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國
摘要: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集體經濟作為主要經濟形式,逐漸得到國家的重視與支持,我國農村經濟逐漸得到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農村的生活環境和生產條件,鄉村建設、鄉村文明得到極大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主要是對農村資源要素進行整合,優化資源配置,同時,與當地政府、企業等高度互動,進一步提高生產力。對此,本文針對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路徑展開分析,從多角度出發,促進農村集體產業信息化、良性化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激勵機制;農村集體經濟;資源管理;人才工程
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政策的大背景下,我國工業化建設速度的不斷加快導致城鄉之間差距逐漸擴大,同時,由于農村大量勞動力的流失,嚴重阻礙農村集體經濟的建設。與傳統農村經濟模式相比,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需以農民為中心,組織科學的管理架構,充分挖掘各類生產要素的活力,實現農民以及經濟的共同發展。從根本上來說,農村集體經濟作為鄉村振興的基礎,能夠進一步促進城鄉融合,為實現農村整體經濟實力的進一步增強,相關人員建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現經濟變革戰略目標。
1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意義分析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在經營期間,能夠最大程度上發揮農村產業優勢,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相關人員通過培育農村特色產業,結合實際情況,積極引入外部資本,能夠形成農村產業品牌,進而為鄉村振興提供保障。在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下,農村產權逐漸受到改革,通過延長產業鏈條,實現科學化、規范化管理,能夠進一步縮小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產業的不斷完善不僅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還能夠直接推進鄉村實現共同富裕。集體經濟能夠良好完善農村治理架構,實現對集體資源的確權。通過將經營資產實施產權量化,制定相關經濟組織章程,提高決策民主性的同時,強化管理效果。另外,新型農村經濟直接增加居民經濟收入,良好提升農村公共服務能力,在建立健全基礎設施的基礎上,增強農民居住以及生活的幸福指數,從根本上改善農村生活條件[1]。
2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的主要發展措施
2.1 樹立新型經濟觀念
現階段,我國部分地區的農村在建設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中,無法實現快速、穩定進步,這主要是由于思想認知方面的不足。從村干部角度出發,作為鄉村經濟的直接引領者,需轉變自身陳舊觀念,樹立新型經濟觀念。在日常工作中,需結合鄉村實際情況,優化基層干部配置。以業務能力、責任心等因素為指標,結合管理經驗有效篩選人才,使其為農村新型集體經濟注入新的活力。農村集體經濟要想實現良好經營,則需要帶頭人具有正確的發展觀,并且在制定重大決策時能夠擁有長遠的戰略眼光,從內心提升對集體經濟重要性的認知。針對政府部門而言,為強化集體經濟經營質量,需積極整合各類資源,不斷加大宣傳進而良好提升農民鄉村振興意識,使其形成共同富裕共識。通過積極營造良好的經濟環境,提升農民自身素質水平,為集體經濟的穩定、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2.2 強化黨建引領作用
在農村集體經濟建設期間,需充分發揮黨建對經濟活動的引領以及促進作用,以建設村領導班子為重點,實現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壯大。相關人員可采用公開選拔的方式,為村班子選取能干事、文化高、年紀輕且受群眾信賴的黨員,使其充分發揮自身的開拓進取精神,為農村集體經濟的進步助力。當今社會日新月異,領導人員需不斷加大培訓力度,結合實際需求更新并優化干部思想觀念。通過積極組織外出考察活動,提高眼界的同時學習先進、成功經驗,提升集體經濟的建設能力。嚴格遵守因地制宜的原則,增強村班子對經濟的能動作用,結合當地產業優勢,進行總體規劃,制定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方案,提升農民群眾參與積極性。實施“一村一品”的經營方式與戰略,積極吸取農民的意見,強化民主決策能力的同時,使其為經濟管理出謀劃策,增進黨群干群之間的關系[2]。
2.3 建立健全激勵機制
