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楠
摘要:本文旨在提升推薦算法的效果,更好地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為構建更好的內容推薦系統提供支持。文中闡述了內容個性化推薦算法的重要性、目前存在的問題和局限性,并提出了相應的優化改善方案。當前常見的內容推薦算法在冷啟動、數據稀疏性、復雜關系建模和長期依賴等方面存在問題,本文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了一系列優化改善方案的探索。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探索其他技術手段和數據處理方法,以進一步提升內容個性化推薦的效果和內容產品的用戶滿意度。
關鍵詞:內容個性化推薦;推薦算法;冷啟動;數據稀舒性;復雜關系建模;長期依賴
doi:10.3969/J.ISSN.1672-7274.2024.01.023
中圖分類號:TP 391.3?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碼:1672-7274(2024)01-00-03
Exploration of Content Personalization Recommendation Optimization
XIE Nan
(Jiangsu Xinhua News Media Group, Nanjing 210092, China)
Abstract: The research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s, better meet the personalized needs of users, and provide support for building a better content recommendation system. The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importance, current problems, and limitations of content personalized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s,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optimization and improvement plans. The current common content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s have problems in cold start, data sparsity, complex relationship modeling, and long-term dependencies. This article explores a series of optimization and improvement solutions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Future research can further explore other technical means and data processing methods to further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personalized content recommendation and user satisfaction of content products.
Key words: personalized recommendation of content;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 cold start; data sparsity; modeling complex relationships; long term dependence
1? ?常見新聞推薦算法
(1)基于內容的推薦算法。通過分析新聞文章的內容信息,如標題、關鍵詞、摘要等來推薦相似內容的新聞。常用的技術包括詞袋模型、TF-IDF、Word2Vec等。
(2)協同過濾推薦算法。通過分析用戶歷史行為數據,如點擊、收藏、評論等,找到相似用戶或相似新聞,從而推薦給用戶感興趣的新聞。常用的技術包括基于用戶的協同過濾和基于物品的協同過濾。
(3)深度學習推薦算法。利用深度神經網絡來進行新聞推薦,通過多層的網絡結構來學習新聞與用戶之間的復雜關系,如利用卷積神經網絡(CNN)、循環神經網絡(RNN)和長短時記憶網絡(LSTM)等。
2? ?問題優化
2.1 冷啟動問題
