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增美
激勵性評價是一種旨在激發學生潛能和激勵他們有更好發展的評價藝術。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按照不同的準則,對不同的學生所展現出的行為給予勉勵、支持,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體驗感[1]。激勵性評價需要教師用發展的觀點去看待自己的學生,從而使學生能夠更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挖掘激勵性評價的潛在育人價值,將評價融于教學過程之中,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并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開展激勵性評價存在的問題
激勵性評價一旦被正確地運用,就能發揮積極的效果。但筆者在教學實踐中觀察,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使用激勵性評價還存在一些問題,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激勵性評價時機不當。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使用激勵性評價的頻率還是相當高的, 也正是因為使用頻率高,才更容易產生過度的現象,有一些教師反映表揚學生的次數過多,學生就會變得不在意,導致評價失去了原有的效果。因此,教師使用激勵性評價要遵循適度的原則,給予學生恰到好處的激勵。
第二,激勵性評價方式單一。教師在課堂中偏重使用口頭性的激勵評價,口頭的激勵性評價能直接迅速表達出教師的意思,節省時間,整堂課下來幾乎沒有或者少有其他類型的激勵方法。教師往往只是簡單地給出“好”“很棒”等評價,而沒有具體指出學生在哪些方面做得好。這樣的評價無法幫助學生準確地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也無法提供具體的改進方向,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第三,激勵性評價層次同一。每個學生之間都存在一定的差異,不同的學生在知識掌握、情感態度、學習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區別,不可能處在同一水平或同一層次。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激勵性評價存在泛化、同一化的現象。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運用激勵性評價的策略
激勵性評價應該是人性化的評價,充分尊重學生作為“完整的人”的地位,充分滿足學生各種各樣的需求,從而促進學生個性化全面發展。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從觀念層面進行改變,注意在不同維度下課堂激勵性評價的準確性和豐富性,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1. 樹立全面的激勵性評價觀念
教師觀念是一種主張,它會影響個體對于接收信息和經驗的篩選、認知和解讀,進而影響到教師的行為。計劃行為理論認為觀念可以預測行為,也就是觀念是影響教師教育行為的重要因素[2]。樹立全面的激勵性評價觀念,對于有效地應用激勵性評價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要使激勵成為一種更為合理的教育方式,必須以正確的激勵性評價觀念指導。在有愛的教師眼中,學生一定是“發展中的人”,看見學生的進步,既能贊賞和鼓勵,同時也可以提出有遠見的提醒;在發現問題的同時,能夠給出相應的建議,期望能使學生有所領悟和調整。與成年人相比,小學生內在的心理需求更為強烈,其知識與精神世界也處在一個不斷完善與提升的動態過程中。針對這樣一個不斷變化的群體,教師要以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去關注。
2. 適時適度進行激勵性評價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在學生完成任務或解決問題后對他們予以認可和鼓勵,激發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不僅要關注回答的準確性,還要關注思考過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必須進行全面的評價。通過積極評價學生的努力和進步,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欲望,促使他們更加努力地學習數學。
“適時”指教師充分肯定學生的努力過程,將學生作為發展性的學習主體來看,在此前提下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及時評價。小學生正處于一個多變的時期,他們的性格習慣還未完全成型,教師要及時抓住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當他們回答問題積極踴躍時,教師先要對于他們主動回答問題的態度表示認可,然后針對回答問題的對錯進行指導,鼓勵其繼續努力,最后提出相應的期望。課堂中教師與學生的一問一答,其實就是交換意見、交流成果的過程,其中,教師要對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態度、情感進行及時的點評,使課堂的預設和生成達到最佳效果。
“適度”指教師對學生激勵性評價的語言尺度要適中,夸獎切忌過度,批評要有溫度。教師對學生的夸獎要根據學生真實發展情況而定,過度的夸獎不僅難以起到激勵作用,還會誘發學生驕傲心理。而合理性帶有關愛色彩的批評反而會激勵學生不斷前行。適當的激勵性評價能使學生從“忙于學習”過渡到“安于學習”再上升為“樂于學習”,實現學生學習品質層次性發展。
