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鄭惠,莊河市教師進修學校高級教師。
摘要:《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音樂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確了音樂核心素養是通過音樂課程的學習要逐步形成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和價值觀念。教師應基于音樂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針對如何更好地完成“聽賞與評述”這一學習任務進行研究。教師通過分析教學現狀,探索更好地引導學生聽賞與評述的方法,能夠促進學生審美感知能力及文化理解能力的提升,幫助學生形成音樂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聽賞與評述;策略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通稱“新課標”)闡述了藝術課程的本質特點和獨特育人價值,凝練了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四個核心素養,明晰了學生通過藝術學科的學習所要逐步形成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和價值觀念。依據新課標的要求,學生應通過音樂課程的學習,提升審美感知能力,提高藝術表現能力,發展創新思維能力,感受和理解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堅定文化自信,理解各民族和國家的文化傳統,尊重文化的多樣性。這是學習音樂課程的總目標,也是培養學生終身喜愛音樂、熱愛音樂的基礎。“聽賞與評述”作為3~9年級音樂課程學習的首要任務,是培育學生審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養的有效途徑,對豐富學生情感體驗和審美體驗具有重要作用。如何通過“聽賞與評述”的學習,提高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開展。
一、引導聽賞,促進審美感知能力的提升
新課標中強調了音樂教學中聽覺培養的重要性,即音樂教學首先要使學生學會聆聽。但音樂教學不能單純地停留在聽的層面,還需要從感性的聽覺感受發展到理性的欣賞,要使學生在聽覺感知的基礎上對音樂情緒與情感、音樂表現要素、音樂體裁與形式、音樂風格與流派有一定的認識和判斷,并聯系音樂與相關文化進行分析、理解,進而更好地領會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和意義,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和審美體驗。在日常教學中,很多教師都遇到過這樣的情形:在音樂欣賞時,通常會有很多學生興致索然。問其原因,學生會說“不好聽、不喜歡、聽不懂”。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通常也會創設各種教學情境,設計多樣的教學活動,活躍課堂氣氛,引導學生參與到活動中。這些方法豐富了音樂課堂,值得我們借鑒與學習。但是,很多教師往往忽略了一個重要的方面——如何幫助學生把所學習的音樂知識轉化成能力。只有在具備了審美感知的能力時,學生才能真正聽懂音樂,理解音樂所表達的內涵,從而進一步豐富自身的音樂素養。如何幫助學生形成聽賞的能力,學會更好地聆聽、感受音樂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創設情境,促進聆聽
音樂欣賞教學中情境的創設是個常談常新的話題,也是一節成功的音樂課不可或缺的設計構思。好的情境創設能夠激發學習興趣,帶領學生走進音樂世界,也能夠產生情景交融的氛圍,從而使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教師語言引導,聆聽的啟發;音樂律動,游戲的創設;多媒體運用,試聽的結合等,都是創設情境的有效方法。在運用這些方法的同時,教師也應當避免過度使用,謹防忽略了音樂聆聽的本身。情境的創設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聆聽音樂、感受音樂,從而理解音樂,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
例如,學生在欣賞大型交響樂演奏曲目時,不僅應該了解交響樂隊的構成,即弦樂組、木管組、銅管組和打擊樂組;還應該了解各種常見樂器,熟悉其音色。受條件的制約,大部分學校不能提供所有樂器的實物。這時,多媒體運用為教學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條件,不但能夠直觀地展示樂器形狀,也能夠使學生聆聽其音色,更能夠展示出交響樂隊中各種樂器融合的震撼效果。通過多次聆聽,學生可以了解樂器及其音色特點,為理解體驗音樂奠定基礎。
(二)抓住要素,品賞細節
在音樂欣賞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聆聽音樂,使學生知道如何聽,從哪些方面聽。建議教師可以先從音樂本身出發,引導學生感受其中蘊含的情緒與情感。之后,教師可以結合旋律、節奏、力度、速度、音色等音樂要素分析作品,引導學生分辨合唱曲中各聲部音色或樂隊中主奏樂器及伴奏樂器的音色,分析音樂節奏節拍、調式調性、題材風格流派等方面,理解音樂所表達的思想內涵和情感意境。長時間、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聆聽,能夠逐步幫助學生形成欣賞音樂、分析音樂的能力。
