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敏
(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大學,浙江 東陽 322100)
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能有效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增強農業農村的發展活力。“金華——義烏大都市區”概念的出現加速了浙中地區多中心組團式城市群的形成,進一步拉近了城鄉關系。但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城鄉教育優勢資源分配存在不均衡的情況[1],原因在于:①城市人群中人與自然的關系疏離,導致不同年齡階段人群出現“自然缺失癥[2]”。②鄉鎮人群的教育資源多樣化方面較匱乏。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指引下,統籌解決城鄉區域間教育資源的優化利用問題受到一定的關注。
城鄉教研空間是校外教育的重點,立足地區特色化文化保護與鄉村長期動態發展,主要考慮群體為在校學生及相關家庭成員。在浙中地區TOD模式(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發展模式)主線下,以金義東輕軌交通路線為主軸,抽樣、錨點進行案例分析。金義東軌道交通途徑主要區域為金華婺城區、金東區、義烏市、東陽市,共26個站點(截至2023年7月統計)。綜合考慮活動群體的安全性、活動范圍、行為習慣等要素,以每個站點為中心,1公里為半徑做圓弧對校園進行區域劃分,確定區域內各類學校的具體數量及考慮人群的受教育程度。
統計結果顯示,金義東大都市區TOD軌道交通影響的區域內共涉及學校78所,其中金華地區28所,義烏地區26所,東陽地區24所。按教育階段劃分,幼兒園36所,初等教育學校(不含聾啞學校與盲人學校)11所,中等教育學校19所,高等教育學校1所,涉及學生總數1萬余人。詳見圖1。

圖1 金義東大都市區TOD軌道交通區域錨點Fig.1 Anchor Point of TOD rail transit area in Jinyidong Metropolitan Area
金義東軌道交通途徑區域帶有共享屬性的城市公共空間類型豐富,其中帶有教科特性的是兼具公共性、教育性、實踐性的綜合性城市空間,主要分為公共文化空間(簡稱“A空間”)、公共休閑娛樂空間(簡稱“B空間”)兩類。帶有教科特性的鄉鎮空間分為公共文化空間(簡稱“A空間”)、田園體驗空間(簡稱“B空間”)兩類。城市公共空間中的A空間主要包括歷史文化街區、地方博物館、圖書館等;B空間主要包括各類城市公園、城市體育館等。鄉鎮公共空間的A空間為古建祠堂、公共活動廣場等;B空間為種植生產性田園、體驗性田園等。根據金義東軌道交通26個站點沿線進行了教科空間整理。詳見表1。

表1 浙中地區部分公共教科空間清單Tab.1 List of some public science and education space in Central Zhejiang
從資源優勢和形式來看,主城區人文教育資源優勢明顯,各類公園、廣場、博物館、研學基地等公共教科資源豐富,城市周邊鄉村的自然資源優勢相對單一[3],主要集中在傳統村落、特色產業村等領域。從數量上看,主城區教科共享性活動空間共46處,其中A類17處,B類29處;城市周邊鄉村的教科共享性活動空間共14處,其中A類9處,B類5處。詳見圖2。

