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梧林傳統村落是青普文旅集團的一件“里程碑式”作品。這個覆蓋整村的改造活化項目,囊括了132棟古建筑保護、擁有24間精品客房的“青普文化行館”,以及幾百畝地及村落的整體更新,在有600多年歷史的閩南古村落中,復蘇了沉睡的文化脈絡。
“我們的做法是讓歷史說現代的語言。”青普文旅集團業務合伙人周睿說道。他近20 年致力于文化品牌管理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始終推動著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的深度融合。
青普文旅集團的作品遍布福建、江蘇、浙江、云南等地,涵蓋10 余家青普文化行館設計精品酒店與多個鄉村振興古村落發展項目。周睿與他的團隊正用當代語言,將尚待發掘的文化積淀活化成為現代生活的一部分。正如當下的梧林村,非遺文化不再懸浮于日常之上,也不再沉睡于歷史中。
受訪人/ 周睿
周睿,青普文旅集團業務合伙人,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泰國暹羅大學副教授,近20 年從事文化品牌管理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致力于文旅及非遺產業發展與活化。
作為古村活化的全新范本,梧林本身是一個怎樣的村落?
梧林傳統村落位于福建省晉江市,是一座具有600 多年歷史的閩南僑鄉古村落。雖然福建的古村落很多,但梧林這個地方特別難得——它比較完整地保留了閩南與南洋華僑風格的建筑和傳統。
一種是閩南傳統的古厝,古色古香;另一種是番仔樓,即早年華僑下南洋打拼,回鄉后為家鄉建造的樓房——其將西洋建筑元素和本土文化結合在一起。
其中,全村最早的西洋建筑“朝東樓”,極具代表性。名字寓意華僑在南洋漂泊時,心始終向著家鄉,朝著東方。朝東樓像是村內新舊建筑的分水嶺。現在,梧林村保存著132 棟歷史建筑,是南洋文化和華僑歷史的重要見證。
更重要的是,泉州擁有上百項的非遺項目,是一座文化富礦。
怎么發掘這座文化富礦?
如何讓非遺文化與當代生活融合?
我們從兩個方向著手,充分發掘本地文化,將非遺文化融入現代人的日常:
一是轉化當代語言。保持文化的核心內涵不變,但其形式和表述方式可以根據需求進行調整。我們把傳統的文化做成當代語言的表現內容,重新梳理它的故事和細節,以現代人的生活方式重新表達。
二是創新互動體驗。我們為游客提供了非常豐富的非遺體驗,比如沖一杯南洋咖啡,觀看傳統的南音表演,制作閩南木偶以及觀看木偶戲演出等。
這些體驗讓人沉浸其中且富有深度,比如游客們除了觀看南音表演之外,我們還會邀請南音老師來給客人講述南音的歷史與欣賞方法。這種全面體驗的方式,把非遺項目變成適合現代消費者的具有“情緒價值”并能夠共鳴的體驗,而不只是供在高臺上的陽春白雪。我們有一個口號是“新經濟、新景點、新鄉村、新的青普”,通過四新方法論,讓非遺文旅真正貼近大眾生活。
非遺活化的關鍵是什么?
最關鍵的是“當代的語言與場景”,通過現在科學的技術手段和設計維護讓傳統文化有生動的、基于日常生活的互動狀態。
比如我們用現代審美重新演繹非遺簪花。我們用更加現代以及符合年輕人審美的方式,邀請明星趙麗穎來到梧林拍攝了一組時尚大片。這組照片迅速在網上傳播并延伸至線下媒體,使非遺簪花成為熱點內容,進而吸引年輕人來到當地體驗,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
2022 年劉亦菲主演的電視劇《夢華錄》帶火了“點茶”。我們在梧林青普茶局推出“梧林點茶”體驗活動,結合了宋代的茶藝,同時也融入了閩南功夫茶文化,讓客人在現場體驗從選茶、磨茶到點茶的全過程,重現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風致。
在青普文化行館,團隊如何實現文化旅行的愿景?
