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關欣,沈陽市第五十一中學特級教師,高級教師。
摘要: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目標,整合學科資源,精準設計問題,創設“以生為本,以學為主”的情境式任務,以課堂實踐活動為主線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有助于語文教師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助力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情境式任務;閱讀教學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師教學素養、教學理念的展示,也是教師教學智慧的結晶。在核心素養導向下,以對學生生命的理解、關懷和尊重為前提,基于學習任務群創設情境式任務,設計多樣、有效的教學任務與活動,有助于教師增強課堂教學的深度與廣度,促進語文學科整體教學。教師要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筆者以整本書閱讀《鄉土中國》中文字下鄉和再論文字下鄉的教學為例,探究創設“以生為本,以學為主”情境式任務,促進語文學科整體教學的實施路徑。
一、明確教學目標,精準設計問題
依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教師在教學中創設情境,能促進學生主動探究與發現,開闊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自覺地解決問題的學習習慣,有助于教師將學科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因此,教師應理解語文學科本質,圍繞學科核心素養整合學科內容,以全局眼光創設基于開放式問題和個性化需求的情境式任務,著眼育人價值,完成教學目標。
《鄉土中國》是一部學術著作,也是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章節教學目標包括了解費孝通先生關于文字下鄉的態度,分析作者這一態度產生的原因,解讀鄉土中國的特征,探究鄉土中國的根本需求,積極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探索和實踐。教師以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知識經驗和認知心理特征為前提,確定學生學習過程中在不同知識領域和不同學習活動中的原有發展區和可能發展區,發揮主導作用,創設“以生為本,以學為主”的情境式任務,揭示知識形成規律,助力閱讀教學。
首先,教師通過調研,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及原因,分析學生的邏輯思維、思辨能力、形象思維、審美能力、科學思維和探究能力,尊重學生的成長規律,制定教學目標:要求學生通過泛讀與精讀靈活轉化,在閱讀體驗中逐步構建和完善閱讀概括能力,豐富想象和聯想,提升思維品質和鑒賞能力,形成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發現作品中的思想價值和文化價值,培養崇高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懷。
其次,教師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與心理特點,在提供開放性、生活化、現實性信息的基礎上,依據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精準設計問題,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認知點、起錨點,指引學生的學習方向,利用學生既有的認知經驗和知識結構,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促使他們積極思考,進行有意義的學習。
例如,在研讀《鄉土中國》中文字下鄉和再論文字下鄉兩個章節時,教師可在創設情境式任務時設計以下問題。基礎問題包括:為什么作者有“文字不必下鄉”的觀點?文字下鄉的前提是什么?拓展問題包括:費孝通筆下的“鄉土”與文學作品中的鄉土生活有何不同?與我們現實生活中的鄉土中國有何不同?教材中有關鄉土生活內容的篇目有哪些?等等。深度問題包括:新時代背景下是否還提倡文字下鄉?應該以具有什么內涵的“文字”下鄉?等等。
二、關注具體情境,整合學科資源
在課堂上,教師應以豐富、生動、真實的情境再現生活,使學生加強感知,突出體驗,讓語文教學走向生活。創設情境式任務要符合“最近發展區”理論,任務的設置要關注現實意義,并具有一定的思維容量和思維強度,能夠引發學生思考。
教師還應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與學生成長、社會發展緊密關聯,在任務創設的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將語文學科知識與自己的人生經驗相融合,實現學習內容的遷移運用。這樣的設計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在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可持續發展方面的作用。《鄉土中國》兩個章節的情境式任務包括描繪鄉土生活場景、分析農民形象、了解農民思想、思考鄉土中國的未來等。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費孝通先生筆下鄉土中國“熟人社會”的情境,使學生了解鄉土社會的現狀,進一步理解費孝通先生關于“文字不必下鄉”的觀點及其產生原因;深刻了解舊中國鄉土社會貧困落后、衣食難保的狀況,通過分析以上內容,探究文字下鄉的前提。
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教師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分析學情,整合學科資源,將所有與“鄉土中國”有關的內容融匯到一個富有吸引力與啟發性的教學空間,通過創設情境式任務推動學生深度學習、主動學習、綜合學習、合作學習,使學生通過“品讀—交流—思考”這一過程,完成思想、情感與學習內容的融合,為學生在課堂上參加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教學活動打好基礎。
