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波 朱鵬程 張華 姚智華
基金項目:安徽省省級“六卓越一拔尖”工程項目“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22zybj025);安徽省省級質量工程項目“專業認證視域下高校本科教學管理方法研究”(2022jxgl017);《機械設計課程思政》(Xj2023040);安徽科技學院“校級示范實驗實訓中心:機電與汽車工程”(Xj202088);安徽科技學院項目“新工科背景下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改革”(Xj2022210)
摘要:在“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養計劃下,分析了安徽科技學院當前機械設計課程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對應的改革措施和意見。對安徽科技學院機械工程學院近三屆本科學生的考試成績進行統計,由數據結果說明,推行改革后的新教學模式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及實踐創新能力,能顯著提升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達到當前新形勢下高校人才培養的要求。
關鍵詞:“六卓越一拔尖”;應用型本科院校;機械設計;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收稿日期:2023-07-20
DOI:1019999/jcnki1004-0226202401032
1 前言
“六卓越一拔尖”計劃的實施旨在改革傳統的教育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滿足企業社會的需求,使企業能夠較快較好的發展,從而促進社會的進步,使高校培養的人才滿足時代的需求[1-3]。這就需要教師摒棄部分傳統的教學方法和人才培養模式,通過不斷的改革創新教學模式,形成以企業社會需求新型培養模式[4-5]。
安徽科技學院機械電子工程專業于2008年正式設立并進行招生,經過多年建設,成為學校招生和就業的窗口專業,形成了以電子技術為核心、實踐實訓為保障的課程體系。作為安徽省應用型本科高校聯盟單位,安徽科技學院一向重視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人才培養方法和培養模式積極圍繞著國家、區域發展形勢和學校人才培養大政方針進行著改革與進步。機械電子專業堅持“面向社會、融入地方、對接產業、借應用為本”的專業建設思路,積極推進高質量人才的培養。
機械設計課程作為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的專業基礎課,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基本的設計方法,并能夠利用所有的知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6]。傳統的教學方法是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教學理念,這種教學模式難以滿足當前時代的需求,因此,需要積極思考目前機械設計課程存在的問題,針對具體的問題提出合理可執行的改革措施,使培養的人才能夠很好地滿足新時代的需求。
2 存在的問題
a.機械設計這門課理論性強,計算量大,難度較大。學生學起來很吃力,做作業的計算量很大,尤其是齒輪的設計和受力分析,難度很大,需要具備較多的理論知識才能很好地掌握該知識。但是該課程的理論學時只有44課時,在較少的課時前提下,需要將該課程講解透徹,課堂上的討論交流較少,部分學生聽得迷迷糊糊,看似聽懂了實則沒有聽懂,長此以往使學生失去學習的動力和激情,進而導致教學效果不佳,考試掛科人數較多。
b.當前課程組的教學師資力量較為薄弱,機械工程學院開設機械設計課程有8個專業,但是任課教師僅有6人,現有的教師數量難以滿足本院的授課任務,而且還有其他學院開設了該課程,導致授課教師嚴重不足。
c.傳統的教學模式較為單一,主要依靠教師板書和課堂的PPT講解,課堂上較為枯燥,而且缺乏互動,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7]。
d.大部分教師都是從高校畢業之后直接來到學校工作的,他們雖然掌握較多的理論知識,但是缺乏工程實踐能力,不能將企業的工程問題與教學很好地聯系起來,學生不知道如何將理論知識用來解決實際問題。
e.學生在學校的學習過程中,很難將學習的知識與工程案例結合起來,缺少能夠鍛煉實踐創新的能力,很多學生只顧學習教材的知識,想著在考試中取得較高的成績,但是忽略了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即使有實踐課程,大部分學生表現出無所謂的態度,沒有積極地去開展創新設計。
3 改革方法
a.重構課程內容。
