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是經濟大省,也是制造業大省及全國重要的制造業生產基地,工業規模體量大,發展態勢好,規模效益穩居全國前列,制造業產業鏈價值鏈的安全穩定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是保障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穩定全省經濟大盤的壓艙石。
近年來,全省按照省委、省政府進一步健全完善和提級推進產業鏈“鏈長制”工作機制的部署要求,在梳理43條重點產業鏈的基礎上,優化整合了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裝備、先進材料、高端化工、醫藥、工程機械、輕工、船舶和海工裝備、紡織服裝、農機裝備等11條標志性產業鏈。這11條標志性產業鏈是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所涉及的重點行業,涵蓋了近七成的41個工業大類,產值占規上工業產業80%以上,基本涵蓋了山東省制造業的主要領域。
一、山東省制造業總體概況
經濟實力持續增強。2023年,山東省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27.3%,低于2022年1.1個百分點。全省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數34198個,占全省規上工業比重94.0%,占全國規上制造業比重7.6%。全省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營業收入100540.7億元,占全省比重88.6%,占全國制造業比重8.7%,同比增長4.3%,高于全國制造業3個百分點。全省規模以上制造業工業企業利潤總額4556.2億元,占全省比重81.6%,占全國制造業比重7.9%。
重點產品產量保持前列。2023年,國家統計局重點調度的57種制造業產品中,全省有25種制造業產品產量居全國前三位,占比43.9%。其中,原鹽、機制及紙板、燒堿、化學農藥原藥、十種有色金屬、氧化鋁、鋁材、大、中、小型拖拉機、家用冷柜等11種產品產量全國排名第一;紗、純堿、初級形態塑料、發動機、彩色電視機等5種產品產量居全國第二;布、新聞紙、生鐵、粗鋼、鋼材、金屬切削機床、大氣污染防治設備、民用鋼質船舶、電工儀器儀表等9種產品產量居全國第三。
科研經費持續加大。2023年,全省Ramp;D經費投入達到2386.0億元,居全國第五位,同比增長9.4%;全省Ramp;D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59%,比上年提高0.10個百分點,低于全國0.06個百分點,居全國第八位。
創新平臺穩步推進。截至2023年底,全省擁有國家級“雙跨”平臺7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型平臺40個,國家“數字領航”企業6 個,5G基站累計開通數量20.2萬個,接入國家頂級節點的標識解析二級節點29個,國家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項目72個。全省建有全國重大實驗室21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3家,國家工業設計研究院3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210家、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54家、中國優秀工業設計獎12家、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69家、全國質量標桿61項、35個項目入圍國家示范工廠,數量均居全國首位。
制造業集群集聚。2024年11月,國家級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全省新增青煙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集群、濰臨日智能農機裝備集群、青島儀器儀表集群等3個,此前登榜的已有青島市智能家電集群、青島市軌道交通裝備集群、濰坊市動力裝備集群等3個,累計總數達到6個,居全國第四位。擁有濟南市信息技術服務產業集群等7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擁有煙臺市核電裝備產業集群等25個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擁有濰坊市元宇宙產業集群等15個山東省未來產業集群,擁有15個國家級特色產業集群及100個山東省特色產業集群。
對外貿易持續深化。2023年,全年貨物進出口總值3.3萬億元,同比增長13.8%,其中,出口金額2.0萬億元,同比增長16.2%;進口金額1.3萬億元,同比增長10.3%。出口商品中,機電產品出口值8840.3億元,同比增長17.0%,占出口總值比重為43.4%;太陽能電池、鋰電池、電動汽車外貿“新三樣”產品出口大幅增長,合計出口值93.6億元,同比增長47.3%;中歐班列車開行2566列,同比增長24.7%。全省實際利用外資175.3億美元,占全國實際使用外資比重11.0%,居全國第五位。全省8家企業上榜“全球最大250家國際承包商”。
二、提升山東省制造業重點產業鏈價值鏈國際國內競爭力面臨的機遇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俄烏沖突、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全球經濟一體化和數字化等復雜多變的國際經濟政治格局,對全球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巨大挑戰。為了在新一輪全球價值鏈分工演進中搶抓發展機遇,美歐等發達國家通過制定技術創新政策、加征關稅、重振制造業機會、產業回流等措施,推動全球產業鏈朝著本土化、區域化、數字化、自動化、多元化方向重構。同時,全球產業鏈向低碳排放、區域集中、短鏈化演變,綠色經濟和低碳經濟成為全球價值鏈升級新方向。隨著我國營商環境不斷改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斷加大,對跨國公司的吸引力日益增強,全球產業鏈重構為我國帶來了更多的國際合作機會,從而助力我國加快構建區域價值鏈,不斷培育眾多“鏈主”企業,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關鍵零部件和核心技術的研發,突破“低端鎖定”的困境,領跑某些重要產業領域,促進產業鏈價值鏈升級。
今年全國兩會,新質生產力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列為2024年十大工作任務的首位。發展新質生產力涉及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組織管理人才引育等,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制造業產業鏈質量、效率和動力,是實現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未來產業發展布局的關鍵。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了人工智能、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碳中和等領域快速發展,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和人才培養,通過出臺政策和科技創新,優化產業結構,完善產業配套,強化制造能力,打造高端的、高附加值的生產環節和階段,提高生產效率及產品質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專業化程度和產業集群,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從而促進產業鏈價值鏈升級。
