力為500N,下列關于滑輪組說法正確的是( )
(A)拉力F端拉動的速度為1m/s.
(B)滑輪組做的有用功為1500J.
(C)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80%.
(D)拉力F的功率為500W.
思考 首先分析題目滑輪組由2股繩子承重,其次按照選項依次分析F端的移動速度、做功情況、功率和機械效率,分別列式求解,對照選項判斷正誤,即可得到正確答案.
解析 物體上升的速度
如圖4,滑輪組由2股繩子承擔物重,拉力F端拉動的速度是物體移動速度的2倍,則拉力F端拉動的速度為2m/s,故選項(A)錯誤;
滑輪組做的有用功為
W=Gh=800N×3m=2400J,
故選項(B)錯誤;
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
故選項(C)正確;
拉力F的功率為
故選項(D)錯誤.
綜上,正確答案為選項(C).
4 結語
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都具有不同的特點,上述例題也充分體現出解答相關問題所對應的思路.解答滑輪相關問題時,首先要根據問題所給出的條件確定滑輪類型,其次根據滑輪特點列式解答問題.復雜的滑輪相關問題解答,則需要逐步進行分析,從而得出答案.
參考文獻:
[1]李必安,劉信生.創設有效教學情境的策略與實踐——以初中物理“提高滑輪組機械效率”教學為例[J].安徽教育科研,2018(16):39-41.
[2]楊建亞.平衡力知識在解析滑輪組用力問題中的妙用[J].新高考(升學考試),2013(08):14-15.
[3]李小東.平衡力分析法在滑輪組解題中的應用[J].科普童話,2019(0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