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增加機械設計課程的課時量,無論是理論課時還是實驗課時都需要增加,課時的增加將使教師能夠靈活的支配課堂,教師可以將企業的一些經典案例引入課堂,使學生明白機械設計的知識如何使用,同時將企業當前存在的難題,通過案例的方式講解給學生,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潛意識,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教師也可以將我國大國重器中的經典裝備引入到課堂,培養學生做科學研究的意識。例如,在講解到齒輪的時候,可以講解齒輪在汽車在航天方面的應用,進而引導學生了解當前汽車的發展狀態,由傳統的汽車發展到新能源汽車,再到未來的無人駕駛,進而給學生講解無人駕駛需要的技術,進一步詳細講解當前的研究熱點問題,激光雷達定位技術、無線網絡定位技術、視覺定位技術等,潛移默化地讓學生了解當前的熱點,通過這些熱點內容的講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b.構建高水平師資隊伍。
師資隊伍作為教學的根本,當前機械設計課程組的教師師資力量薄弱,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僅3人,有省級教學新秀1人,校級中青年學科帶頭人1人,正副高級職稱占比僅50%,為了推到機械電子專業卓越工程培養計劃的實現,需要通過校園宣講、學校網站宣傳、同事介紹,多舉并措引進高水平的教師;同時,學院需要建立校外兼職教師的聘任制度,讓校外優秀的教師進入學校;大力支持青年碩士教師攻讀博士學位,創造更多的機會讓中年教師到國內有名的高?;驀飧咝_M行訪問學習;制定青年教師相關的機械電子行業參加培訓的計劃,定期為青年教師提供培訓的機會;積極鼓勵青年教師到知名企業進行掛職,使教師親自感受企業的實踐環節,并能及時地了解掌握企業的需求和亟需解決的問題,并將這些問題帶回到課堂中,將問題融入到課堂中或者校級比賽中,教師可以積極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通過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能夠培養學生的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
c.改革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學部分的關鍵環節。根據機械設計的內容,將整本教材進行模塊化,優化教學內容,將機械設計的內容分為疲勞強度、連接、傳動、軸系、摩擦磨損,針對不同的教學模塊,根據課程的難易程度,靈活使用不同的教學模式,積極探索嘗試新方法,授課教師可以合理地利用雨課堂、騰訊會議、微信群、QQ群、釘釘、超星學習通等現代化的軟件開展線上線下討論問答,并積極搭建機械設計教學平臺,集成教學大綱、電子教材、學習指導書、授課課件、章節練習題、重點習題解析、仿真動畫、慕課視頻、創新競賽獲獎作品展示等[8-9]。依托現代化軟件平臺完成簽到、隨堂考核、主題討論、線上測驗、問卷、分組任務以及師生、師生在線討論與交流,積極引入案例式教學、翻轉課堂、優化教學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授課教師靈活運用一切可用的教學模式,使課堂學習分辨活躍起來,充分激發每個學生的學習動力和熱情,提高應用型本科學校的教學質量。
d.提升教師能力。
在“六卓越一拔尖”背景下,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課教師需要過硬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很多教師都是從大學畢業就直接來到高校工作的,雖然掌握了豐富的理論知識,但是實踐經驗不足。因此,學院應該大力支持青年教師去企業進行掛職鍛煉,掌握企業的發展動態,定期組織企業有實操經驗的工程師對教師進行培訓,增強教師的實操能力[10]。例如,在暑假或者寒假,組織教師去往中科深谷進行培訓,學習機器人的編制和控制技術,隨著當前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智能化無人化技術不斷普及各行各業,教師需要及時對自己進行充電,掌握新的技術和方法。
另外,學院可以經常組織學術活動,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學術前沿活動,了解學科前沿知識;同時,鼓勵教師多走出去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與同行或者優秀的學者進行交流探討,吸取他人優秀經驗,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教師可以申請在國內外有名的高校進行訪學,提升自己的能力,以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將當前最新的技術講述給學生,使課堂不在枯燥乏味,學生能夠輕松地獲取新的知識。
e.增強創新能力培養。
創新型人才培養是學校高水平應用大學培養的宗旨,也是“六卓越一拔尖”的重要培養目標。學?;蛘邔W院應將創新能力培養納入學分考核環節中,學生可以參加比賽獲得該學分,例如,互聯網+大賽、雙百大賽、工業設計大賽、智能汽車比賽、機械設計大賽、能力創業大賽、大創項目、全國挑戰杯比賽、PLC能力應用大賽、專利大賽、永城杯比賽等一系列學校組織的或者省級比賽。通過比賽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進行融合吸收,利用現有的知識進行創新設計,解決實際的問題,同時也能夠鍛煉同學之間的合作能力和交流溝通能力。另外,學生可以參與到教師的科研項目中,跟著指導教師一起開展相關的實驗,開展科學研究,激發學生做科學研究的熱情,從而增強創新能力的培養。
4 教學效果
a.成績對比。
