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
【摘 要】整本書閱讀教學是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的亮點。將項目式學習運用到高中整本書閱讀教學,能夠為教師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提供新思路。本文從導讀、研讀、評價三個方面探尋提升高中整本書閱讀教學效果的實踐路徑,為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開展整本書閱讀提供思路借鑒。
【關鍵詞】項目式學習 整本書閱讀 導讀 研讀 評價
項目式學習作為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教學方式,將其應用于整本書閱讀教學具有重要價值,不僅能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發展,而且能推動提升整本書閱讀教學的質量。筆者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探究項目式學習在高中整本書閱讀教學中的實踐策略。
一、基于項目式學習的高中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導讀策略
“導讀”不外乎激趣、導法[1]。因此,教師在進行整本書閱讀教學導讀時有兩個方向,即“有趣,快樂讀”和“有法,會閱讀”,前者注重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后者注重學生閱讀方法的培養。
第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進行文本閱讀。教師通過巧設導入、巧借輔助等方式,幫助學生快速產生閱讀興趣。在《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合理地開發、利用網絡資源和多媒體技術,使用圖片、音頻和視頻等手段為學生打造一個真實的情境,從作者費孝通的生平經歷入手,如棄醫從文的經歷、寫作《鄉土中國》的原因和背景等,在講述中引導學生感受費孝通的人格品質,體會成書的過程,進而激發學生對文本閱讀的興趣。
第二,強化方法指導,助力學生把握文本內容。《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整本書閱讀要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 綜合運用精讀、 略讀與瀏覽的方法閱讀整本書,讀懂文本,把握文本的內涵和精髓[2]。為了提升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效果,指導學生讀透文本、理解真意,教師需要在開展整本書閱讀前給學生傳授閱讀方法,即進行方法指導,讓學生掌握不同的閱讀方法、使用不同的閱讀技巧靈活地閱讀整本書,為后續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推進做鋪墊。
二、基于項目式學習的高中整本書閱讀教學的研讀策略
項目式學習真正將學生實踐放到了首位, 更加重視學生參與知識探究的過程,從而凸顯語文學科的實踐性特點[3]。在基于項目式學習的高中整本書閱讀研讀教學中,小組合作交流和教師適時指導是必不可少的,通過學生的交流討論和教師的調控與指導促成教學活動的有效展開。
1. 布置學習任務清單,用心搭建閱讀腳手架
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任務清單,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所學內容。任務清單是闡明閱讀任務并帶有指導性的文本,可以幫助學生達到每個階段的學習目標。在《鄉土中國》具體任務清單中,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內容。
(1)寫作背景分析:通過作者簡介和序言,分析本書的寫作背景。
(2)研究方法確定:分析費孝通在序言中涉及的內容,考慮他研究中國鄉村社會特點的意義和目的。
(3)主要內容介紹: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章進行介紹。
這三個閱讀任務作為輔助,能夠幫助學生有針對性地開展整本書閱讀,并激發學生的思考,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設計速讀、批讀和重讀任務,由淺入深地推進《鄉土中國》的整本書閱讀教學。通過這些任務的推進,學生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閱讀文本的目的,并提高閱讀效果,同時也能掌握合理的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
2. 開展小組交流,教師進行答疑解惑
在基于項目式學習的高中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小組合作中,學生會遇到各種問題,存在各種疑問,或關于整本書閱讀內容,或關于項目式學習。這就需要教師選擇合適的時間為學生答疑解惑,或進行知識的解釋、補充,或提供研究方法和技能的指導。而教師為學生答疑解惑需要清楚目的,絕不是直接告知學生答案,而是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抓住問題的本質,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延伸。
教師要讓學生借助群體智慧共同思考問題,即學生提出問題,學生群體共同思考、探究問題,最終解決問題。同時,教師要關注學生思考和探究的過程,在學生無法深入時恰當地引導、點撥,誘發學生再次深思。學生在探究、研討中已初步獲得并整理出問題的答案,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觀點,讓其他小組成員進行補充。教師可以總結學生的小組合作成果,并適當地進行補充和延伸。例如,在《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提出“如何避免‘差序格局’存在的弊端”這一問題,在學生發表觀點后,教師要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概括以及補充,讓學生辯證地認識這一現象。
