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 博
(中原工學院,河南 新鄭 451100)
老有所養是基本的民生需求,也是判斷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一段時間以來,我國農村養老服務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制度保障不斷健全,資源配置持續優化,服務網絡日益完善,特困群體兜底保障不斷強化。但數據顯示,我國農民的基礎養老金僅為城鎮職工養老金的5.26%。2022年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為2.8億左右,占總人口數的19.8%,其中,農村人口占比達到34.8%[1],農村養老仍存在較大的壓力。且隨著農村老年人醫療、經濟、文化等多層次需求的不斷提升,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在農村逐漸弱化。社會工作作為關注社會福祉與個體問題的專業服務,其對農村養老服務介入是否能夠起到積極作用值得深入探索。
以山東省聊城市Y村老年人為調研對象,分析農村養老服務現狀及社會工作的實際介入策略,旨在為提升農村老年人生活質量提供有益的思考與建議。
農村養老問題主要表現在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養老服務設施不足、醫療資源不均衡、經濟支持相對薄弱等方面。從現狀上看,農村養老體系中,家庭養老功能弱化導致對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體系離散化,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保障水平低,農村老年人的經濟收入主要為自身的勞動收入[2]。
通過實地走訪,采用談話詢問與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山東省聊城市Y村老年人的養老情況,共得到30位老年人的信息,受訪者年齡均超過60周歲,男女人數大致持平。調研得知,該村老年人收入來源較為單一,只有一個子女的老人較多,無業老年人較多,很多老年人只能靠基本養老保險生活,承受風險能力較差,普遍面臨經濟支持相對薄弱的問題,這使得其在醫療、健康、日常生活等方面面臨較大的經濟壓力。詳見表1。

表1 受訪者基本情況Tab.1 Basic situation of the interviewees
身體狀況是評估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將健康狀況細分為非常健康、比較健康、一般、不健康、非常不健康5個層次。自我評估非常健康的老年人僅有4人(13.3%),受訪老年人的身體狀況主要集中在一般健康與不健康層次(63.4%)。受訪老年人中長期吃藥的占比高達50%,70%的老年人從未做過體檢,可見農村老年人的身體狀況普遍較差,且保健意識不佳。詳見表2。

表2 受訪者身體健康狀況Tab.2 Physical health situation of the interviewees
衣食住行是農村老年人生活最重要的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老年人的養老質量,將其分為年購買衣服數量(包括自己主動購買與他人幫助購買)、做飯方式、基本電器使用情況及主要出行方式四個方面。從調研結果來看,Y村老年人更換新衣服的頻率較低,46.7%的老年人一年購買的衣服不足五件。其做飯方式主要是柴火與煤爐,天然氣的普及率較低。電視、冰箱這兩種家用電器普及率較高,均在80%以上,但是能夠進一步優化生活環境的空調與空氣凈化器的使用率較低。老年人出行主要靠電動車與公交車(76.7%)。詳見表3。

表3 受訪者衣食住行情況Tab.3 Food, clothing, housing and transportation of the interviewees
將“網絡使用情況”“娛樂設施”“心理狀況”作為衡量老年人心理狀況與文化娛樂情況的指標。調研結果顯示,受訪老年人的電腦使用率較低,上網人數不多(40%)。當地的老年人娛樂設施很少,只有一個可跳廣場舞與散步的廣場。老年人的心理狀況較好,自我感覺快樂的超過半數。詳見表4。

表4 受訪者心理狀況與文化娛樂情況Tab.4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cultural recreation of the interviewees
根據調研結果,總結出農村老年人的養老需求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保障需求。受訪者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有退休收入,且退休收入較低,只能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其余農村老年人的收入來源主要是國家基本養老保險與打工收入。很多老年人的收入不能完全覆蓋生活所需,經濟條件較差。
2)醫療保健服務需求。Y村老年人的健康狀況不佳,70%的受訪者認為自己的健康狀況一般或較差,農村老年人普遍面臨慢性病問題,需要長期的醫療保健服務,定期體檢與藥物管理對老年人的健康至關重要。
3)衣食住行需求。農村老年人在日常生活方面面臨很大的問題,急需改善家用電器普及率(空調普及率只有30%)、添置新衣服(很多老年人常年穿幾套舊衣服)、改變做飯方式較為傳統(柴火使用率高)和解決出行不便(部分老年人采取步行方式出行)等問題。
4)社交活動與文化娛樂需求。受訪農村老年人中使用網絡的較少,使用手機的也不到三分之一,對網絡大多不熟悉。娛樂方式十分單一,主要社交方式是與鄰里聊天,老年人的社交文娛生活亟需豐富。
社會工作擁有獨特的價值觀念與技巧方法,能夠起到促進養老功能健全、維護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作用,但受制于一些不全面的認知,社會工作嵌入農村養老服務的獨特功能沒能得到有效發揮[3]。結合上述調研結果,社會工作需要在農村老年人的物質生活保障、身體健康、衣食住行、社交與文化娛樂上作出努力。
1)物質生活幫助。Y村老年人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基本養老保險與種地收入,但部分年齡大的老年人已無法進行體力勞動,故社會工作需拓展老年人的收入來源。聊城市Y村有編織草墊子的傳統,其成品很受外地人的喜愛。社工可通過普及草墊子編織技法,開拓網絡銷售渠道,讓一部分有能力的老年人編織草墊子,增加其收入來源。對于無業老年人,可免費向其提供生活必需品,幫助他們更好地生活。
2)醫療進村服務。Y村老年人身體健康狀況較差,定期做體檢的老年人較少。社工可聯系當地醫生,做好協商工作,為老年人開展定期體檢,包括測量血壓、血糖、病癥問詢等基礎項目。針對老年人健康意識差的情況,社區可開展健康咨詢與健康教育服務,幫助其更好地理解與管理自身健康問題。
3)優化衣食住行。針對Y村老年人做飯大多使用柴火與煤爐的問題,社工應當與當地政府取得聯系,推動天然氣入戶工作的開展,鼓勵老年人使用天然氣做飯。社工還可與老年人子女溝通,使其了解并解決老年人更換衣服及使用空調、凈化器等家用電器的需求。
4)社交與娛樂活動。針對Y村老年人娛樂方式少、很少使用網絡等問題,社工可主動組織聚會或開設老年人棋牌室,搭建老年人之間的社交平臺,拉近他們與社區的關系,不僅能夠緩解老年人的孤獨感,還可促進其社交互動。社區可通過開展教育與培訓活動提升老年人的生活技能,增強其社會參與能力,如提供數字科技培訓、普及健康養老知識等,使老年人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變化。還可為其提供心理健康支持服務,包括心理咨詢與心理支持小組服務,以幫助老年人舒緩心理壓力,維護心理健康。
社會工作介入需注重持續性,應通過定期調研與統計評估介入農村養老服務的實際成效,收集老年人與社工的反饋不斷改進工作方式方法,確保服務長期有效。社區可聯合當地院校開設養老服務領域相關專業,加大對專業護理員、心理咨詢師、社工等專業服務人員的培養力度[4]。要探討農村老年人需求的變化趨勢,提前調整服務策略,不斷優化服務模式,提高社會工作的專業服務水平,并總結經驗,將成功經驗推廣至其他地區。
社會工作的介入可使得農村養老服務更全面、更專業地滿足農村老年人的多層次需求,促進社會和諧與穩定。未來應進一步加強社會工作隊伍建設,深化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以更好地服務農村老年人,推動農村養老服務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