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廉飛,大連市第八十中學教育集團高級教師。
摘要:《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要求各學科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加強學科間的相互關聯。信息科技教師精選活動主題,設計切實可行的活動方案,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實現學科育人價值。
關鍵詞: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互聯網創新應用
《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通稱“新課標”)的印發,首次將信息科技課程列為國家課程。新課標指出,信息科技課程應“面向數字時代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要求,吸納國內外信息科技的前沿成果,基于數字素養與技能培育要求,遴選課程內容。從信息科技實踐應用出發,注重幫助學生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引導學生認識信息科技對人類社會的貢獻與挑戰,提升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和學科思維水平,體現‘科’與‘技’并重。”
跨學科主題教學在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意義建構、訓練高階思維、提高核心素養、促進全面發展、強化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發揮課程協同育人功能等方面具有獨特價值。
一、跨學科主題活動設計環節
主題活動是指教師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確定活動主題,設計切實可行的活動方案,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探究和實踐活動。
主題活動的設計環節一般包括:第一步,確定主題,主題的確定應以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為依據,圍繞主題可以設計系列實踐活動;第二步,明確活動目標,即在課程目標的統領下細化各主題活動的目標;第三步,說明活動條件,即列出開展活動所需的基本條件,如材料、工具、儀器等;第四步,設計活動流程,流程應條理清晰、簡單易懂;第五步,設計評價,評價應具體、可操作。
二、跨學科主題活動設計流程
一般來說,跨學科主題活動主要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活動探究。由各個小組在班級匯報研究成果,讓學生跨學科思考,形成綜合思維與創新意識,并向全校推廣活動。基于主題活動的初衷,信息科技跨學科主題活動的一般流程見下頁圖1。
三、跨學科主題活動設計案例
(一)活動內容
本次跨學科主題活動設計來源于信息科技第四學段7至9年級第1模塊“互聯網應用與創新”。主題確認為“向同學介紹我的未來家”。筆者結合中學生對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強烈興趣和想動手設計自己的小家這一興趣點,融入美術鑒賞能力與想象能力,使學生加深對互聯網及相關新技術本質的認識,初步具備利用互聯網解決學習和生活中各種問題的能力,打造創意型信息科技課堂。
(二)活動目標
信息意識:學生通過觀看視頻,感知其中的信息,構建出自己的呈現內容與方式;通過交流與分享信息,開展協同合作;合理利用信息尋找有效的數字平臺,實現作品的呈現;具備判斷數據安全的意識和保護隱私的意識。
計算思維:學生在“感知—分解—重組—優化”的思維活動過程中,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案,初步嘗試應用信息科技的思維方法解決問題,總結方法,反思和優化,并將其遷移到其他問題的解決之中。
數字化學習與創新:學生根據任務需要,利用信息科技獲取、加工、交流資源,在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中高效、創新地解決問題;部分學生根據任務需要,選用合適的數字設備、平臺開展探究性學習,積極主動地解決問題。
信息社會責任: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保護自我和保護他人的意識;在共享信息和資源的過程中,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在團隊合作過程中,樂于幫助他人開展信息活動。
(三)學情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七年級的學生,他們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智能家居的應用也很廣泛。學生已經可以主動獲取、篩選和分析信息,并用可視化方式呈現信息,部分學生可以綜合運用不同媒介和社交媒體來描述創作過程,在反思與交流過程中,對學習作品進行完善、創新與推廣。
(四)活動過程
本次跨學科主題活動共分為三個課時進行。
1.第一課時:構想未來家
【多媒體互動,引入課題】
教師活動:播放視頻1《介紹我的家》并提問,視頻中是如何介紹這個家的?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未來的家會是什么樣子?播放視頻2《未來的住宅》并提問,你理想中的未來家是什么樣的?