3. 發揮教師指導者的角色,督促學生閱讀進度
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發揮指導者的角色作用,積極督促學生的閱讀進度。教師可以設置閱讀計劃和時間節點,確保學生按時完成閱讀任務。同時,教師需要認清學生在身心發展方面存在的差異,應該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情況,關注他們是否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以此作為衡量學習成效的標準,更準確地評估學生的學習進展。
在小組合作中,教師要以平等的姿態,以觀察員和調度員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合作學習中,對學生合作情況進行調控,讓學生能順利完成內容討論。此外,學生在面對合作中難以解決的問題時,要以問題清單的形式呈列出來,從而使教師掌握小組學習和探究的情況。
三、基于項目式學習的高中整本書閱讀教學的評價策略
學習評價其實就是對學習本身做出的一系列價值判斷,不僅包括對學生結果的判斷,也包括對學習過程的判斷[4]。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運用科學的評價策略,不僅能有效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且能評估學生能力發展和思維提升的水平,也能強化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興趣和意志。在基于項目式學習的高中整本書閱讀教學中,因為學生的閱讀與實踐活動是動態的,所以需要教師設計針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的評價策略,科學地評價學生學習效果。
1. 堅持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堅持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旨在讓評價結果更科學、更公正,以此讓學生認清自己,主動改正缺點,積極地總結反思,從而追求自我的發展與進步。在整本書閱讀的項目式學習中,評價主體會根據項目活動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在評價學生參與項目學習小組的實踐情況時,小組成員清楚同學在團隊合作中的態度、 狀態和詳細表現,因而學生更適合成為此類評價的主要人員;在評價整本書閱讀的項目學習成果時,教師更能依據項目學習要求判斷出成果的質量,辨識成果的價值,因而選擇教師作為成果評價的主體;而面對學生閱讀整本書的情況、學生在項目式學習中的收獲和遺憾時,采用自我評價最為合適,可以讓學生填寫項目學習自評表、撰寫項目學習反思日志,以此真實地展現自評結果,學生也能在填寫或撰寫相關表單的過程中反思自己,發現自我學習缺點,填補學習中的遺漏。雖然項目活動會觸及評價主體的變化,但并非一個項目活動中只出現一個評價主體,而是以某一個為主,以此讓學生在多元的評價主體間找到平衡,在多方位的評價中改進、發展。
2. 堅持評價過程的全程化
教師要以動態發展的眼光,評估學生學習的質量,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態,指向項目式學習的全過程, 即評價內容的全程化。 要落實和強化評價內容的全程化,教師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扭轉并改進傳統重結果輕過程的評價形式,即摒棄“唯結果”等不科學的評價導向,對學生學習實踐與發展過程進行真實、有效的關注,將項目學習目標、實踐活動和項目成果納入評價的內容范疇。在項目研討和實踐中,教師設計與項目主題匹配的評價量表,及時掌握學生的閱讀與實踐情況,并根據量表信息靈活調整學習進程。在項目學習完成后,教師拿出總結性評價量表對各組的項目作品進行評價和反饋。
3. 堅持評價反饋的及時性
在基于項目式學習的高中整本書閱讀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評價實則是在給予學生反饋。獲得正向評價的學生會有成就感,信心倍增;獲得負向評價的學生,有人會產生挫敗感,喪失信心,有人會反思。評價的本質是驅動力,是為學生賦予執行力。所以,無論是過程性評價還是總結性評價、教師評價或學生互評,都要堅持評價的及時反饋。反饋越及時,學生越能快速地回顧自己的項目學習過程, 尋找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和偏差,越能快速地查漏補缺,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調整、優化自己的學習行為。
總之,將項目式學習融入整本書閱讀教學中,可以改善零散的、 淺層的閱讀狀態,能幫助學生深入閱讀文本,實現真實的、有意義的閱讀,以此獲得生命感悟和成長體驗,在項目實踐中促進知識、能力的轉化,能更好地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陳家堯.名著導讀課的一點思考[J].中學語文教學,2021(5):71-72.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1.
[3] 戴連紅.項目化學習視角下的課堂閱讀實踐路徑探尋[J].教學與管理,2022(14):29-31.
[4] 王云峰.高中語文學習任務群的評價問題[J].中學語文教學,2017(3):12-15.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羅定邦中學)
責任編輯: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