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泉州整個城市是海洋絲綢之路博物館的完美體現。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1年考察泉州
尖拱形四翼天使石墓碑
元代, 1988 年泉州仁風門(東門)外仁風街曾國泰宅發現, 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藏
天使頭戴三葉寶冠,趺坐于祥云之上,雙手捧蓮花十字架,天衣輕繞兩對羽翼,向后飄揚。在泉州的宗教石刻中,披天衣的天使形象并不少,但如這件般的四翼造型卻罕見。學者認為,或是古希臘與波斯的有翼神像與基督教天使形象交融而成。這件作品正是多元文明在此地共生的體現,也展現了宋元時期泉州開放的文化視野與藝術創新。
毗濕奴石雕立像
元代, 通高124 厘米, 1934 年泉州南校場出土, 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藏
據泉州民間傳說,元代泉州城南一帶曾有“番佛寺”。在城南蒲壽庚故宅遺址的東北角,曾有一口池塘,泉州人稱為“番佛寺池”。《晉江縣志》亦有“番佛寺池在城南隅”的記載,這尊毗濕奴像便是在此地出土。其后,在附近的城垣基礎內,又發掘出不少印度教石刻(部分甚至被挪用至佛教的開元寺、道教的天后宮)。結合出土地點與文獻資料,不難推測,“番佛寺”可能是一座印度教寺廟。
這尊毗濕奴像頭戴尖頂冠,雙目下視,鼻梁高挺。其形體寬肩細腰,具四臂造型:上兩臂高舉,分別持寶輪、法螺,下兩臂右手伸出,手掌已殘失,原應作無畏印,左手倚矛。雙足立于半月形的束腰圓臺上。整體造型保留印度藝術的特征,但衣飾更簡練概括,面部形象融合了印度人的立體感與漢人的柔和線條,呈現出一種平靜溫和的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