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倩影,黃牛牛
(福州理工學院,福州 350000)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和低碳理念的推廣,綠色社區建設備受學者關注。通過文獻研究可知,國內外學者對綠色社區的研究角度較多,主要包括提升綠色社區建造水平、綠色社區創建的關鍵因素及綠色社區項目與當地政府的關系等,其中綠色社區創建的影響因素是當前研究熱點。
通過CiteSpace軟件分析可以獲得一篇文獻的關鍵詞,這些關鍵詞可以準確地反映出文獻相關研究領域和內容的精髓,是文獻研究中的重要指標,能夠揭示出該領域的研究熱點[1]。本研究對367篇相關核心文獻進行分析,根據文章主題詞和關鍵詞進行相應研究,確定綠色社區研究領域關鍵詞的網絡關系,凸顯出綠色社區研究領域的熱點和核心。關鍵詞共現可視化結果如圖1所示,其中N=330個節點,E=435條關聯性線段。367篇文獻中,出現了330個不同的關鍵詞,其中有兩個關鍵詞同時出現在同一篇文獻中,且它們之間的關聯性連線數量達到435條,密度值低于0.1,表明該領域的研究主題集中度較低,涉及的學科領域范圍較為分散,尚未形成緊密的知識網絡。出現頻次較高的為“可持續發展”、“評價體系”、“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指標體系”等關鍵詞。

圖1 綠色社區相關文獻的關鍵詞共現圖譜Fig.1 Keyword co-occurrence graph of related literature of grean community
通過CiteSpace軟件并采用LSI算法對綠色社區領域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其中研究文獻的聚類Q值為0.6632(>0.3),Weighted Mean Silhouette值為0.9499(>0.5),表明聚類結構合理且效果較好,研究熱點分析更加科學合理。因聚類詞條較多,故展示排名前9的研究文獻關鍵詞聚類結果,如圖2所示,數字越小表明聚類中包含的關鍵詞越多,而每個聚類都由多個相互關聯的詞組成,這些詞之間的關系密切[2]。

圖2 關鍵詞聚類圖譜Fig.2 Keywords clustering graph
分析圖1、圖2可知,影響綠色社區創建的因素錯綜復雜,為更全面、準確地確定綠色社區建設的影響因素,通過文獻研究與專家半結構訪談法對影響因素進行系統探究和闡述,基于DEMATEL-AISM方法獲取影響因素的中心度、原因度、影響度與被影響度,建立影響因素拓撲層級圖并進行分析。
經過對文獻資料的深入研究,初步確定了20條影響因素,如表1所示,主要分布在文化宣傳、政策制度、技術創新、社區管理、可持續發展五個層面。

表1 綠色社區創建的影響因素統計Tab.1 Statistic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grean community creation
為避免綠色社區創建影響因素的時效性誤差與因素來源的單一性誤差,對表1中20個因素是否為綠色社區創建的重要因素進行問卷設計,向福建省泉州市參與綠色社區創建的相關人員發放調查問卷,以此確定影響綠色社區創建的重要因素,并初步得到影響因素權重評分。
2.2.1 問卷內容設計
問卷內容主要包括兩方面:①收集受訪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學歷、工作單位、在綠色社區創建領域的工作年限、參與創建綠色社區的數量等。②綠色社區影響因素重要程度判斷。問卷采用Likert量表的形式,受訪者根據自身實際經歷和對綠色社區的認知,選擇1~5分對綠色社區創建的影響因素的重要程度進行評分。其中1為完全沒有影響,2為有一定程度的影響,3為影響較小,4為有較大影響,5為有很大影響。
A=鄭俊敏[3],B=王書明等[4],C=李曉宇[5],D=葉冬娜等[6],E=楊琰瑛等[7],F=許勁松[8],G=劉政[9],H=谷曉晴[10],I=李慧[11],J=Erminia Attaianese等[12],K=劉清潔等[13],L=董杰[14],M=張瑩[15],N=余侃華等[16],O=Jill-L Grant等[17],P=Bao-Jie He等[18],Q=周傳斌等[19],R=陳金霞[20],S=張倩等[21],T=Chen-Yi Sun等[22]
共發放問卷19份,全部有效回收。問卷調研對象來自政府單位、業主單位、高校或科研院所、企業單位等。詳見圖3。

圖3 問卷來源分布Fig.3 Questionnaire source distribution
2.2.2 問卷調查統計結果分析
使用SPSSAU軟件對回收的19份問卷進行信度分析,得到Cronbach’sα系數為0.812,問卷具有較高的可信度。為更好地評估各影響因素在綠色社區創建中的重要性,根據問卷分值計算出各影響因素的樣本均值。本研究將影響因素的最低影響值設置為2,故選取均值在2以上的影響因素作為后續分析的影響因素。詳見表2。