3. 豐富激勵性評價的方式
如何運用藝術性的語言生動形象地激勵學生,并把對學生生硬的評價轉化成有溫度的勸告,這對教師提出了嚴格的要求。 如果教師的激勵語言極具魅力, 產生的課堂氣氛一定非常的幽默風趣, 它帶給學生的激勵不是短暫的, 更是長久行為的變化,從而促使學生更愿意接受教師的建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激勵性評價離不開教師的體態語言。恰當使用體態激勵,會收獲立竿見影的效果。教師可以通過主動拉近身體距離來增進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教師講課的時候,不要一味地停留在講臺上,給學生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而是要來到學生的中間, 彎下腰、伏下身子,傾聽學生的聲音,在這一過程中,加以微笑和贊許的目光, 營造一種親密和諧的心理氛圍,對學生形成一種體態激勵,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掌握他們學習的進展情況。
教師還可以采用各種符號激勵方式,例如,獎勵學生一盆小盆景,或者制作一些小卡片。這些激勵方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更多的進步,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和團隊精神,激發學生的自我激勵能力和競爭意識,幫助學生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潛力。此外,符號激勵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獎勵機制,更是一種班級文化的營造和傳承。教師可以通過符號激勵來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歸屬感,鼓勵學生互相幫助和支持,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集體生活和學習環境。
4. 實施個性化激勵性評價
個體化的激勵性評價有助于教師發現學生的潛力和優勢。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個人特點設定學習目標和評價標準,通過給予學生積極的反饋和鼓勵,幫助學生建立對自己能力的自信。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了解每個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設立他們的“最近發展區”,制訂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與達標標準。目標要有“伸縮性”,既沒有最低限,也沒有最高限,應保證學生在完成某一層次的目標后,再向更高層次的目標努力。這樣就能保證每個學生都保持積極的狀態參與學習,達到分層激勵的作用,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體驗。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的過程中,無論是對人,還是對事,都要有一定的針對性。根據不同的人的特點給予準確真誠的評價,根據學生所做的不同的事進行及時的激勵性評價。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優勢與劣勢,了解其“發光點”在哪里,只有這樣在鼓勵學生時才更有針對性,進而從外部評價方式轉向對內在動機的激發,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激勵,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在不斷的調整中完善自我、欣賞自我。
5. 實現對學生激勵性評價的全覆蓋
在促進學生個人發展的同時,不能忽視對集體的激勵。每個人都不能脫離集體而生存,當然教師也不能脫離集體去評價個人。集體的力量是無窮的,這種力量不是簡單的個人力量堆積,而是一種質變和升華。教師對群體的激勵會使一個整體完成個人無法完成的任務,克服個人無法克服的困難。這種團隊意識會讓每個成員都得到鼓舞和信心,大家勁往一處使,每個人的能力都得到充分發揮。因此,對于每個學生,教師都應該根據其性格特征來給予不同的鼓勵與支持,以幫助他們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力。例如,有的學生思維比較活躍,有的學生態度比較端正,有的學生書寫比較認真,每個學生的情況各不一樣,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把握好學生的關鍵優點。
此外,集體的力量是無限的,教師對學生集體的鼓勵, 能讓整個學生團隊戰勝不能戰勝的難題,也能讓學生去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例如,教師為學生劃分小組,讓他們進行小組競賽,即使在競賽前教師采取的是對小組進行激勵的方式,但小組中的每位學生都會受到鼓舞,于是便會充滿自信, 最大限度地發揮出自己的才能。因此,教師要將個體的激勵和集體的激勵相結合, 使每位學生在自己的發展領域中大放異彩。
作為教學評價中一種有效的評價方式,激勵性評價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教師要采用多種方法,讓學生的態度、情感、人格都處于并維持一種積極主動、和諧的狀況,進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曾繼耘.由甄別選拔到促進發展:學生評價改革的方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19):20-23.
[2] 張志紅,李凌艷.教師評價觀念:內涵、與評價實踐的關系及其差異性[J].中國考試,2022(4):1-9.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