傳統的內容推薦算法大部分采用協同過濾算法來為用戶提供推薦服務。協同過濾(Collaborative Filtering)算法是一類常用的推薦算法,它會根據用戶的歷史行為數據和相似用戶或相似內容之間的關系,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推薦結果。協同過濾算法基于一個關鍵假設,即具有相似行為模式的用戶在未來也會有相似的行為模式,或者具有相似的內容偏好的用戶也會對相似的內容感興趣。協同過濾算法的優點在于它是一種基于數據的推薦方法,不依賴于領域知識和特征工程,它能夠捕捉到用戶和內容之間的潛在關系,并提供個性化的推薦結果[1]。
然而,協同過濾算法在面對新注冊用戶或缺乏足夠行為數據的用戶時,無法準確捕捉用戶的興趣和偏好,導致推薦結果不夠準確和個性化,由此產生了冷啟動問題。為了優化這個問題,我們引入了基于內容特征的推薦策略,通過對文本內容進行分析,提取關鍵詞、主題、情感等內容特征,并將其用于推薦系統中的用戶興趣模型。通過這種方式,即使對于沒有行為數據的新用戶,系統仍然可以根據其在注冊時填寫的興趣標簽和用戶畫像,利用內容特征進行個性化推薦[2]。
在實際的應用場景中,我們可以將兩種算法結合起來使用。首先使用基于內容特征的推薦策略為新用戶提供一部分推薦內容。接著,利用協同過濾算法分析已有用戶的行為數據,挖掘相似用戶,并結合他們的行為數據進行內容推薦。最后,將兩部分推薦結果進行融合,為新用戶生成最終的個性化推薦列表。這種方法能夠充分利用用戶的興趣標簽和內容特征,同時又考慮到用戶之間的行為相似性,從而有效減輕冷啟動問題的影響。
2.2 數據稀疏性問題
傳統的推薦算法在用戶行為數據較少或新聞項目較多的情況下,難以準確捕捉用戶興趣和項目特征,導致推薦內容的準確性下降,從而產生了數據稀疏性問題。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利用用戶的人口統計信息、興趣標簽、社交網絡關系和新聞內容的標簽、主題、時間戳等特征信息,豐富數據表征,更全面地描述用戶和新聞內容,從而減輕數據稀疏性問題的影響,提高推薦的準確性。例如,可以利用用戶的興趣標簽來表示其偏好,利用新聞項目的主題標簽來表示其特征,進而進行個性化推薦。
此外,我們可以引入矩陣分解來學習用戶和資訊內容的低維表示,有效降低數據稀疏性帶來的問題。在實際的業務場景中,矩陣分解將用戶-內容交互矩陣分解為兩個低維矩陣,分別表示用戶和內容的特征向量,通過學習這些特征向量,可以捕捉到用戶和項目之間的潛在關系。我們可以假設用戶-內容交互矩陣為R,其中每個元素R(i,j)表示用戶i對內容j的評分或行為。將矩陣分解將R分解為兩個低秩矩陣的乘積:
R≈U×PT(1)
式中,U是用戶的特征矩陣;P是內容的特征矩陣;PT表示P的轉置。這里,U的每一行表示一個用戶在潛在空間中的特征,P的每一列表示一個內容在潛在空間中的特征。
通過學習U和P,可以得到用戶和內容的低維表示,從而實現推薦。對于一個新用戶或內容,可以通過計算其在潛在空間中的特征表示,并與已有的用戶或內容進行相似度計算(可以使用余弦相似度、歐氏距離等度量方法),從而達到優化個性化推薦效果的目的[3]。
2.3 復雜關系建模問題
在傳統的推薦算法設計過程中,往往只考慮了用戶與內容之間的簡單關系,比如用戶對新聞的點擊、收藏等離散行為。然而,在真實的推薦場景中,用戶和項目之間的關系往往是復雜多樣的,包含了豐富的非線性關系,這就帶來了傳統算法無法應對的復雜關系建模問題。為了更好地捕捉這些復雜關系,我們可以引入圖神經網絡(Graph Neural Network,GNN)——一類專門用于圖數據建模的深度學習方法,它可以有效地學習節點(用戶和項目)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更好地捕捉復雜關系。在新聞推薦中,可以將用戶和新聞項目構建成一個圖,其中用戶和新聞項目為圖的節點,用戶與新聞之間的交互行為為圖的邊。然后,通過圖神經網絡對這個圖進行訓練,學習節點的特征表示,并通過圖的結構來推斷用戶和項目之間的關系。
圖神經網絡是一類用于處理圖結構數據的機器學習模型,與傳統的神經網絡主要處理向量或矩陣數據不同,圖神經網絡能夠有效地處理節點和邊構成的圖數據,從而捕捉節點之間的復雜關系和結構信息。圖神經網絡的核心思想是在圖結構中進行信息傳遞和聚合,它通過迭代更新節點的特征表示,對圖中的節點進行表示學習和預測。節點表示學習的原理是圖神經網絡為每個節點賦予一個初始特征向量,該特征向量可以表示節點的屬性或特征。通過多層的神經網絡結構,圖神經網絡能夠在不同層次上學習節點的抽象表示。在每一層中,節點的特征會經過一系列的變換和聚合操作,以獲得更豐富、更具表達力的特征表示。對于圖結構的信息傳遞而言,我們會通過定義合適的信息傳遞規則。圖神經網絡可以利用節點之間的連接關系,從鄰居節點中聚合信息并更新節點的特征表示。這種信息傳遞可以通過圖卷積操作、圖注意力機制等方式實現,以在節點之間進行信息的交互和傳遞。在內容推薦算法的應用中,圖神經網絡的優勢在于可以考慮節點之間的鄰居信息,從而捕捉到更廣泛的交互關系。
在實際應用場景中,用戶的點擊行為可能與其社交網絡中的好友、相似興趣的其他用戶以及點擊過的其他資訊內容都有關聯。圖神經網絡可以通過多層的圖卷積操作,將這些鄰居節點的信息逐步聚合到目標節點中,從而形成豐富的節點表示。這樣,推薦算法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用戶和項目之間的復雜關系,提高推薦的準確性和個性化程度。