對2021屆、2022屆和2023屆的機械設計成績進行對比統計,其結果如表1所示。2021屆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2022屆和2023屆采用改革后的教學模式,可以明顯看到,新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成績明顯得到改善,平均分也大幅度提升,說明新的教學模式能夠提升學生成績。
表2統計了機械電子專業近三年學生參加比賽及獲獎情況,2021屆(86人)未將比賽寫入人才培養方案中,2022屆(90人)和2023屆(92人)將比賽考核寫入大綱中。可以看到,學生參加比賽的積極性得到極大提高,參加比賽的獲獎學生數量逐年成增加趨勢。在比賽的參與過程中,學生需要利用多方面的知識解決問題,學生自身的創新能力及實踐能力得到鍛煉,說明這種培養模式的改革有利于學生能力的提升。
表3統計了2022屆和2023屆學生對新教學模式的調查問卷,2021屆學生采用的是舊教學模式。從結果可以看到,大部分學生對新的教學模式都比較滿意,2022屆有5%的學生不滿意這種教學模式,2023屆僅有2%的學生不滿意這種教學模式。對新教學模式持無所謂的學生數量也在逐漸下降,從2022屆的20%下降到2023屆的15%,說明隨著新教學模式的實施,大部分學生很支持新的教學模式,而且學生對教學模式的觀念也在慢慢發生變化,逐漸接受新模式教學方式。
5 結語
為了更好地實現“六卓越一拔尖”卓越工程師的培養計劃,本文分析了當前傳統機械設計課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有效的措施。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改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不斷的嘗試,課程組針對機械設計的教學進行了改革優化,開展了調查問卷,對比分析了采用培養模式所取得的教學效果,數據統計結果表明,對學生采用新的培養模式,學生的成績得到明顯的改善,有利于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推行。
參考文獻:
[1]王東生,王涇文,王麗萍應用型本科高?!傲吭揭话渭狻弊吭饺瞬排囵B研究——基于銅陵學院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實踐[J]職業技術,2021,20(12):1-6+13
[2]Zhong M,Luo ZResearch on “General Vocational Integration”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ix Excellence,One Top,and Four New”[J]Frontier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2023,6(14):27-30
[3]Na C,Li Xiuying,Lan Z,et alResearch on improvement of“six excellence and one top-notch” talent training in safety engineering[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2021,31(5):91
[4]林健面向“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養的挑戰性學習[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0,41(2):45-58
[5]郝佩佩,孫磊,汪歡歡拔尖創新型卓越農科人才培養實踐教學模式探討——以南京農業大學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1(2):137-140
[6]曾學淑,崔歡歡基于教學能力比賽的《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改革與實踐——以基于UG的減速器參數化設計為例[J]機電產品開發與創新,2023,36(4):182-185
[7]易湘斌,羅文翠,張繼林,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機械專業應用型人才創新教育改革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3,6(11):101-105
[8]劉軍庫,肖靈云,鄒怡機械設計和課程設計交互融合式教學模式探究[J]機械工程與自動化,2023(3):214-216
[9]陳靈方,梁丹丹,張鵬,等新工科建設背景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人才培養策略與實踐教學改革研究——以新疆理工學院為例[J]造紙裝備及材料,2023,52(5):245-247
[10]傅莉莉“六卓越一拔尖”背景下工科院校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研究——以江南大學食品學院為例[J]中國輕工教育,2022,25(5):12-18+25
作者簡介:
曹波,男,1986年生,博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教學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