《山東省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中提出,縱深推進動能轉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強省、質量強省、數字強省、海洋強省和未來產業策源地,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引領力的世界級產業集群。向新向綠是山東工業發展的底色,推動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為產業鏈價值鏈提升競爭力注入了發展新動能。綠色低碳發展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構建減排降碳的數字化優化路徑,破除數據壁壘,推進鋼鐵、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重點行業產業鏈上下游數據化銜接,有效助力產業鏈全過程數字化減排降碳,優化資源在產業鏈各環節之間的配置,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綠色制造、綠色建筑等,優化產業布局,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綠色低碳產業,構建綠色產業鏈價值鏈,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培育具有產業鏈控制力的生態主導力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推動制造業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重塑全球經濟競爭新優勢。
三、提升山東省制造業重點產業鏈價值鏈國際國內競爭力面臨的問題
(一)補鏈因素:鏈條延伸不足關聯度較低
山東省制造業產業鏈幾乎覆蓋了制造業31大類,但多數產業鏈發展不充分,仍需加快形成完整的全產業鏈。一是產業鏈條延伸不足。上下游所涉及的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銷售物流等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尚未完全形成,如高性能合成材料、創新藥物、精密儀器設備等高端產品鏈條發展不完善,缺乏終端用戶和生產性服務環節。二是產業鏈條結構有待完善。產業鏈企業間缺乏有效銜接和協作,尤其是中下游深加工企業較少,產業鏈較短且融合不夠,產業間的配套情況相對薄弱,如工業軟件、醫療設備、纖維材料等產業鏈上下游配套和互補性較弱,同質化嚴重,產品附加值低,產業協同水平不高。三是關鍵核心基礎零部件缺失。山東省制造業大而不強、全而不精,雖然基礎性產品性能不斷增強,但上下游產業鏈中,高技術制造業的關鍵核心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先進技術基礎等嚴重依賴進口,造成產業鏈斷鏈風險,如農機裝備、航空發動機、工業機器人、高端芯片等核心零部件對外依賴度較高,國產化替代能力不足,缺少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核心技術,解決“卡脖子”問題可不容緩。
(二)延鏈因素:研發與市場存在較強壁壘
山東省制造業產業鏈發展迅速,但仍存在研發技術壁壘、前沿領域發展滯后、企業融資壁壘等,造成產業鏈弱鏈無鏈。一是研發技術壁壘較高。高端產品研發周期長、投入大,而企業在技術研發方面投入不夠,高層次的技術創新相對較少,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技術儲備、新產品開發能力不足,產品關鍵指標與發達國家同類產品差距較大。從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看,山東省2023年的水平為2.59%,低于全國平均水平0.06個百分點,排名全國第八位。二是新興前沿領域集群發展薄弱。山東省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但高質量新興產業集群式發展基礎薄弱,區域間產業布局缺乏統籌,同質化競爭及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如鋰電池、元宇宙等產業鏈條上下游企業在技術創新、市場開拓等方面協同發展能力偏低,沒有形成集群合力作戰。三是市場機制有待完善。企業科研原創力欠缺,與高校及科研院所有效結合的產業創新機制未能形成,創新產品進入市場難;再者,企業存在生產資金不足,金融支持企業轉型發展不夠,普遍存在融資難、融資貴等市場性問題。
(三)強鏈因素:龍頭骨干企業帶動引領弱
龍頭骨干企業在行業中具有經濟體量大、產業鏈條長、市場影響力高等特點,但部分龍頭企業對行業經濟的拉動作用和品牌、人才優勢不明顯。一是新興前沿領域企業實力不強。山東省新興前沿領域企業大多實力不強,細分領域缺少特色鮮明的具有國際競爭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龍頭骨干企業。2024年8月,《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榜單中,全省能源集團、魏橋創業、海爾智家、山東高速等4家企業上榜,均屬于傳統優勢產業,而戰略性新興產業缺少世界級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像浪潮、歌爾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整體實力有待繼續突破發展。二是企業品牌建設有待加強。2023年世界品牌500強榜單中有海爾、魏橋等2家品牌,但多數制造業產品品牌尚未形成良好的形象,在國際國內影響力和知名度不高,缺乏強勁的競爭力,未能塑成一線品牌,難以在產業價值鏈中獲取高額附加值。三是企業新型的復合型人才資源匱乏。全省新型的高端型復合型人才和科技領軍人才缺口大,企業技能人才產業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傳統產業,而新興產業所需要的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相對匱乏。
(四)斷鏈因素:產品質量與安全標準不高