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使用深度學習技術來更好地實現復雜關系的建模。深度神經網絡可以通過多層非線性變換來學習用戶和內容的特征表示,從而更好地捕捉推薦系統中的非線性關系。
MLP是一種常見的人工神經網絡模型,用于解決分類和回歸問題。MLP的核心組件是神經元和權重,每個神經元接收來自上一層神經元的輸入,并通過激活函數對輸入進行非線性變換后輸出。MLP的每個神經元層與下一層之間存在全連接關系,每個連接都有一個對應的權重,用于調整輸入的重要性。MLP通常由輸入層、隱藏層和輸出層組成。輸入層接收原始數據,每個輸入特征對應一個輸入神經元。隱藏層是在輸入層和輸出層之間的中間層,它可以有一個或多個。每個隱藏層由多個神經元組成。輸出層生成模型的最終輸出,可以是分類標簽或回歸值,輸出層的神經元數量取決于問題的類型。MLP的訓練過程基于反向傳播算法,通過最小化損失函數來調整權重,以使模型的預測盡可能接近真實值。反向傳播算法使用梯度下降優化方法,根據權重的梯度方向來更新權重值,使得損失函數逐漸減小。
深度卷積網絡是一類在計算機視覺領域廣泛應用的深度學習模型。它主要由卷積層、池化層和全連接層構成,通過多個卷積層和池化層的堆疊,提取圖像中的特征并進行分類或回歸任務。深度卷積網絡的核心組件是卷積層。卷積層使用卷積操作對輸入數據進行特征提取。每個卷積層包含多個卷積核,每個卷積核在輸入上滑動進行卷積運算,并產生一系列特征映射。卷積操作通過局部感知野和權重共享的方式,有效地捕捉圖像中的局部特征,同時減少參數量和計算量。在卷積層之后通常緊跟池化層,池化層通過對特征圖進行下采樣,降低特征圖的空間維度,從而減少模型的計算復雜度。常見的池化操作包括最大池化(Max Pooling)和平均池化(Average Pooling),它們分別選取區域內的最大值或平均值作為池化結果。最后,深度卷積網絡的全連接層將匯集的特征圖轉換為一維向量,并通過多個全連接層進行分類或回歸操作。全連接層中的每個神經元與前一層的所有神經元相連接,它的參數量會比較大。深度卷積網絡的訓練通常采用反向傳播算法和梯度下降優化方法。通過最小化損失函數,調整網絡中的權重和偏置,以使模型的預測結果與真實標簽盡可能接近。同時,深度卷積網絡通常采用批量歸一化(Batch Normalization)、激活函數和Dropout等技術來提高模型的穩定性和泛化能力。
2.4 長期依賴問題
長期依賴問題來源于用戶的興趣和偏好隨時間產生的變化,如何準確地理解和捕捉用戶的長期興趣變化,是解決這個問題并能更好地為用戶提供個性化內容推薦的關鍵。傳統的推薦算法通常只考慮用戶最近的行為和偏好,而忽視了用戶興趣的長期演化,無法全面把握用戶的興趣和需求,導致推薦結果過于短視、缺乏多樣性。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引入注意力機制和序列建模來優化。
注意力機制可以讓算法模型以不同程度關注用戶的歷史行為數據,自動學習到用戶在不同時間段內的興趣變化和偏好演化,更好地捕捉用戶興趣偏好的長期依賴關系。在具體的實踐中,我們可以將用戶的歷史行為序列作為輸入,通過注意力機制對不同時間步的行為進行加權,引導算法模型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對當前興趣更相關的行為上,這樣模型可以更好地對用戶的長期興趣變化進行建模,從而更準確地預測用戶的喜好。
此外,我們可以結合序列建模將注意力機制應用于序列建模過程中,進一步提升長期依賴關系的建模能力。序列建模方法可以充分利用用戶行為序列的時間順序信息,更準確地捕捉長期依賴關系,使推薦算法能夠更準確地預測用戶的興趣演化。
3? ?結束語
在本文中,我們對現有的內容推薦算法展開討論,并對冷啟動、數據稀疏性、復雜關系建模和長期依賴等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優化方案,讓現有的內容推薦算法能提供更好的推薦效果。討論的成果對于進一步提升用戶體驗、滿足用戶需求以及推動內容推薦技術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未來,我們可以在本文研究的基礎上繼續探索,進一步改進和優化內容個性化推薦算法,以滿足用戶日新月異的使用場景和需求。
參考文獻
[1] 吳博,梁循,張樹森,等.圖神經網絡前沿進展與應用[J].計算機學報,2022(1):35-68.
[2] 馬帥,劉建偉,左信.圖神經網絡綜述[J].計算機研究與發展,2022(1):47-80.
[3] 張宸嘉,朱磊,俞璐.卷積神經網絡中的注意力機制綜述[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21(20):64-72.
作者簡介:謝? 楠(1988-),男,漢族,江蘇如皋人,工程師,本科,研究方向為軟件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