青普文化行館不僅是一家住宿酒店,更是以文化體驗為核心的文旅探索平臺。我們用“文化行館”命名,正是希望超越傳統酒店的定位,將旅行與文化深度結合,打造一種沉浸式的文化生活方式。行館除了都建立在具有文化傳統以及特色建筑的地區,酒店公共區域和客房的設計裝飾無不展現當地風貌。例如,在梧林村行館融合了閩南傳統與南洋風情,細致呈現了在地藝術與民俗的特色。
我們是國內最早為客人提供各種在地藝文體驗的文旅酒店。除了前面提到的簪花、南音、南洋咖啡等活動外,還設計了娘惹主題旅行產品:客人入住娘惹主題的客房,學習烹飪娘惹菜肴,參加娘惹文化講座以及體驗娘惹傳統服飾,感受其獨特美學,讓旅行成為與文化深入對話的旅程。作為宗教文化高度發達的地區,閩南宗教文化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歷史與藝術價值。青普專門開發了玄藝文化體驗路線,帶領客人探訪泉州的文化遺址,我們不僅為游客深度講解泉州宗教文化背后的故事與藝術價值,還會引導他們學習“擲筊”的禮儀與規則——活動的互動性讓客人更加貼近本地信仰傳統。通過這種方式,青普將抽象的文化符號轉化為可觸、可感的旅行記憶。
我們怎么理解當代藝術與地方文化的精神碰撞?
每年舉辦的梧林藝術季是我們探索當代藝術與地方文化融合的一個實驗平臺,今年已經是第三年了。從中秋到11 月,我們都會請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不同年齡階段的10 位藝術家,在此一起創作。他們的作品有各種形式,包括繪畫、裝置、雕塑,還有音樂等。我們將這些作品分散在整個村落的不同空間里展示。
今年的藝術季,我們邀請了馬來西亞水彩會和華僑大學數字媒體藝術教研室的藝術家們,呈現了多樣化的作品。我們提倡藝術扎根于村落,與當地文化深度對話。
藝術家的設計是否契合當地的傳統?
非遺項目傳承人和當代藝術家們之間的交流和創作,就是一次生動的融合。以藏海厝為例,這是一座閩南古厝,被當代藝術家文那轉化為個人藝術中心。文那創作了20 多尊神仙雕塑及壁畫,融入《山海經》與閩南神話元素,講述全新的創世故事。同時,她與非遺項目傳承人陳增煌合作,將木雕佛像技藝與現代藝術結合,為傳統注入新的生命力。
藏海厝的這個空間有400 平方米,前面的照海殿有5 尊神仙像,和后面17 尊神仙像形成一個完整的制式。這些神仙的故事都是文那自己創作的,雕塑背后壁畫上的神仙則是泉州民間信仰中真實存在的神仙。照海殿之后,17 尊雕塑形成一個輪回。
這是文那第一次嘗試做如此之多、之大的雕塑作品,為了創作,她從北京搬到了非遺傳承人陳增煌的家里,陳增煌為文那提供了全部的技術支持。陳增煌是晉江“浙平國”非遺項目傳承人,主要制作閩南傳統木雕佛神造像。文那和陳增煌的合作,正是青普為藝術創作和當地非遺傳統結合所做的一次極富試驗性和成功的嘗試。
梧林是一個怎樣的生態圈?哪些人在此生活?
梧林村地處泉州市石獅與晉江交界,剛好就在高鐵站旁邊。它是一個大型村落。這個村子以前沒有車路,如果想進村蓋房,都要從旁邊的村子繞道而行。也正是因為如此,這個有600 年歷史的村落的古建筑,才得以基本上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村子的核心區車少人稀, 內部建筑保存完好,猶如“掌上明珠”。然而,周邊卻已被新樓房包圍,形成鮮明對比。
我們還在梧林修建了一大片公共綠地,晚上比較涼快的時候,周邊的本地村民、外來居民們就一起聚集在這個地方休閑。這里形成了一個游客與新居民共存的活力生態圈,而非一個空洞的“假村”,而且游客也為當地村民帶來新的收入來源。
梧林是我們為村民與社會公共事業所獻上的一份禮物。
梧林的文化如何傳播到全國甚至海外?
我們每年舉辦各種活動,最有特色的就是每年3 月到5 月舉辦的“南洋華僑娘惹文化節”。在梧林的核心區域,保存了最好且最完整的南洋華僑建筑。每年我們都協同新加坡大使館,還有其他東南亞具有娘惹文化的國家來一起舉辦娘惹文化節。
今年12 月初,我們還舉辦了第一屆“梧林戲劇節”。古村落里的文化,就在活動中流動。這些活動讓當地傳統文化以更大的舞臺為載體,連接國際網絡,只要找到合適的表達,梧林文化就將永遠鮮活。
嚴柳晴,來自中國上海,媒體人,近年專注于商業文化洞察和非虛構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