為貫徹落實新型集體經濟建設目標,需加大對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重視,將其納入黨委政府重要工作中。相關人員需不斷強化目標考核,針對村干部新型集體經濟情況制定考核細則,同時,結合具體經營需求與標準,建立健全激勵機制。通過以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建設為核心,充分發揮其自身激勵價值,將其作為村干部任用的主要條件。在具體操作中,可將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經營情況與村干部勞動報酬相聯系,針對其中具有一定貢獻或者經濟建設反響較好的村干部適當給予表彰。從激勵角度出發,可以對其進行物質獎勵、表彰、職位提拔等。針對沒有順利完成經濟建設指標的村集體,可制定處罰措施,例如,取消評先評優資格。通過完善管理機制,轉變農村經濟觀念,使其積極、主動探索集體經濟新模式,實現鄉村偉大振興。
2.4 全面抓好資源管理
為增強資源整合質量,需強化對農村集體經濟方方面面的管理。管理人員需結合實際情況做好資源清理工作,針對集體資源濫用的情況進行全面處理,部分單位或者個人往往未經合法程序使用集體資源,針對此類情況需對其采取針對性措施,使其在規范時間內進行清退。在此基礎上,村集體可重新規劃資源利用方案,對資源進行重新評估之后實施公開招投標。例如,在育種領域,農業經濟作為農村集體經濟的基礎,為滿足實際生產需要,農戶更加注重對土體的可使用面積。對此,為實現統籌管理的目標,可建立代表集體經營機制,準確捕捉農產品信息的同時,規范買賣活動,良好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機制。在現代化經濟模式下,農村土地管理制度主要是以一戶一田為主,針對部分有長遠規劃的農民而言,可將不愿繼續種地農民的土地實施收集,以此提高生產效率,強化資源配置,充分解決土地管理分散的問題[3]。
2.5 全面實施人才工程
高質量人才作為農村集體經濟建設的基礎,相關人員應加大重視,切實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人才隊伍。在現代化背景下,需建立新型組織領導班子,實現農村集體經濟健康管理。為實現可持續化管理,對村干部自身的經驗以及聲望進行考察,同時,注重教育培訓,加強對管理者以及經營者的培訓,使其提升自身經濟建設能力。針對管理人員而言,建設具有創業能力以及擔當精神的組織領導班子,完善干部薪酬激勵機制,規范薪酬結構以及發放流程,激發管理人員積極性,從而構建和諧、健康的干群關系。另外,需做好運營團隊的建設工作,組織人才引進工作,輔之本土人才培養,促進集體經濟產業的進一步擴展。充分發揮政策優勢的作用,積極鼓勵企業深入農村,發揮企業聚集優勢創辦生產基地,有效實現招商引才目標的同時,促進產業導流回村。
2.6 合理選擇經濟類型
2.6.1 投資型集體經濟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相關人員可結合內部情況,綜合分析資源要素的經營模式,投資型集體經濟主要是以政府或者社會資本為主導,實際經營風險較低,從根本上來說,屬于外生發展模式。在經營期間,對財政轉移性支出進行優化,使其順利轉化為集體經濟的經營性收入。針對可開發資源匱乏且無法實現內生建設的農村較為適用,充分解決其人才匱缺的問題,在該經濟模式下可以避免直接遭遇市場經營風險。但是,受經濟模式的影響,政府對集體經濟項目資金管理較為嚴格,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企業經營管理效果,因此,為實現長遠經營目標,在應用該經濟模式時需設置集體股,結合實際情況科學設置比例,為實現再生產目標奠定基礎。不僅增加農民實際收入,還能夠強化村集體經濟實力,在不斷加強資金利用率的同時,有效改善農村基礎設施。
2.6.2 服務型集體經濟
現階段,在農村經濟市場不斷完善的情況下,農民分工逐漸趨向專業化,為充分滿足農民生產以及生活等方面的需求,相關人員需選擇服務型集體經濟模式,借助村集體的優勢與作用,使其積極協調政府、村民之間的關系,以便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與設備,綜合管理政策扶持資源,順利改善農村基礎設施,進而增強村民生產性服務水平。在該經濟模式下,需充分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保障其應有的權益。根據具體需求,在利用政府資金成立農機合作社的背景下,則可允許村民進行入股,采取資金或者土地流轉的方式,實現按勞分配的目標。從根本上來說,服務型集體經濟能夠實現土地規模化管理,同時依靠代種、代耕等多項服務工作增加農民以及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內外部資源高度整合的同時,強化經濟建設能力。較為適用于缺乏經營性資產的農村,使其不用直面市場經營風險,避免被市場淘汰[4]。
2.6.3 租賃型集體經濟
租賃型經濟與投資型經濟具有一定相似性,其屬于內生管理模式,主要采取股份制改革的方式,將農民與集體資產利益相關聯,把集體資產按照股份制度將其量化到個人,切實盤活集體資產。應用集體+農戶的管理模式,雖然該種經濟模式能夠提升經濟效益,但是,其良好展開需建立在高質量經濟水平之上,并且受社會情況、經濟模式以及國家政策等多方面的影響。相關人員在選擇農村集體經濟類型時,需綜合考量鄉村振興的戰略需求,結合具體情況,分析各個集體經濟模式的優缺點,進而深化經濟模式與鄉村情況的契合性。如果農村區位條件較好,則可積極改善基礎設施,針對景觀或者文化深入挖掘,應用文旅+租賃的模式,進一步激發新型集體經濟的創造性,在發揮農村特色文化的同時,為鄉村偉大振興提供保障。
2.6.4 經營型集體經濟
經營性集體經濟對鄉村振興具有積極意義,該種經濟模式主要是對農村資源進行合理開發與利用,在立足于本地優勢的基礎上,以村集體為核心獨立開展經營活動。在實施期間,需對種植、畜牧以及漁業等多方面產業進行開發生產,同時,基于產業振興角度出發,促進農村各類產業實現融合發展,以集約化經濟為目標,促進農業種養經濟模式轉變為農產品加工流通模式。在此基礎上,積極建設特色旅游,結合鄉村綠色資源以及文化特征,探索適宜性的發展路徑,例如,民俗康養、田園養生等。該種經濟模式需要直接面對市場風險,相關人員在具體操作期間需以本地為主,將各個利益團體有機結合,增強風險抵御能力[5]。
