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兵




《說“木葉”》是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三單元的文章。該單元為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單元,單元的人文主題是“探索與創新”,認識人類科學探索與創新的意義,體會人文之美與理性的價值,激發探索意識、創造激情和理性精神。單元學習目標是學習知識性的閱讀方法,發展科學的思維,培養科學的精神,還要運用所學知識探究實際問題,形成自己的見解,完成自己的作品。
基于單元教學目標和單元學習任務,結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筆者設定《說“木葉”》一文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向,創設綜合性的學習活動情境,在大任務的驅動下開展跨學科融合教學,讓學生將課堂所學貫穿運用到自己的實踐活動中。
一、結合學生元認知,創設跨學科教學情境
《說“木葉”》一文是以“木葉”為例,讓學生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特點。詩歌的藝術效果從何而來?林庚先生在這篇文章中通過舉例對比古詩中“樹葉”和“木葉”的不同,分析“木葉”的特征,抓住“木”的暗示性,帶領讀者從細微的切口領略詩歌語言塑造美的原理,品味詩詞意象背后豐富的意趣。
雖然在必修上冊已經學習了一個單元的詩歌,但是作為高一的學生,他們在詩歌學習上的積累還不足,依靠目前已有的知識真正理解詩歌的暗示性,理解《說“木葉”》一文中大量引用的詩句還是比較困難的。如何幫助學生理解、學會暗示性這一詩歌表達技巧,汲取寶貴的藝術營養,從而延伸進自己的寫作,遷移到生活中呢?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里提到“綜合性學習”[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增加了“跨學科學習”任務群[2]。這是課程與教學的新領域,旨在打通學科之間的壁壘,打破學習和生活之間的隔膜,通過跨學科教學設計語文綜合性活動,培養學生運用跨學科知識和技能,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新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和通用素養。基于此,在《說“木葉”》的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詩歌的暗示性,把課本中的知識和生活中的場景聯系在一起,讓學習回到真實的生活現場,筆者創設綜合性學習活動情境,以大任務為驅動,將具有綜合性和實踐性的學習活動貫穿于教學的始終。
這個綜合性學習活動,從閱讀《說“木葉”》開始,然后觀察校園中的銀杏樹,感悟自然生命的輪回,深入理解林庚先生分析的“木葉”之特征,領會詩歌意象背后的意趣,感受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再從銀杏樹走出去,觸類旁通,遷移到其他文化表達方式,將語言的暗示性運用到生活中,開啟銀杏節的活動。學生延伸出很多關于銀杏葉的作品,如烙畫、海報、表情符、文化衫、小夜燈等,使銀杏葉充分發揮了傳承校園文化、承載母校深情的作用。這一綜合性學習活動融合了語文、生物學、勞動、音樂、美術、舞蹈、信息技術等多個學科的知識,讓學生從課堂走到了課外,走出了校園,走進了生活。
二、“1+X”的跨學科教學活動設計
在“1+X”的跨學科教學活動設計思路中,“1”是生發跨學科教學的主體科目,“X”是跨學科教學中的其他相關科目。本次大任務驅動下的綜合性活動,“1”是語文學科,“X”是其他跨學科教學的科目。
1. 緊扣語文學科知識,重點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1)學習目標:傳遞明確的學習方向
《說“木葉”》的語文綜合性活動,首先從語文課堂出發,從閱讀文本出發,從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出發來設定目標,讓學生明確學習方向(見表1)。
[設計意圖]告訴學生本節課的學習目標,給學生一個明確的學習方向;解讀學習目標,幫助學生理解學習目標,有助于學生對自己目前的學習狀態和學完之后的成果有清晰的認知,也有助于學生對自己、對同伴進行有效的評價。
(2)學習引入:建立從具象到抽象的思維路徑
以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的《沁園春·長沙》導入,讓學生回憶初入高中時所學的第一課詩詞中的意象,并說一說這些意象背后蘊含的意趣和情感;讓學生繼續回憶上冊教材中學到的其他詩詞,談一談其中的意象以及自己對這些意象的理解。