學生活動:觀看視頻;說出感受;思考問題;回答問題;明確活動任務。
設計意圖:教師通過視頻1啟發學生思考應該通過哪種方式去介紹自己的家。視頻2讓學生了解智能家居在未來家庭中的應用,激發學生的設計興趣。
【感受場景,分析特征】
教師活動:教師拋出問題,如果讓你設計并介紹自己的未來家,你想如何設計?(引導學生結合美術課上所學的布置理想家居相關知識)你想介紹哪些內容?需要哪些素材?請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展示。教師出示《作品評價表》和《活動評價表》。
學生活動:首先,繪制自己的思維導圖,標注需要用到的素材類別;其次,向同學分享自己的思維導圖,說出自己設計思路的特別之處;最后,仔細閱讀評價表,明確評價標準。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用思維導圖的方式整理自己的思路(學生在傾聽時可以對自己的想法進行補充和改進)。
【同質分組,合作創作】
教師活動:組織學生依照自己的思維方式找到志同道合的隊友,共同完成本組的思維導圖。
學生活動:組內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本組思維導圖,確定所需素材及展示形式;課后自行開展素材的整理工作和展示形式的自主學習。
設計意圖:學生合作學習,取長補短,根據各自的特點分配不同的任務,運用集體智慧將任務完成。
2.第二課時:設計未來家
【整理素材,選擇媒介】
教師活動:首先,組織學生探索相關軟件;其次,組織學生將本組素材整理歸類(包括文字類、圖片類、視頻類等);再次,對媒介使用遇到困難的學生進行指導和幫助;最后,提前準備好相關的媒介微課,提供給有需要的小組。
學生活動:首先,運用相關軟件設計自己的未來家,并生成效果圖;其次,將本組素材整理歸類留待備用;最后,組內選取適當的方式進行作品的展示。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根據選取的媒介,動手制作本組的作品。
【作品投票】
教師活動:將每組作品收集好,排好號碼,做好投票準備。
學生活動:上交本組作品,從美術設計新穎度、美觀程度、實用程度、適用范圍等方面對其他小組的作品進行投票及評價。
設計意圖:為后續的作品評價做好準備。
3.第三課時:分享未來家
【成果匯報與評價,總結歸納】
教師活動:首先,根據投票結果,選出優秀作品,讓優秀小組匯報成果;其次,讓每個優秀小組自行闡述自己的作品有什么創新之處,獲得高流量的密碼是什么;再次,根據評價表進行打分。
學生活動:欣賞作品,思考問題;優秀小組匯報成果(包括主題、內容、過程、功能、技術等方面)。
設計意圖:學生參考優秀作品的獨特之處,為修改本組的作品做準備。
【完善作品】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修改,取人之長,完善作品。
學生活動:上交作品,整理作品說明。
設計意圖:取長補短,完成最終作品
【總結歸納】
教師活動:對本單元的跨學科內容進行總結。
學生活動: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同時使用各類學科技能。
設計意圖:總結歸納。
四、跨學科主題活動的評價
新課標指出,過程性評價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學生對自我的認識,促進學生的學習,改進教師教學和優化教學環境。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學生學習態度、學習參與程度、學習內容掌握程度、學習能力和認知能力的發展等方面。因此,過程性評價應遵循以下原則:評價情境應體現真實性;評價主體應體現多元化;評價方式應體現多樣性;評價內容應體現全面性;評價反饋應體現指導性。
熊璋教授指出,評價的出發點是學生的素養表現,就是學生通過學習有沒有在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這四個維度上達到學段目標。這種以素養為核心、為導向的學業成就評價,一定會特別關注過程性評價。關注過程,這也是信息科技學科的特點。過程性評價一方面要求學生自我評價,提升自我認識,實現自主學習;另一方面,要求教師也進行自我評價,提升自我認識,不斷改進優化教學過程和教學環境,讓信息科技課程教學從教師、學生的角度都能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邢星.信息科技是一門全新的課程:訪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研制組組長熊璋[J].人民教育,2022(7).
[2]趙春芝.項目教學實踐研究[M].沈陽:遼寧教育電子音像出版社,2021.
(責任編輯:趙靜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