例如,欣賞《伏爾加船夫曲》時,男低音深沉的音色,首先形成了憂郁沉重的音樂格調。歌曲中運用了多種音樂表現要素,其中力度的變化采用了由弱逐漸到強、又由強逐漸到弱的處理方法,使歌曲旋律層次有了鮮明變化,形象地描繪了伏爾加船夫們邁著沉重的腳步由遠及近,復又遠去,直到最后消失在遠方的情景。緩慢的速度,不斷重復的節奏,頓音、重音、保持音記號的運用,使音樂聽起來更加沉重,形象地描繪出船夫們背負著粗重的纖繩、拖著沉重的貨船、邁著艱辛的步子緩慢前行的畫面。聽賞能力的提高,需要學生具備音樂分析的思維,抓住細節分析音樂,結合音樂表現要素等方面理解體驗。這是幫助學生形成音樂思維、提高鑒賞能力的關鍵,也是提高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有效策略。
(三)運用聯覺,豐富體驗
音樂時常把我們帶到多彩的世界中。音樂為什么能讓人浮想聯翩?其實這就是我們在聆聽音樂時所產生的聯覺體驗。所謂聯覺是指一種感受引起另一種感覺的心理現象。這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在音樂欣賞中,旋律的高低、力度的強弱、速度的快慢、和弦的變化、音程是否和諧都能給人帶來不同的聯覺體驗。如:高音使人情緒激昂,低音使人情緒低沉;力度漸強使人精神越來越振奮,力度減弱使人情緒也隨之舒緩;節奏緊湊的音樂往往使人情緒歡快、樂觀積極,節奏松弛的音樂使人輕松舒緩;大三和弦聽起來明亮陽光,小三和弦聽起來柔和憂郁;和諧音程聽起來悅耳融合,不協和音程聽起來刺耳尖銳、有壓迫感。
例如,交響童話《彼得與狼》中通過運用多種樂器描繪人物和動物的形象,使人產生聯覺體驗。其中,長笛高音區明亮的音色,吹奏出快速婉轉的旋律,形象地刻畫出小鳥在空中嘰嘰喳喳、盤旋飛舞的形象;雙簧管中音區吹奏出徐緩、帶有變化音的旋律,讓人們聯想到鴨子搖搖擺擺的形象;單簧管吹奏出跳躍輕快的節奏,生動地刻畫出貓活潑搗蛋的形象;弦樂四重奏明快和諧的進行曲風格,則代表活潑聰明、勇敢機智的主人公小彼得;由三支圓號吹奏出緩慢、不和諧的旋律,瞬間使人產生緊張的情緒,力度的由弱及強,也在暗示危險越來越近,形象地展示出陰險狡詐的狼在慢慢地一步步靠近……音樂可以運用各種表現要素使人們產生不同的聯覺體驗。在欣賞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找到音樂外在藝術形式與人類情感世界的溝通,體驗音樂帶給我們的聯覺感受,進一步理解音樂,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
(四)拓寬視野,陶冶情操
音樂課堂教學是實施藝術教育的主陣地,也是培養學生感性思維的重要途徑。感性思維的發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學生通過大量的音樂欣賞和長久的藝術熏陶才能夠實現。在音樂課上,教師應當為學生帶來更多風格、更多形式的音樂,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從民歌小調到西洋管弦,從合唱曲到交響樂,每一首樂曲都有不同的音樂靈魂,能帶給人們不同的感受。教師應該帶領學生走進多彩的音樂世界,品味不同的音樂風格,感受音樂世界的無窮魅力。學生通過不同類型作品的涉獵,可更大范圍地分析、比較,拓寬音樂欣賞的深度和廣度。長期不斷的藝術熏陶,能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經驗的積累。久而久之,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也會隨之提高,這也是培養學生音樂素核心素養、提高審美感知能力的有效策略。
二、啟發評述,促進文化理解能力的提升
新課標相較于之前的版本有新的變化,其中在欣賞的教學任務中對學生提出了評述的要求。新課標要求學生在感知與理解作品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自主探究、交流研討,表達對作品的真實體驗和理解,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及溝通交流的能力。這也是提升學生審美感知能力、促進文化理解、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的有效策略。在這里需強調,每個人在體驗音樂時會產生不同的感受,所以學生的評述也可以是個性化、多角度、多樣化的理解,教師應鼓勵學生對所聽音樂表達獨立的感受和見解。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評述的引導,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從作品所蘊含的情緒、情感出發,分析評述音樂
我們接觸到音樂作品時,往往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情緒、情感的表達。當學生獲得情感體驗后,需要進一步分析評述音樂。這對豐富學生審美體驗,積累欣賞音樂的經驗,理解音樂與相關文化有著重要作用。首先,在體驗音樂情緒情感變化時,學生需要分析評述其原因。如音色、節奏、節拍、旋律、音高、演唱演奏形式等,哪些音樂要素引起了音樂情緒的變化。其次,在感知情緒的基礎上,教師還要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能力水平,有針對性地引導其分析評述音樂所蘊含的主題思想及文化內涵。
例如,在欣賞《春節序曲》時,鑼鼓喧天的秧歌節奏,瞬間將我們帶入熱鬧歡騰、喜氣洋洋的畫面中。感知情緒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評述哪些音樂要素決定了音樂情緒。如快板的速度、十六分音符極具跳躍的節奏、強有力的打擊樂器等,都烘托了音樂氣氛,形成了熱鬧歡騰的場面。中部分音樂十分優美祥和,速度由快速變成中速,節奏由緊密變成舒展,調式也不斷發生變化,主奏樂器單簧管,大提琴的演奏更加體現了祥和安寧的生活及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后的主題變奏,由木管與弦樂器交織進行,速度漸快,力度漸強,又再現了第一部分的熱鬧歡騰。《春節序曲》為什么被譽為中國當代交響樂中的瑰寶?源于其鮮明的中國特色、豐富的中國元素。音樂中傳遞著歡樂、祥和以及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與評述作品,提高審美情趣,堅定文化自信。