[設計意圖]溫故而知新。從之前學過的具體的意象入手,引入《說“木葉”》這篇理論性很強的文藝學論文,幫助學生由熟悉的知識進入不熟悉的文本領域,建立起由具象到抽象的思維路徑,也幫助學生逐漸明晰進入新知識領域之前自己的知識儲備。教師也能更清楚學生當前的學習情況。
(3)學習過程:思維導圖引導閱讀的邏輯化
第一,閱讀課文,用思維導圖梳理文章的邏輯結構,并梳理文中的重要概念,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第二,小組內分享思維導圖,合作交流,組員修改自己的思維導圖,使其呈現的內容更全面,思路更清晰、更嚴謹。
第三,各小組派代表分享本組的思維導圖。一個小組分享完之后,其他小組進行提問和點評。
在這個分享的環節中,學生提出了問題:“‘樹葉’和‘木葉’在具體情境中到底有哪些根本的不同?”雖然有林庚先生邏輯縝密的論證,但是文本中出現的概念太多,用來佐證的詩句也很多,學生一時難以概括總結。有的學生向做分享的小組提問一些詩句的意思,還有的學生直接用自己所學的一些詩句來質疑林庚先生的觀點,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木”是“凋零”的意思嗎?
(4)學習評價:多元化評價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
學生整理完善學習過程中的任務,完成自己和學習伙伴的反思評價表(見表2)。
[設計意圖]從學生個體的閱讀活動到之后的小組分享合作探究,教師主要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思維導圖幫助學生真實閱讀、有序閱讀;分享之前先學習,可以讓交流更有內容,更有目標,從而推動學生深度學習和能力素養的發展,也能提升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有效性。小組交流和課堂分享,促進了評價的多元化。
(5)跨學科教學:打破學科界限的綜合發展
大任務驅動下的“1”完成之后,從“1”生發出的課堂質疑將語文學習轉移到生活的現場,從教材拓展到真實的活動情境。要解決這些生發出來的真實問題,學生往往需要綜合運用多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即“X”。
活動1:針對大家關于“樹葉”和“木葉”本質區別的認識,以及林庚先生對于“樹”和“木”特征的解釋,學生分小組觀察學校的銀杏樹,從樹葉繁茂到落葉繽紛,做好觀察筆記,并結合《說“木葉”》中林庚先生的論證寫下自己觀察后獲得的感悟。
活動2:針對《說“木葉”》中語言的暗示性這一教學重難點,設計本學期的語文活動。結合學校的銀杏節,設定活動主題為“以銀杏來作為載體,承載你想表達的情感和意趣”,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
[設計意圖]學生在課堂上產生的疑問,教師通過創設情境幫助學生弄懂。在真實情境下解決問題,使學習回歸本質,為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提供實踐的機會,也讓學生在真實問題的驅動下發揮主體性,促進自身個性的發展。
2. 基于語文課堂產生的真實問題開展跨學科教學
生活即語文,語文即生活。在本次語文跨學科活動中,教師通過和其他學科融合的實踐性教學,在生活情境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活動1涉及的學科:“1+X”—語文+生物。
具體做法:讓學生設計觀察銀杏樹的表格,每周填寫表格,將自己的觀察記錄下來,從觀察記錄里感受銀杏樹從樹葉繁茂到落葉繽紛,再到葉子落盡之后的枝干嶙峋,體會“樹葉”和“木葉”在具體情境中的區別,從而深入理解林庚先生所說的“木葉”帶有“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帶有疏朗的清秋的氣息,而“落木”則只有干燥之感,清秋的氣息全無。
觀察樹葉,“觀察一棵樹”,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過相關知識,具備相關的方法和技能。《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在“基本原則”中明確了要“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經驗、社會生活的聯系,強化學科內知識整合,統籌設計綜合課程和跨學科主題學習”[3]。《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設計了“生物學與社會·跨學科實踐”學習主題[4],學生根據生物學課堂上學到的觀察植物的方法,結合語文學科觀察日記的寫法,每周將觀察內容記述下來,最后再對觀察記錄進行對比,從對比中找出佐證,回到《說“木葉”》的問題中。