情境式任務創設應有機整合課外閱讀與課內學習,為學生的差異性、個性化閱讀留下充足空間,引導學生完成非正式學習與正式學習的有效對接,串聯個性化的閱讀經驗,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在研讀文字下鄉和再論文字下鄉兩個章節時,教師要求學生整合、閱讀、分析教材中類似題材的課文,使學生通過完成整體性情境式任務來延長閱讀線,形成認知圖式,構建文學世界。
三、以任務為先導,創設活動情境
整本書閱讀的定位是以學生的實踐活動為主,發展學科核心素養。在學習文字下鄉和再論文字下鄉兩個章節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制定閱讀計劃,梳理概括作品內容,了解作者觀點,分析作品主題,透視鄉土社會和鄉土文化的縮影,完成了解人文背景和當時的社會現實等任務,優化閱讀思維;品味《鄉土中國》全書質樸、親切的語言,欣賞幽默詼諧、嚴謹縝密、幽默智慧的寫作風格,獲得審美體驗。
語文活動可以使學生通過自主體驗環境,完成學習任務,發展獨特的個性,增強思考能力。教學中,教師應以語文課堂實踐活動為主線,精準設計“以學為主”的階梯式語文活動,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閱讀分享,討論分析,合作探究,提升信息處理能力,提高思維敏捷度。教師對學生的參與、交往、思維、情緒、生成等狀態進行觀察和評價,在課程總體設計和實施的環境下,以教與學的統一為導向,為學生展示語文核心素養提供平臺。
教學中,在分析“鄉土”與“文字”的關系時,教師可設計能體現學生素養的典型語言文字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在保證語文課堂活動的方向性、計劃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從歷史發展、革命歷程方面思考、分析與討論,以設計者、管理者、支持者的身份參與語文活動,通過閱讀、質疑、分析、探究、表達,促進學生主體性的建構,進而完成情境式任務。
教師可依據學生的實際經驗和認知水平,架設學習框架,關注個體,面向全體,注重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以學科知識為學習的起點,在教學中對知識進行“解碼”,重建知識產生的情境,使學生通過參加學習活動,建立對知識的結構化認知,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在研讀文字下鄉和再論文字下鄉兩個章節時應著眼于整體性原則,解答費孝通先生所說的“基層變化”有沒有發生在鄉土中國的問題。學生結合《鄉土中國》、其他文學作品以及歷史知識,在整體化研讀之后明確:在革命思想引導下,農民可以獨立自主;在鄉土中國基層改變的前提下,文字可以下鄉。
四、培養辨析思維,完成情境任務
群文閱讀是指向核心素養培育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全面和諧發展。針對情境式任務,教師應落實核心素養理念,深入領會閱讀教學內涵,自主構建群文閱讀教學策略。教師可引導學生開展群文閱讀活動,通過比較閱讀,以人物、語言、情節主題為連接點整合群文,在核心素養導向下設計前置作業,引導學生搜集相關材料、積累素材,自主提煉各篇課文的異同之處。匯報分析與解讀成果能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學生的信息提煉與加工能力,培養其辨析思維,完成情境式任務。
教師可選擇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百合花》《哦,香雪》《祝福》《阿Q正傳》《荷花淀》《小二黑結婚》《邊城》等鄉土中國題材的課文進行群文閱讀,引導學生通過品悟各篇章的語言細節,感知《鄉土中國》中熟人社會的語言特點,掌握表達技巧,培養學生的語言建構能力;通過分析小二黑、小芹、二諸葛、三仙姑、水生嫂、阿Q、趙太爺、翠翠、爺爺、祥林嫂、魯四老爺等人物形象,歸納鄉土中國人物群像特點,深入了解鄉土中國特色。
教師可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結合各篇文章的創作背景、作者身份,比較分析課文表達的思想情感、投射的價值意蘊、折射的精神風貌和凸顯的主題思想。將《阿Q正傳》《祝福》等文章展現的人性惡、社會惡、環境惡,與《荷花淀》《邊城》等文章展現的意境美、親情美、人情美進行對比閱讀分析,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社會和人性,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群文閱讀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鄉土中國的整體風貌:《祝福》中,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將祥林嫂置于死地;《小二黑結婚》中,一對青年男女戰勝了迷信落后的封建思想;《阿Q正傳》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階級矛盾和精神勝利法產生的歷史根源;《邊城》以翠翠的愛情悲劇為線索,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湘西的風景美和人性美;《荷花淀》反映了鄉村女性在黨的領導下,在戰斗中成長與壯大的社會現實;《哦,香雪》表達了走上改革開放道路的中國鄉村擺脫貧困和封閉的期望以及對新時代社會的渴望。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貫穿始終,從語文學科整體教學出發,圍繞教學目標,在學習任務群中創設真實而具體的情境,能優化語文課堂教學,實現教學模式的變革與創新。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發展需求,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語文實踐活動,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和分析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和審美情趣;鼓勵學生通過讀書、思考、表達、寫作來完成學習任務,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與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王寧,巢宗祺.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解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2]費孝通. 鄉土中國[M]. 重慶:重慶出版社,2021.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