圖2 浙中地區城鄉教科共享空間數量對比Fig.2 Comparison of the number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sharing space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Central Zhejiang
從城鄉60處教科公共空間的共享現狀來看,全時段共享的占總比63%,其中主城區有三處特色尤為明顯,金華市依托地級市發展婺劇文化、古城文化優勢明顯;義烏市豐富的研學、文旅活動優勢突出;東陽市圍繞地域木雕文化特色、影視文化、生態優勢產生了眾多教科場所。城市周邊鄉村發展類型主要集中為休閑產業帶動型鄉村、特色產業帶動型鄉村與旅游產業帶動型鄉村,如金華婺城區寺平村是聚族居住而形成的血緣村,明清建筑保留眾多,院落布局保留較為完整,是典型的旅游產業帶動型鄉村;義烏森山小鎮研學教育營地利用地理環境、自然資源、區位優勢,圍繞“健康”主題開展農業種植、科研創新、科普教育、文化交流等研學活動;東陽市橫店鎮特色影視產業聚集發展,是典型的特色產業帶動型鄉鎮。
據統計,浙中地區有全日制高校11所,中職學校22所,普通中學270所,小學387所,幼兒園1178所[4]。金義一體化發展過程中,浙中地區城市鄉村中的教科共享型公共空間將在文化傳播、創新特色營建、綜合素質培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城鄉互助互融將產生巨大效應。
研究過程中,針對大學生、中小學家長和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與訪談。共發放問卷1300余份,有效回收1173份,訪談人員563人。數據顯示,家長、學生均對校外教研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持積極態度。城鄉教育資源的共享需求較大,主要城區80%的學生家長有意愿依托TOD軌道交通的便利擴大活動范圍,到特色鄉村進行親子體驗、研學等體驗性活動。鄉村家長及學生對文史類、科學類活動的體驗需求明顯較高,期望通過拓展活動范圍豐富學生對相關知識的了解。大學生不局限于活動的范圍,愿意投身于社會實踐。
城鄉空間規劃優勢和資源優勢針對多層次年齡段人群的不同需求展示出共享性的必要性。金義交通一體化的持續推進為特色鄉村發展增加了便捷性,更能遵循“人文教育、生態教育”的理念,充分發揮浙中地區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的優勢。
2.2.1 擴大共享屬性模式
浙中三大廊道建設串聯下教科空間共享屬性不斷擴大與提升。2017年至今,浙中綜合交通廊道、金義科創廊道、浙中生態廊道三大廊道建設飛速。其中金義科創廊道形成了以集聚中高端要素、發展中高端產業為中心的科技人才團聚和產城融合發展模式;浙中生態廊道以金華市域江河干支流為脈絡建設的彩色林帶、文化長廊、休閑廣場、田園綜合體、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森林公園、鄉村風景線已基本完善;浙中綜合交通廊道構筑了對外交通快速化、城際交通便捷化、城市交通立體化、公共交通一體化的綜合交通體。三大廊道為教科空間的交通、生態、科技引領夯實基礎,形成了多元化、多類型的教科共享空間。
2.2.2 教科共享空間+政府、學校融合發展模式
浙中地區以三條廊道共建大都市區“同心圓”為基礎發展區域特色教育、鄉村振興、全域旅游,充分發揮政府、校園、鄉村的積極作用,形成城對城、城對鄉、鄉對鄉的城鄉雙向融合模式,打破城鄉邊界,形成共存共榮新形式。東陽地區的金義東軌道交通共設5個站點,自西向東貫穿東陽義烏交界、東陽主城區、橫店鎮,串聯木雕文化和橫店影視文化兩大主題,可以進行主題為中心,政府+學校為主導的特色校外實踐活動,實現教育、經濟、產業、文化的融合發展。
受益群體的年齡不同,其所需的教科共享空間類型會有所差異。調查顯示,中小學生傾向于鄉村中的B類研學休閑體驗、文化傳播體驗、親子活動體驗等活動。高校學生更關注以專業為基礎且具有導向性的科教類型實踐空間,其中A類中的特色地方文化體驗空間吸引力較大。城鄉一體化建設過程中,以受益群體的個性化需求為導向,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從而達到雙方共贏的局面。
雖然TOD軌道交通主導下的教科共享空間串聯在交通出行方式、時間、可達性方面均有改善,但交通端點距教科活動區仍需一段路程。兒童群體活動中的可步行性因素有安全性、舒適性、便利性、包容性[5]。增加TOD軌道交通端點到教科共享空間的地面引導、標識引導等點對點的交通引導,以確保其安全到達。
數字化時代,應系統整合各類教育資源,固優勢、強文化、講傳承,為全民終身學習提供場所。可以TOD軌道交通站點為中心,內容外拓,組團式發展教科共享空間,串聯各教科共享基地,形成從學習到實踐,從課堂到生活、生產的教、學、研、產循環性教育實踐閉環。
浙中地區教科共享體制的建設需要多方參與,齊力共施。應以理論探索為指引、政策指導為導向,在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的前提下階梯式推進城鄉運營機制建設。促進教科共享空間建設中政府、學校、鄉村間良性互動,形成共同價值體系[6]。從教科共享空間的根本屬性來看,教育是第一屬性,需有高素質專業團隊進行引導。應注重培養該類人才的政治思想、專業素養、創新意識等[7],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科教興國是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重要內容。浙中地區依托三大廊道建設打通交通流線,為提高浙中地區教科空間的可達性、共享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城鄉教科共享空間通過挖掘文化價值,利用形式的多樣化,可迅速提升金義大都市區建設帶來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大局觀,政府、高校、社會群體多方都將受益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