根據樹木的生長周期,學生的周觀察記錄從10月寫到12月,為期3個月的觀察結束后,正好趕上銀杏節。教師這個時候可以選擇一節課,在課堂上交流分享學生的觀察記錄,同時分享對“樹葉”“落葉”“木葉”“落木”的見解。有的學生從季節更替感悟到生命輪回,能結合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中的“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來發表自己的生命感言。
學生完成交流分享之前,每周將自己的觀察表(見表3)與同桌交換,互相點評,以促進下一周觀察表的有效改進。
[設計意圖]跨學科實踐促進各學科知識的意義關聯,推進深度學習。尊重成長的規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分享同伴間的點評,能夠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激勵他們走得更深、更遠。
3. 基于相同學習主題和興趣愛好引導設計跨學科教學
活動2涉及的學科:“1+X”—語文+音樂、書法、美術、舞蹈、信息技術、經濟學。
具體做法:學校每年的銀杏節即將開始,請學生以個人或者小組的形式,選取一種表達方式,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遷移到其他領域,以銀杏葉為意象載體來表情達意,并在銀杏節上展示自己的作品。
在銀杏節的成果展上,學生將意象背后的意趣傳達得淋漓盡致,他們把銀杏葉作為母校的象征,以各種作品表達自己對母校的深厚感情。讓一片自然的葉子,從此成為母校的代言人,承載自己對母校綿綿不絕的愛意。
銀杏節上有的學生用文字表達自己對銀杏葉的愛,并配以音樂增強情感的表達;有的學生將感恩之情用毛筆寫在銀杏葉上,做成書簽封存,留住一段美好的記憶(見圖1)。學生展示的作品還有銀杏樹下的小合唱、銀杏葉的抱枕、銀杏葉文化衫、銀杏樹的小夜燈、銀杏“烙畫”、銀杏小人表情包……
在活動2中,學生學以致用,在對新知識的解鎖中,不斷融合已有的知識,這種遷移融合不是機械地套搬,而是不斷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充分展現自己的興趣愛好,把書本知識轉化成真正的能力。
[設計意圖]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真正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兩個活動完成之后,學生從語言的暗示性延伸出去,學會了含蓄蘊藉的藝術表達方式,使自己的精神層面獲得提升,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家國情懷得以培育。
三、跨學科教學的反思感悟
區別于傳統的課堂教學,跨學科教學更能體現學生的主動性和主體性,這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跨學科教學中,多學科的知識融合需要多學科的教師之間互相配合,活動2中的作品是學生在選定了方向之后,找到相關學科的老師請教,然后才得以完成;在跨學科教學中,學生推動了教師的教學,也促使自己動腦想、動手做、用心學,在實踐中不斷體驗、感悟,形成真正的素養;在跨學科教學中,教師是重要的智力資源,不斷提供幫助、分享知識,與學生形成了更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教師和學生在跨學科教學中都更能體現自己的價值,真正實現了教學相長,雙向奔赴。
跨學科教學把各個學科聯系在一起,學生在更廣闊的領域中學習,隨之而來的就是學習評價所跨的維度也在擴大,難度也在增加。在活動1中對學科教師的要求更高,教師不僅要在語文學科中能夠評價學生,還要了解學生運用的觀察方法、觀察工具等生物學相關知識。活動2所跨學科比較廣,主導該活動的語文教師就需要和其他學科教師進行溝通,積極推行跨學科教學評價方案和標準,評價也要多維化。教師不僅要在自己的學科上專業化,而且要拓寬視野,放大格局,積極獲取新知識,跨界學習,才能不斷超越自己,更好地開展跨學科教學。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2.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20.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5.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28.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附屬中學)
責任編輯:趙繼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