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仰東 李慶瑞 步磊 王廣春
摘 要:提高肥料利用率是減少化肥施用量、提高小麥產量的有效途徑,本文通過小麥肥料利用率試驗,分析研究出了在配方施肥條件下,每形成100kg小麥籽粒平均吸收N、P2O5、K2O養分量,為“高產、優質、經濟、環保”施肥提供了理論支撐。
關鍵詞:小麥;肥料利用率;分析研究
1 試驗目的
通過試驗研究,分析探索小麥肥料利用率,以提升施肥專業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提高化肥利用率,減少不合理化肥使用,降低用肥成本,達到“高產、優質、經濟、環保”的要求,為小麥的高效生產提供理論支撐。
2 試驗時間和地點
試驗時間:2022年9月~2023年6月
試驗地點:成武縣恒鑫谷物種植家庭農場,地理位置為北緯34.99063東經115.87736。
3 試驗材料和方法
3.1 試驗地基本情況
試驗地安排在成武縣恒鑫谷物種植家庭農場,土壤為輕壤土,地勢平坦,整齊,肥力中等偏上,在當地有代表性。土壤有機質含量12.6g/kg,堿解氮含量66mg/kg,有效磷含量46.8mg/kg,速效鉀含量142mg/kg,pH8.12。前茬作物為玉米,小麥于2022年10月5日施肥整地,2022年10月6日播種,每畝播種量12.5kg,于2023年4月5日追肥,3月26日和5月9日澆兩次水,3月29日噴施除草劑防治麥田雜草,4月20日和5月15日噴施藥液防治病蟲害,6月7日收獲。
3.2 作物品種和供試肥料
3.2.1 供試作物品種:濟麥22
3.2.2 供試肥料:46%尿素,16%普鈣,60%氯化鉀
3.3 試驗設計與方法
試驗共設置五個處理(見表1),3次重復,隨機排列,小區面積40m2。
處理1:空白區;處理2:無氮區(PK),0-8-6;處理3:無磷區(NK),15-0-6;處理4:無鉀區(NP),15-8-0;處理5:氮磷鉀區(NPK),15-8-6。
3.4 測定項目
2023年6月2日進行田間測產考察,調查小麥株高、畝穗數、穗粒數等。在風干或晾干后對各處理樣段籽粒及秸稈稱重,待樣品烘干稱重后進行粉碎,測定小麥秸稈和籽粒中全氮、全磷和全鉀含量。
4 試驗結果與分析
4.1 不同施肥處理對小麥田間生長情況的影響
小麥起身拔節前各處理區別不明顯,主要表現在無氮區小麥葉色有些淡黃。揚花期后隨小麥逐漸成熟表現明顯,無氮區葉黃穗少,植株矮小,成熟期早;無磷區麥穗略偏小;無鉀區長勢稍弱于全肥區,全肥區葉片濃綠,長勢旺盛。各處理間小麥生育期無明顯區別。
4.2 不同施肥處理的小麥田間考察及產量結構情況
無氮區的小麥株高、穗長、最大分蘗數、畝穗數以及穗粒數都比其他施肥處理略低,但小麥千粒重同比略微偏高。說明施用氮肥能促進小麥生長發育,促進小麥分蘗成穗,提高單穗穗粒數,而不施氮肥小麥生長不足,分蘗較少,成穗率低,受養分供應量少影響,小麥成熟期早且單穗結實率少,灌漿比較充分,其千粒重偏高。小麥不施磷肥常造成單穗穗粒數下降,缺鉀不利于小麥干物質積累,粒重下降。氮磷鉀肥配合,養分供應比較平衡,小麥長勢較好,田間生長發育情況及其產量結構表現都比較好。從四個施肥處理來看,全肥區小麥產量均高于其它施肥處理區產量。氮肥對小麥產量影響最大,磷肥次之,鉀肥影響最小[1]。
4.3 不同施肥處理小麥形成100kg經濟產量的養分吸收量
依據100kg經濟產量中某種元素的養分吸收量=(籽粒產量×籽粒中某種元素的養分含量+莖葉產量×莖葉中某種元素的養分含量)×100/籽粒產量公式計算方法,對本試驗5個處理結果匯總,計算平均值。
由表2可以看出,全肥區施肥處理每形成100kg小麥籽粒平均吸收N、P2O5、K2O養分量分別為3.05kg、0.95 kg、4.07kg,不同施肥處理形成100kg小麥籽粒吸收養分量K2O最多,其次是N,P2O5最少[2]。
4.4 氮、磷、鉀肥料利用率
配方施肥區作物吸收某種元素的總量=配方施肥區產量×施肥下形成100kg經濟產量某種元素的養分吸收量/100
無肥區作物吸收某種元素的總量=無肥區產量×無肥下形成100kg經濟產量某種元素的養分吸收量/100
肥料利用率(%)=(配方施肥區作物吸收某種元素的總量-無肥區作物吸收某種元素的總量)/所施肥料中某種元素的總量×100%
由表3可以看出,在配方施肥條件下,以全肥區小麥吸收氮、磷、鉀肥的養分總量為準,分別減去缺素區小麥吸收的氮(磷或鉀)肥的養分總量,計算氮、磷、鉀肥的肥料利用率。得出配方施肥條件下尿素的氮肥利用率為46.95%,過磷酸鈣的磷肥利用率為22.76%,氯化鉀的鉀肥利用率為55.20%。氮磷鉀肥的肥料利用率平均達到 41.64%[3]。
5 結論
第一,配方施肥的不同施肥處理對小麥生育期無明顯影響,氮、磷、鉀對小麥產量因素的影響情況為:缺氮影響最大,造成蘗少穗小粒小,產量低;其次是缺磷,造成小麥植株葉色暗綠、發紫,無光澤,光合作用減弱,結實率低,降低穗粒數;缺鉀影響不明顯。
第二,在配方施肥條件下,小麥全肥區產量均高于缺素區產量。其中,無鉀區產量>無磷區產量>無氮區產量。因此在小麥生產上,宜根據當地地力水平合理配施氮、磷、鉀肥,提高小麥產量和增加肥效。
第三,在配方施肥條件下,不同施肥處理形成100kg小麥籽粒吸收N、P2O5、K2O養分量不同。全肥區施肥處理每形成100kg小麥籽粒平均吸收N、P2O5、K2O養分量分別為3.05kg、0.95kg、4.07kg。
第四,配方施肥條件下尿素的氮肥利用率為46.95%,過磷酸鈣的磷肥利用率為22.76%,氯化鉀的鉀肥利用率為55.20%。氮磷鉀肥的肥料利用率平均達到 41.64%。
第五,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中,應注重推薦氮磷鉀比例協調的配方肥,改變農民施肥的習慣,逐步提高氮、磷、鉀肥的利用率。
參考文獻
[1] 楊海玲,李吉軍.小麥肥料利用率試驗初報[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9(3):14-16.
[2] 任笑媛,小麥不同組合氮磷鉀肥料利用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9,25(19):80-82.
[3] 閆恒輝,溫櫻,王東.底肥分層條施對冬小麥旗葉衰老和光合特性、籽粒產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2019,52(5):813-821.
作者簡介:賈仰東,男,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