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小川
摘 要:暢銷的圖書不等于好看的圖書。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懷疑,那些跟風打卡購買暢銷書的人并沒有閱讀花錢買來的書。人們到底讀沒讀買來的暢銷書呢?在紙質書時代,沒有確切的答案,但是霍金的《時間簡史》被公認為是“最沒人讀的暢銷書”。終于,在電子書時代,我們對“最沒人讀的暢銷書”有了一個量化的標準,這個標準被稱為“霍金指數”。
關鍵詞:暢銷書 霍金 《時間簡史》
弗朗西斯·培根在《論讀書》中,將圖書分為幾類: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咀嚼消化。換言之,有只需讀其部分者,有只需大體涉獵者,少數則須全讀,讀時需全神貫注,孜孜不倦。書亦可請人代讀,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題材較次或價值不高者,否則書經提煉猶如水經蒸餾,淡而無味矣。
還有一類書,是經典名著,反復出現在各大報刊的暢銷書榜以及專家的推薦書目上,于是讀者趨之若鶩,洛陽紙貴。但每次讀者雄心勃勃翻開書頁,往往只讀了個開頭,就覺得沒辦法再讀下去,咬著牙堅持讀到一半,最后還是味同嚼蠟,只好放棄,但心里還是念念不忘,從此內心便產生了一種負罪感。
一、暢銷不等于書好看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懷疑,那些跟風搶購暢銷書的人并沒有真正去讀買來的書。人們到底讀沒讀買來的暢銷書呢?對此沒有確切的答案,不過,美國《新共和》雜志(The New Republic)精明的編輯邁克爾·金斯利(Michael Kinsley)做了一個不盡科學的市場調查。
1985年,邁克爾·金斯利讓他的同事到華盛頓的各家書店,選了70本書,在每本書四分之三篇幅的書頁之間插進一張紙條,紙條上寫有金斯利的電話號碼。被選的書都是當時榜上有名的暢銷書,例如本·瓦滕伯格(Ben Wattenberg)的《好消息是壞消息是錯誤的》(The Good News Is the Bad News Is Wrong),這本書討論統計數據如何被人操縱和歪曲;斯特羅布·塔爾博特(Strobe Talbott)關于軍控談判的論著《致命的賭博》(Deadly Gambits)。當時華盛頓的政治精英們都以讀過這些磚頭書為榮,在聚會時高談闊論、自我標榜。金斯利的紙條告訴讀者,如果看到紙條上的號碼,打電話給金斯利,就可以得到5美元。金斯利也就知道打電話的人真的讀了四分之三的篇幅。可是五個月后,金斯利一個電話也沒有接到。
金斯利得出一個結論:“這些書不是給人讀的。它們的存在是為了被注視、被瀏覽、被談論。最重要的是,它們是為了被評論而存在的。”這些書直接從讀者的購物袋到了讀者的書架,沒有任何中間環節。[1]
二、偉大卻難以卒讀的經典
有一類圖書被稱為“偉大卻難以卒讀的經典”(the Great Unread Books)。迄今為止,史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被公認為是“有史以來最難以卒讀的偉大經典”。
2005年9月27日,英國《衛報》刊登了一篇專訪,題目是《你讀了多少頁》(How far did you get?),內容是幾位學者和科學家對《時間簡史》的讀后感。
凱西·賽克斯(Kathy Sykes),電視節目主持人、布里斯托大學公眾科學傳播教授:
“我喜歡《時間簡史》。我的博士學位和物理學位對我理解這本書確實有很大幫助。霍金把極其困難的主題變得容易接受,他比其他許多人做得更好。但是,我仍然覺得大多數公眾都需要將自己的知識提高一兩級甚至五級才能理解這本書。”
薇薇安·帕里(Vivienne Parry),科學記者和BBC科普系列片《明日世界》前主持人:
“我讀了第一頁,心想:這不適合我。人體比天體更有趣。我認為太空是很難理解的,從我讀過的很小一部分來看,這本書證實了我的觀點。”
朱利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哲學家雜志》編輯:
“我很喜歡這本書,記得當時我對一個朋友說,這本書應該成為學校的指定讀物。我不能肯定我是否完全理解了,但我不同意有些人所聲稱的‘這本書很難理解的結論。有些人陷入他們沒有真正掌握的部分而不能自拔,但是如果你能克服它們,更大的圖景就很清晰了。霍金向我介紹了四維時空和時間光錐的概念,即使在近二十年后,這些概念仍然相當清晰。”
塞思·肖斯塔克(Seth Shostak),加利福尼亞州尋找地外文明研究所(Search for Extra Terrestrial Intelligence Institute)首席天文學家:
“我從頭到尾讀了一遍。但我最后的結論是,如果你已經熟悉霍金教授在這里所說的內容,那么這是一本相當不錯的書。如果你不懂宇宙物理學,那么這本書就像一片錫箔,晦澀難懂。”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英國生物學家、科普作家、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教授:
“這本書使我了解了更多的物理知識。但有一些關于萬物起源的書寫得更好,特別是彼得·阿特金斯(Peter Atkins)的詩一般優美的作品《重臨創世,空間、時間和宇宙的起源》(Creation Revisited, The Origin of Space, Time and the Universe)。”
彼得·巴扎爾蓋特(Peter Bazalgette),英國電視制片人、英國創意產業委員會聯合主席、非虛構文學獎巴美列·捷福獎(Baillie Gifford Prize)委員會主席:
“我確實打開書開始閱讀了。和其他人一樣,我以為宇宙的奧秘將會向我揭開。讀到第5頁,我感到有點困惑;到了第10頁,我感到很愚蠢;到了第15頁,我感到受挫;到了第20頁,我感到頭暈,最后只好放棄。《時間簡史》在文學上相當于芥末醬:霍金靠我們留在盤子邊上的調料賺錢。太強了,無法食用。”
史蒂芬·明格(Stephen Minger),倫敦國王學院干細胞生物學家:
“是的,我確實讀完了,但并不容易。它讓我對宇宙學有了更好的理解,也讓我產生了學習更多知識的愿望。我很喜歡細胞學和天文學的對比,前者是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科學,后者是只能用想象力才能看到的科學。這就是霍金的過人之處,他選擇了一個我們大多數人無法理解的概念,通過文字創造了一個我們可以理解的圖像。”[2]
讀者評價如此的天壤之別,《時間簡史》的可讀性似乎是一個見仁見智的無頭公案。好在,有了亞馬遜Kindle電子書以后,我們可以看到讀者閱讀一本電子書時到底讀完了多少頁,這個數據可以證明,哪些暢銷書人們買了只說不讀,或者讀者在多少頁后放棄閱讀一本書。
三、霍金指數
2014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數學教授喬丹·埃倫貝格(Jordan Ellenberg)為了量化“偉大卻難以卒讀的經典”這個現象,設計了一個統計方法,取名為“霍金指數”(Hawking Index),因為霍金的《時間簡史》被稱為“有史以來最難以卒讀的暢銷書”。
喬丹·埃倫貝格教授的方法利用了亞馬遜Kindle電子書的“熱門精華段落”(Popular Highlights)功能。
Kindle電子書有一個標注(highlight)功能,讓讀者在書中重要的或感興趣的段落做標注,類似在紙質書上用彩色筆畫重點。每本Kindle電子書都會列出被讀者標注最多的5段文字,稱為“熱門精華段落”。
喬丹·埃倫貝格教授的思路是:如果大多數人都讀到了一本書的最后一頁,那么這五個熱門精華段落就應該分散在整本書的前面、后面以及中間的任何地方。如果大多數人都在第3章就放棄了閱讀,那么“熱門精華段落”就會集中在前3章的幾頁。
霍金指數的計算方法是:取一本電子書中五大熱門精華段落的頁碼,求其平均值,再除以整本書的頁數,得到一個百分比,這個百分比就是霍金指數。
霍金指數越高,意味著大多數人可能讀過的頁數就越多。通過霍金指數,可以找到那些“偉大卻難以卒讀的經典”。
艾倫伯格教授利用霍金指數測試了10種圖書[3](見表1)。
《華盛頓郵報》也利用霍金指數,測試了一批政客的暢銷回憶錄(見表2)。
如果是霍金的粉絲,一直因無法卒讀《時間簡史》而心有不甘或感到愧疚,不妨試試南希·珀爾的“五十法則”,也許可以一勞永逸地解除《時間簡史》這本“有史以來最難以卒讀的暢銷書”帶來的困擾。
南希·珀爾(Nancy Pearl)是美國西雅圖公共圖書館華盛頓圖書中心的前執行主任、暢銷書作家、文學評論家。她博覽群書,對圖書和文學頗有研究,經常出現在公共廣播中推薦圖書。她在2003年出版了閱讀指南《書的欲望》(Book Lust),名聲大噪。2011年,南希·珀爾被《圖書館雜志》評為年度圖書館員。她還出版了一部小說和一本回憶錄。
作為閱讀專家,人們經常請教南希·珀爾,在他們決定放棄一本書之前,應該閱讀多少頁。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南希·珀爾設計了一個 “五十法則”(rule of fifty)。
這個法則是基于一個殘酷的現實:人生短暫,書海無涯。根據“五十法則”,如果你的年齡是50歲或者更年輕,在你決定閱讀或放棄一本書之前,先讀它50頁。如果你超過50歲,也就是在人生變得更短的時候,那么用100減去你的年齡,這就是你在決定繼續閱讀或放棄閱讀之前應該讀完的頁數。
例如,一個86歲的老奶奶拿起一本書,只需要讀14頁。如果老奶奶已經讀了14頁,發現她不喜歡,那么她就可以毫無愧疚地放棄這本書。
當然,“五十法則”僅適用于休閑書籍,而不適合學習考試用的指定讀物。
根據“五十法則”,閱讀的頁數隨著年齡的增加而變得越來越小,這對老年讀者相當有利。南希·珀爾說,當我們100歲時,我們就有資格僅僅憑瞅一眼封面來決定是否閱讀一本書。[4]
(作者單位系美國佩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