山東省制造業整體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產品質量和安全的可靠性有待優化升級。一是高端制造業供應鏈存在斷鏈隱患。從國際看,俄烏沖突等地緣政治、美歐經濟體貨幣政策緊縮及 “去中國化”戰略等,推動美歐經濟體供應鏈本地化,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從國內看,信息溝通不暢、關鍵原材料數字化、信息化水平亟待提升、技術人才匱乏、關鍵材料和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等因素都形成了高端制造業供應鏈的斷鏈隱患。二是產品質量標準不高。企業缺乏社會責任意識,在產品的設計環節、生產環節、運輸環節、維修服務環節等方面沒有有效地建立質量控制機制,產品質量低下,處于價值鏈“微笑曲線”底部,導致產業鏈根治性和競爭力不高,存在斷鏈風險及價值鏈低端化。三是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有待提升。全省產業鏈供應鏈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程度不足,產品結構和產能結構有待提高,高端和高質量供給不足,出口偏向加工組裝等低附加值,戰略性新興產業存在基礎研究、技術創新等短板,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
四、提升山東省制造業重點產業鏈價值鏈國際國內競爭力路徑
(一)加強重點產業鏈全局性規劃和頂層設計
統籌協調重點產業鏈發展規劃,提升產業鏈群競爭力,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打造發展新動能。一是充分發揮政策引領作用。制定差異化支持政策,明確產業發展目標和重點,確定發展方向和路徑,聚集重點領域,統籌布局規劃11條標志性產業鏈發展,加快構建“6997”現代化工業體系,構建新型工業化“四梁八柱”,助力現代化強省建設。二是加快優化產業空間布局。通過濟南都市圈、青島都市圈“雙都市圈”帶動全省東中西部的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前瞻布局,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推動制造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促進人才鏈、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發展,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和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數字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產業鏈的協同發展,推動了產業鏈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提升了產業鏈的生產率、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一是建設數字化基礎設施。通過數據中心、5G、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推動數字基礎與制造業對接,加快培育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充分利用數字分析賦能新一代信息技術等11條標志性產業鏈,提升產業鏈競爭力。二是構建產業鏈上的共享平臺。通過數字賦能產業升級,推動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構建產業上下游的共享平臺,實現信息共享、技術共享、設備共享、成果共享、訂單共享、人才共享等,精確掌握產業發展動態,及時反映問題,強化產業鏈上下游關鍵環節的精準對接,共同推動產業鏈技術進步和發展。
推進產業鏈“延鏈補鏈擴鏈強鏈”是重塑制造業競爭力、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一是增強產業鏈內外聯動。聚集集成電路、醫療設備、工業母機、儀器儀表、工業軟件、先進材料等重點領域,通過增強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加強自主創新,解決“卡脖子”等關鍵技術等短板,吸引產業鏈上下游優勢企業導入,推動優勢企業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等延鏈補鏈擴鏈強鏈的全力發展,提升產業發展質態,推動產業做大做強,增強上下游產業鏈協同合作,提升資源合理化利用,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化發展,培育一批新的經濟增長極,增強產業鏈根植性和競爭力。二是全力打造產業鏈集群區。明確產業發展方向,依托鏈主企業,聚力推進延鏈補鏈擴鏈強鏈,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高端化工等11條標志性產業鏈上下游緊密配套,全力打造一批有影響力、高辨識度的產業集群,并推動產業集群以各自不同方式嵌入全球價值鏈,增強產業鏈價值鏈競爭力。
(四)培育國際地位的生態主導型的鏈主企業
鏈主企業在整個產業鏈中占優勢主導地位,具有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資源整合能力和市場影響力,引領了產業鏈發展方向,提升了產業競爭力。一是強化鏈主企業核心競爭力。聚焦主業,鼓勵鏈主聯合上下游配套企業同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組建創新平臺,加大研發投入,加快形成自主知識產權行業壁壘。加快培育產業鏈上的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等,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競爭力和控制力,推動整個產業鏈向更加高端、智能、綠色等可持續的方向邁進。二是打造樞紐型鏈主企業。支持鏈主企業積極參與跨區域、跨行業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發展,搭建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平臺,實現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并對上下游企業進行垂直和橫行并購,有效整合研、人、采、物、產、供、銷等資源要素,提升產業鏈的整體效率。同時,圍繞鏈主企業特點,開展個性化培育,保障鏈主企業在創新、人才、土地、融資等方面的需求,著力提升鏈主企業核心競爭力和生態主導力等。
(五)提升產業鏈韌性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是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關鍵條件。一是健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和安全水平制度。健全產業鏈發展體制機制,充分運用數字化、智能化實現上下游企業的數據信息共享,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創新體系,突破“卡脖子”技術制約,提高關鍵核心技術、瓶頸產品國產化比例,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降低產業鏈供應鏈斷鏈、卡鏈風險。二是拓展國際合作新空間。加大開放融合發展,戰略性布局全球產業鏈,加強制造業企業國際合作,推動與“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在基礎設施、人工智能、新能源、戰略性礦產資源等領域的優勢互補合作,落實多邊經貿合作的重大工程和項目等,構筑互利共贏的產業鏈供應鏈國家合作體系,積極延伸產業鏈后端,促進產業鏈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