(二)結合作者及作品的創作背景,分析評述音樂
在啟發學生評述作品時,教師要幫助學生分析作品的創作背景及作者的文化、社會背景,引導學生評價音樂作品,使學生在作曲家和欣賞者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體會情感的共鳴。這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體驗音樂,表達情感。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在之后的評述中,教師鼓勵學生說出主題音樂帶來的感受,引導學生聆聽不同樂器演奏的主題曲,伴隨著不同的情節畫面,評述音樂帶來的不同感受。這樣,學生在理解音樂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基礎上,結合自身的感悟,分析評述音樂,就能把所學到的知識轉化成自身能力,促進文化理解。
(三)從曲式結構、表現要素、體裁形式、風格流派等方面,分析評述音樂
學生音樂聽賞與評述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經過一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過程。學生在初步感受樂曲情緒,了解作品創作背景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樂曲的曲式結構、音樂表現要素、體裁形式、風格流派等方面分析作品,并結合自己對音樂的理解評述作品;引導學生從感官的直覺欣賞,慢慢發展成為高層次的思維碰撞、理智思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學生審美感知能力及文化理解能力的提升。
例如,教師可結合人音版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貝多芬《第五(命運)交響曲》第一樂章,引導學生分析評述。這一樂章從曲式結構來看屬于奏鳴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組成。從音樂表現要素來分析:快板、2/4拍,力度強弱、節奏型、大小調、調式的變化、演奏樂器的交織等。從音樂體裁分析,為器樂體裁中的交響樂演奏形式。從風格與流派來看,屬于維也納古典樂派。當然,音樂曲式結構、表現要素、體裁形式、風格流派包含很多方面,不能一一贅述,我們只是引導學生抓住欣賞與評述的角度,不斷積累知識,提高音樂素養。
(四)思考音樂與生活及其他方面的聯系,分析評述音樂
藝術來源于生活。每個音樂作品都蘊含著創作者對生活的感觸和創造性的表達。在聽賞與評述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自我與身邊的事物,更好地認識自我,更好地適應現實世界和社會生活。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結合音樂與文學、美術、歷史、地理、風土人情、民族特色、文化習俗等方面來分析評述,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所蘊含的文化內涵,這也是音樂核心素養中所闡述的文化理解。
例如,學生在欣賞《牧歌》時,會分析評述蒙古族的民歌、長調音樂、馬頭琴;會聯想到蒙古包外一望無際的大草原、潔白的羊群;會聯想到蒙古族是馬背上的民族、那達慕大會;會聯想到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思維的整合、聯想與想象,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使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分析評述,有利于培養文化理解這一音樂核心素養。
音樂家海頓說過:“藝術的真正意義是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音樂給我們生活帶來了很多快樂、激情、智慧、思考與啟示,充實了我們的生活,凈化了我們的心靈。音樂核心素養下提高學生的聽賞與評述能力,對于培育審美感知能力與文化理解能力、提高藝術修養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教師要把發展學生聽賞與評述能力作為教學的首要任務,使學生在獲得審美體驗的同時,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作品、領悟內涵,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要立足課堂,為學生架起音樂與心靈溝通的橋梁,為學生終身熱愛音樂、熱愛生活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陳銘.小學音樂教學中聽賞教學策略分析[J].北方音樂,2017(21).
[3]沈六英.注重民族音樂聽賞,提升音樂審美能力[J].黃河之聲,2020(13).
[4]劉碩.淺談音樂教學中如何理解音樂中的聽賞藝術[J].北方音樂,2015(19).
[5]王珂.小學音樂教學如何培養聽賞力[J].江西教育,2015(30).
[6]鄭巧思.淺談多媒體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以教學聽賞課《賽馬》為例[J].小學教學參考,2017(12).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