2.7 推動經濟數字化改革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具有基礎龐大且規模大的特點,要想實現集體經濟的良好經營,促進資本與產業的精準對接,相關人員需積極推進集體經濟數字化改革。現階段,各行各業對數字化技術依賴較大,在良好應用的情況下能夠提高農民自身財產性、經營性收入,進而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結合數字化發展模式,村集體需轉變經營方式,將閑置資源運用數字化手段進行折換,同時,對生態資源進行整合,將其順利轉化為資產,擴大財富積累。在此基礎上,政府部門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建立投資公司實現股份制度向合伙制度的有效改革。在有效保證資產安全的同時,解決融資困難的問題。另外,數字化改革能夠滿足農村集體經濟的需求,并且實現金融供給的精準匹配,良好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降低資產風險,通過建設數字化交易平臺,滿足企業與資本等方面的需求,為其提供智能匹配方案,實現雙贏目標。
2.8 提高政府財政保障效果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經營建設離不開政府的保障,在實際工作中,政府相關部門需不斷加強對村集體的財政補貼,提升村集體承擔能力。部分農村集體經濟在經營期間,社會負擔過重,通過創新財政資金使用模式,建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增長機制,實現對資金的統籌分配。從土地供給角度出發,可積極鼓勵對農村閑置宅基地的再利用,根據農村集體經濟類型,將其順利開發為鄉村休閑旅游資源,采取出租以及合作的方式,逐漸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使其全面盤活宅基地以及農用房。結合優質項目需積極發揮示范作用,增加對其他閑置房產的帶動作用,進而良好帶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綜合考量鄉村振興戰略需求,出臺相關政策增加對集體經濟的金融支持,例如,貸款擔保、降低利率等。
2.9 完善集體經濟利益分配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能夠增加集體資產,帶領農民實現共同富裕,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應以人民為中心,樹立經營成果人民共享的思想理念。政府部門需出臺相關政策,確保集體經濟的經營成果能夠分配給農民,定期開展核資工作,確保共享經濟權責分配的合理性。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共享分配機制,實現農民共同富裕。同時,完善集體經濟利益的分配情況,以村集體經濟利益為核心,提高資金共享水平,通過將其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大學生建立制度、臨時救助等方面,科學制定分配方案,從根本上提高收入水平。建立鄉村治理基金,促進農村教育事業發展,增強農民凝聚力的同時,為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奠定牢固基礎。
3 結語
綜上所述,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為進一步培養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內生動力,需樹立新型經濟觀念,強化黨建工作在日常管理中的引領作用。通過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全面抓好資源管理、實施人才工程、合理選擇經濟類型、提高政府財政保障效果、完善集體經濟利益分配,提升農村生產力水平的同時,實現鄉村振興偉大目標。
參考文獻
[1] 屈虹.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路徑探析——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鄉村振興戰略與新型農村集體經濟》[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3,(10):223.
[2] 高強,崔文超.從封閉到開放:城鄉融合發展進程中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3(5):2-12.
[3] 鐘真,廖雪倩,陳銳.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市場化經營路徑選擇:自主經營還是合作經營[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3(5):13-25.
[4] 李曉.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探析——評江西教育出版社《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振興之路》[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3,(9):214.
[5] 劉暢.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開封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邏輯與路徑探索[J].開封大學學報,2023,37(2):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