表2 最終影響因素清單Tab.2 List of influencing factors
通過最終影響因素清單確定了17個對綠色社區創建造成影響的因素,并通過整理得到綠色社區創建影響因素集S={Si|i=1,2,…,17}。若因素Si對因素Sj有直接影響,影響程度記為aij(aij=0,1,2,3,4),隨著影響程度的加深,aij的值從0~4依次遞增;若因素Si對因素Sj沒有直接影響,則aij=0。本研究通過對行業專家進行訪談和問卷收集的方式獲得各個因素間的影響程度,并求取打分均值。矩陣用S=(aij)n×n表示,計算建立直接影響矩陣S,并對S進行處理,得到規范化影響矩陣S′,S′計算公式如下:
(1)
式中,n為系統階數。求解規范化直接影響矩陣S′,得到規范化影響矩陣后,計算綜合影響矩陣T,T計算公式如下:
T=(tij)n×n=S′(I-S′)-1
(2)
3.2 確定影響度、被影響度、中心度與原因度
計算影響度與被影響度。將綜合影響矩陣T中的行元素相加即可得出元素的影響度di:
(3)
將綜合影響矩陣T中的列元素相加即可得出元素被影響度ci:
(4)
計算各因素的中心度M和原因度N。將影響度di與被影響度ci相加即可得到因素的中心度Mi,將影響度di與被影響度ci相減即可得到因素的原因度Ni,計算公式如下:
Mi=di+ci(i=1,2,…,n)
(5)
Ni=di-ci(i=1,2,…,n)
(6)
中心度是評價影響因素重要性的指標,中心度越高表明影響因素的重要性越高[26]。按照原因度正負分為原因因素和結果因素,Ni>0為原因因素,表明該因素對其他因素的影響程度較大;Ni<0為結果因素,表示該因素較易受其他因素的影響。
根據影響因素的影響度、被影響度、中心度與原因度,可以確定每個影響因素的屬性與重要程度,詳見表3。

表3 DEMATEL計算指標值Tab.3 Index value of DEMATEL calculation
DEMATEL模型中重點關注中心度與原因度[25]。中心度是中心性的度量方式,數值越大越重要[26]。根據表3數據可知,中心度排名前3的影響因素依次為S7(生態環境建設不達標)、S4(缺乏統籌的政策支持)、S10(缺乏因地制宜理念)。這三個因素是應關注和改進的重點。
3.3.1 骨架矩陣模型

(7)
對任一鄰接矩陣B,其可達矩陣C的計算方法如下:
C=B+I
(8)
式中I為單位矩陣。對C進行連乘:
Ck-1≠Ck=Ck+1=R
(9)
為提取解釋結構模型的最簡結構,對可達矩陣進行縮點處理,即將具有相同元素的行進行縮減處理,得到縮點矩陣R′,骨架矩陣G計算公式如下:
G=R′-I-(R′-I)2
(10)
3.3.2 影響因素層級劃分
對可達矩陣R進行統計分析,將因素分為可達集Re與先行集Qe兩組集合,可達集Re是指因素在矩陣R中所在行對應值為1的因素,先行集Qe是指所在列的值為1的因素,共同集Te為Re和Qe的交集。
Te=Re∩Qe
(11)
UP、DOWN層級抽取規則。UP型層級圖是以結果優先的層級劃分方法,其抽取規則為Te=Re;DOWN型層級圖是以原因優先的層級劃分方法,其抽取規則為Te=Qe。
根據層級抽取規則,統計出對抗層級集合,再按照抽取排序規則抽取L1~L6六個層級,詳見表4。

表4 抽取結果Tab.4 Extraction results
根據層級抽取結果及骨架矩陣G連接成有向圖,繪制成UP、DOWN層級結構模型圖,詳見圖4。

圖4 拓撲層級圖UP型(左)、DOWN型(右)Fig.4 Topology hierarchy diagram UP (left), DOWN (right)
從圖4可以看出,綠色社區創建影響因素形成了6級3階有向遞階層次化結構,其中有向線段表示原因因素指向結果因素。系統分成3階,最底層的(L6)是由根源因素構成的本質致因階,中間的(L2~L5)是由過渡因素構成的過渡致因階,最上層的(L1)是由近鄰因素構成的近鄰致因階。當因素處于下層時,表明它們的影響力越強;當因素處于上層時,表明它們受其他因素影響越大。
根據中心度與原因度并結合拓撲層級圖,確定關鍵因素為S2、S4、S7、S9、S10、S12、S16、S17。通過分析綠色社區創建影響因素層級圖得出,系統為可拓變的活動系統,在對抗層級拓撲圖中存在著回路,即S13、S14這2個要素,同時找到兩條綠色社區創建主導路徑:①(S17,S4)→S15→S6→S3→S10→(S2,S7);②(S4,S16)→S12→(S13,S14)→S8→S10→(S2,S7)。
本研究識別了影響綠色社區創建的因素,通過DEMATEL-AISM方法分析了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進一步確定了關鍵影響因素,并對其提出解決路徑:①加強綠色文化學習和宣傳,引導居民參與創建。②加大決策力度,加強政策引導,建立相適應的標準規范,推進社區生態文化建設。③引進專業人才,優化人才結構。④評估社區區位條件,因地制宜開展綠色社區創建工作,明確社區權利,擴大資金來源。⑤完善綠色社區組織政策法規,健全綠色社區組織資金來源機制。⑥建立綠色社區長效維護機制,設置長期發展目標。
本研究以專家經驗為基礎,樣本數量有限且存在一定主觀性,研究視角較為單一,為更客觀地探究不同地區的問卷樣本,可增加專家與樣本數量,從業主視角、政府視角等分析綠色社區創建的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