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以下簡稱“2022版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諧統一”,將“立德樹人”列為“素養本位”的重要內容。針對2022版課標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所涵蓋的“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等不同維度的內容,語文課程在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時,應依托語言運用這一支點,借助品析鑒賞、洞察寫法、遷移運用等方式,巧妙地將德育滲透在教學過程中。
正所謂“文以載道”,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情感和道德觀念。強化語言的品析與賞析,不僅是推動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更是落實語文課程“立德樹人”本質定位的基礎。在品析鑒賞語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體會其中的情感色彩和價值導向,從而在潛移默化中融入德育。這一過程不僅能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道德判斷力,實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諧統一。
以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例,文中周恩來總理少年時的話語“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擲地有聲,展現了遠大的志向和愛國情懷,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榜樣力量,更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絕佳素材。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這句話背后的情感力量,教師可以結合文本多個故事組合的特點,組織學生梳理少年周恩來形成這一理想的來龍去脈。比如,當少年周恩來目睹了“巡警局門前”發生的一幕時,課文這樣寫道:“怎么把祖國和人民從苦難和屈辱中拯救出來呢?這個問題像一團烈火一直燃燒在周恩來心中?!苯處熞龑W生聚焦于“一團烈火”“焚燒”等關鍵詞語,感受此時期周恩來情緒的巨大起伏,并具體想象人物內心的真實活動,最后討論“你為何而讀書”,以此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通過聚焦課文中的關鍵字詞,組織學生對語言進行了深度品析與鑒賞,不僅讓學生掌握了精準表達的方法,還引導學生在語言的海洋中汲取了精神養分,塑造了積極向上的價值觀。這種教學方式有效地避免了枯燥的說教,緊扣語言支點,在悉心品味和體悟中,使學生獲得了成長的滋養,真正將立德樹人落在了實處。
寫作是語文學習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是培養學生品德的重要途徑。通過分析文章的寫作方法,如人物刻畫、情節安排、主題提煉等,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是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這需要教師進一步發揮教材的范例價值,在文本理解和主題體悟的基礎上洞察寫作方法,但教師不能完全局限在工具性層面,還需要關注語文課程視域下的真善美,體會并內化其中的道德觀念,實現品德的深度培養。
在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落花生》一文中,許地山通過借物喻人的手法,贊美了花生默默奉獻的精神,提倡人們應學習花生“不求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的品格。課文中,父親稱蘋果與石榴“表面好看”“愛炫耀”,通過對比的方式,突出花生默默無聞但內在有用的特質。教學中,教師可指導學生通過聯系和辨析的方式,洞察父親羅列蘋果、石榴等事物的用意,并利用這一契機,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或角色扮演,讓學生親身體驗并辨析不同事物的象征意義,深化對文本主題的理解。同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哪些人或事具有花生般的品格,并鼓勵學生發現并贊美這些默默奉獻的“小人物”,從而內化課文中的道德觀念。最后,教師組織學生展開辯論——現代社會,你覺得是做“蘋果、石榴”好,還是做“落花生”好?順應課文的對比手法,為學生設置思維和訓練的廣闊空間。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利用課文中對比手法的表達,引導學生在兩種不同類型事物的感知中,進一步明細了花生樸素無華的精神特點,不僅讓學生在寫作技巧上有所收獲,還能在品德上得到深度培養,真正實現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促進了學生道德人格的完善。
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在核心素養維度下,“語言運用”需要在品鑒語言、洞察寫法的基礎上,為學生搭建遷移表達的實踐平臺,促使他們將所學知識、技能及情感融入到全新情境的運用之中。在遷移表達實踐中,教師不能只局限于實踐操練層面的指導,還應鼓勵學生將學到的道德觀念轉化為實際行動,通過口語表達、書面創作、社會實踐等多種渠道加以展現,使道德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
以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只有一個地球》為例,課文強調了保護地球環境的重要性,是教育學生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好素材。這篇課文為了達成警戒世人世界上“只有一個地球”的目標,構思了不同的表達層級:先從宇航員的視角,描述了地球雖然很美但很渺小,然后揭示了地球資源尤其是再生資源的匱乏,緊接著排除了人類移居到其他星球的可能性,從而突出了保護地球的必要性。教師需要秉承2022版課標對語文課程的屬性定位,借助遷移實踐的運用過程,融入德育元素,再結合學生的真實生活,以“綠色生活,從我做起”為主題,組織一次演講比賽或手抄報制作活動,讓學生提出保護環境的具體措施,如減少塑料使用、垃圾分類等,并圍繞自己提出的建議,模仿作者的構思特點,嘗試創作一篇文章,以培養崇尚“綠色生活”的新理念。
語文教學想要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需要遵循自身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確立“語言運用”的整體性支架,將豐富的德育元素融入其中,讓學生在經歷語言品析、寫法洞察和遷移運用的實踐過程中,積極推動核心素養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