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詩人威廉·巴特勒·葉芝曾言:“教育不是灌輸的過程,而是點燃火焰。”深刻揭示了教育的本質——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與熱情,而非僅僅傳遞知識。對于面臨多重殘疾與心理問題的學生,教育需要成為點燃他們內心火焰的力量,幫助他們克服重重困難,探索自我價值。這要求教師深入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解除他們心靈的枷鎖,喚醒內在潛能。
小M出生在一個幸福的小康家庭,然而4歲時的一場病毒性腦炎,奪走了她自由行動與流暢言語的能力。進入初中后,身體的殘疾導致小M遭受到了同齡人的孤立,她的性格漸漸變得孤僻,心靈的創傷逐漸演化為抑郁癥,中考失利更是雪上加霜。進入新學校后,母親為了照顧她辭去工作,上學期間全程陪伴。母親的陪伴雖溫暖卻也無形中加劇了小M與新同學之間的隔閡,與同學的交流機會變得更少。
小M的根本困境在于行動與言語的障礙,這不僅束縛了她的活動空間,更構筑了難以逾越的溝通鴻溝。同時,父母為了她的康復傾盡所有,這份沉甸甸的親情雖滿載愛意,卻也無形中為她增添了心理負擔。身體、心理與經濟的多重壓力交織,導致她出現抑郁情緒、產生自我懷疑、陷入對人際關系及未來感到迷茫的困惑中。
如何有效緩解她的家庭經濟負擔,減輕其心理壓力?如何引導她重塑自我認知,找回自信,融入新環境?如何助力她管理情緒,建立融洽的人際關系?如何輔助她明確個人發展目標,規劃大學生涯路徑?小M的這些困境需要逐一解決。
1.真誠關懷,化解心理防線
主動與小M談心,從專業選擇、未來想法及當前困難3個角度切入。耐心傾聽她的困惑和焦慮,給予充分表達空間,讓她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納。針對她對未來的迷茫與焦慮,教師一一解答并給予引導,告訴她不必過于自責,父母、教師、同學都會給予幫助,她不是孤軍奮戰。
2.重拾自信,重塑認知
談話時認可小M的感受,表示身體障礙是客觀存在的,迷茫和焦慮是正常的,不必給予自己過多壓力。鼓勵她常與教師交流。肯定她的優點,如學習努力和對英語的學習熱情,告訴她努力是成功的基石。通過政策資助、班級活動等,讓她更積極地看待自己和生活,增強自信,更好地融入集體和學習中。
3.明確職業目標,促進成長成才
考慮到小M的身體情況,為她規劃既符合個人興趣又符合市場需求的職業生涯路徑。鼓勵她以提升學歷為短期目標,增強競爭力;長期目標可以聚焦于從事文字類工作,同時幫她明確該領域的職業要求和發展路徑,引導她學習相關技能。
得益于資助政策的扶持、多次深入交流與持續跟蹤服務,小M重拾自信,學習動力大增,學習成績穩步上升,高分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
持續不斷的關懷與細致入微的跟蹤服務是小M最堅實的后盾。教師用心營造充滿理解與包容的班級氛圍,為她搭建展示自我的舞臺,見證小M從羞澀、不自信,逐漸成長為擁有積極生活態度、對未來滿懷憧憬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