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宇
(重慶市師范大學 地理與旅游學院,重慶 401331)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與消費能力的提升,傳統的酒店賓館式住宿已無法滿足游客出行需要,民宿作為旅游業的新業態逐漸進入人們視野。民宿的快速發展不僅利用閑置房屋緩解了城市住宿壓力,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民宿作為鄉村的重要資源與設施,也有效促進了鄉村地區經濟與產業的發展。
民宿一詞最早起源于歐洲。Suntan等認為,民宿指提供非商業性、家庭式環境且僅提供早餐的小型酒店[1]。2019年,我國文化與旅游部頒布的《旅游民宿基本要求與評價》提到,民宿指當地居民利用閑置資源,主人參與接待,且為游客提供服務來體驗當地自然、文化與生產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設施[2]。國內外文獻對民宿的定義可歸納為三點:①民宿要依托于優美、舒適的室內與室外環境。②民宿不同于酒店與旅館,其所利用的房屋閑置且規模小。③民宿可體驗除住宿以外的個性化服務如賞景度假、藝術制作、農業體驗等。
國外對民宿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主要集中于民宿主人特征[3]、民宿經營管理[4]、民宿與社區支持[5]、民宿消費與體驗行為[6]及民宿消費者動機[7],只有部分研究涉及民宿分布與影響因素[8]。2015年以前國內對民宿的研究多為對基本概念及現象的解釋,2015年后,民宿研究成果呈井噴式增長,涉及民宿的設計[9]等方面,總體上圍繞鄉村振興、文旅融合等關鍵詞進行研究。
民宿作為近年來旅游發展的新業態,其空間分布體現出很強的集聚性,國內學者針對民宿的空間分布展開了深入研究。吳歡歡等以城市為對象,通過獲取POI數據,利用Arcgis技術與地理探測器研究了黃山市與廈門市民宿的空間分布及其影響因素[10-11]。胡小芳等以杭州市、湖州市與恩施州為對象,分析了三地民宿的集聚模式[12]。郝倩倩等以浙江省與長三角城市群為對象,研究了大尺度視角下的民宿空間的集聚特征[13-14]。沈士琨等從跨區域視角出發,對比蘇南、浙北兩大高水平地區民宿的空間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15]。可見隨著民宿產業的快速發展與不斷成熟,其集聚形態與模式越來越豐富。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為民宿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但其中僅有少數研究關注民宿分布的時空格局演進[16-17]。
近年來,重慶市依托獨特的地理位置與氣候條件逐漸成為旅游大市,吸引大量游客前來游覽,為其住宿業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總結重慶市民宿時空分布的總體特征,分析其民宿成長的一般規律,能為重慶市民宿未來的發展提供參考,也為其他地區民宿的布局規劃提供思路,避免民宿過度集聚與選址的無序性,促進地區經濟發展與資源的優化配置。
利用高德地圖API平臺,結合爬蟲軟件獲得重慶市民宿的經緯度、詳細地址、所在區縣等民宿POI數據。剔除客棧、農家樂等非相關信息后,得到重慶市2017年、2019年、2021年民宿POI數據分別為292個、1346個、2593個。各對應年份的A級旅游景區數據通過重慶市及各區縣旅游局官網獲取,社會經濟與相關旅游數據來自重慶市政府及38個區縣政府的統計年鑒與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1)全局空間自相關算法。全局莫蘭指數(Global Moran I)能夠表達整體區域內點狀要素在空間中的分布狀態,將其歸納為離散、隨機或聚集三種類型,從而探尋在同一分布區域內對象間的潛在關聯。其計算公式為:

2)核密度分析法。核密度分析法使點要素在空間上的分布更加明顯,可估計點狀要素在不同地理空間上的發生概率,反映出民宿點要素的集聚程度。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K(z)表示核函數。h為帶寬,且h>0。(x-xi)表示x到點xi的歐氏距離。
3)標準差橢圓。標準差橢圓可衡量點要素的整體分布輪廓與分布方向,方位角的大小能夠體現點要素在空間方位上的變化,長軸用于表示點要素分布的主要方向,短軸則相反,均值中心表示點要素在空間分布上的相對位置,其位置的變動可直觀反映民宿點要素分布重心的空間變動情況[18]。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Ex與Ey表示橢圓的短軸與長軸,x、y指所有民宿點要素的平均中心。n指重慶市民宿總數量。tanθ表示橢圓的方位角大小。ai與bi是民宿點到平均中心長短軸方向的距離。橢圓的x軸表示民宿分布的范圍,y軸則表示分布的方向。
4)地理探測器。地理探測器是探測與利用空間分異性的工具,也是揭示其背后驅動力的一種統計學方法,可探究某種現象與事物的影響因素,適用于類型數據的處理[19]。其計算公式為:

2017—2021年,重慶市民宿總量呈快速增長趨勢,中心城區增長最為迅速,主城新區次之,渝東北與渝東南片區增長緩慢,具有更大的發展潛力。民宿的總量從2017年的290家增長到2021年的2302家,說明重慶市旅游業的快速發展為住宿行業帶來更多的人流量與消費額,民宿作為一種旅游新業態,能夠適應游客多樣化的住宿需求,得到游客的認可,具有強大的發展勢頭。
2017—2021年,重慶市各片區民宿數量呈幾何倍數增長。從增量來看,中心城區增量達1827家,增幅為1171.15%,位居各片區之首,且與增量為297家的主城新區拉開較大差距。相比于一般住宿業態,民宿提供更加高端的服務,需以更好的經濟發展環境為依托,重慶市中心城區“8D魔幻都市”“火鍋之都”“霧都”等城市名片吸引了眾多外地游客前來打卡,推動民宿產業的快速發展。主城新區民宿數量增幅位居第二,但與中心城區還有較大差距。渝東北片區的民宿數量最少,2017年只有37家,2021年也只有103家,增速最緩。渝東北、渝東南兩個片區是重慶市農村面積最大、貧困人口最多、少數民族最集中的區域,但這兩個片區擁有豐富的自然人文資源如長江三峽、豐都鬼城、仙女山、阿依河等,在政府與企業的支持下,這兩個片區的旅游業發展潛力巨大,將會帶動民宿產業的規劃與開發。詳見表1。

表1 2017—2021年重慶市各片區民宿空間分布與變化Tab.1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hange of homestay in each district of Chongqing City from 2017 to 2021
利用Arcgis軟件計算2017、2019、2021年的全局莫蘭指數,各年的指數均為正值且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具有顯著集聚的特征。莫蘭指數的變動情況顯示,民宿的集聚程度先增大后減小。詳見表2。

表2 重慶市民宿整體莫蘭指數變動情況Tab.2 Changes of Moran index of homestay rooms in Chongqing City
利用核密度分析工具繪制2017、2019、2021年的民宿分布密度圖。由于2017—2021年重慶市中心城區的民宿數量過于龐大,與渝東北地區相比數量由2017年的4.2倍增長到2021年的19.2倍之多,集聚效果分析不佳,故去除主城九區的民宿數據,得到重慶市民宿的核密度變化情況。在這五年間民宿的整體核密度值在不斷增加,從2017年高集聚區開始向以中心城區為核心的集聚中心靠攏,到2021年形成以中心城區為主核心,五個次核心與多個中心區的“一主五次多中心”集聚態勢。
分時點來看,2017年,重慶市民宿高集聚區在各個片區均有分布,除中心城區外,主城新區的民宿主要分布在銅梁區、南川區與綦江區,其中銅梁區的核心密度較低;在渝東南片區主要分布在以武隆區為首的核心集聚區;渝東北片區除以石柱縣、萬州區為主的核心區外,還零星分布在城口縣。2019年,重慶市整體民宿核密度值相較于2017年處于快速上升狀態,渝東北片區的民宿熱點區域有所減少,渝東南片區以武隆區為核心的民宿集聚區與主城新區以綦江區及南川區為主的民宿集聚區形成了中心城區以外的兩大次核心區,其他片區也存在多個不規則分布的集聚中心。2021年,渝東北片區的民宿分布密度相較于2019年顯著下降,渝東南片區僅有武隆區一個高集聚區域,民宿整體集聚分布態勢向渝西片區傾斜。在以中心城區為主的主核心區外,分布有銅梁—合川、永川、綦江—南川、涪陵—長壽四大次級核心區,說明中心城區旅游業的高質量發展為周邊地區帶來了旅游客流,促進了主城新區旅游業及民宿產業的快速發展。詳見圖1。

圖1 2017、2019、2021年重慶市民宿核密度分布Fig.1 Kernel density distribution of homestay facilities in Chongqing City in 2017, 2019 and 2021
對2017、2019、2021年三個時間節點重慶市民宿分布進行標準差橢圓分析,對比不同年份的標準差橢圓參數發現:橢圓的長短半徑隨年份的增加不斷減少,橢圓有向西南方向移動的趨勢。近幾年重慶市民宿數量成倍數增長,空間分布在西北-東南方向逐漸擴散,扁率不斷下降,橢圓的方向性變得越來越不明顯。橢圓長短半徑之差由2017年的166.47 km減少到2021年的92.78 km,分布范圍由全市整體的分散分布向以中心城區為主、主城新區為輔轉變。觀察標準差橢圓旋轉角度可知,其由2017年的55.69°增加至2021年的68.33°,說明橢圓整體有從渝東北向渝東南方向偏移的趨勢,這與渝東南地區重視旅游業發展有關。從重心分布來看,標準差橢圓的重心坐標從2017年的107.06°E ,29.71°N 轉至2021年的106.72°E ,29.60°N ,坐標向西南方向即中心城區移動了41.18 km,說明近年重慶市主城區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帶動客流量井噴式增長,促進了民宿這一新興業態的快速成長。詳見圖2、表3。

表3 標準差橢圓參數Tab.3 Standard deviation ellipse parameters
參考龍飛、沈士琨等對民宿空間分布影響因素的研究可知,民宿的分布情況受經濟發展情況、人口規模與消費能力、旅游資源、區位交通及自然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20-21]。結合重慶市民宿的發展現狀與特點,以區縣為空間單元,綜合選取自然環境、社會經濟、消費能力、旅游影響、區位交通5個指標與11個變量,用Arcgis軟件處理后將采樣結果導入地理探測器軟件。其中,11個變量為:自然環境包括高程(X1)與森林覆蓋率(X2)。社會經濟包括常住人口數量(X3)與第三產業產值(X4)。消費能力主要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X5)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6)衡量。旅游影響包括3A級及以上景區數量(X7)、旅游收入(X8)與旅游人次(X9)。區位交通用路網密度(X10)與等級公路里程(X11)兩個指標來表征。
選取2017年、2019年、2021年三個時間節點分析民宿時空分布的影響因素。從總體上看,不同時期各影響因子對民宿空間分布的解釋力(q值)有一定差異。其中,旅游影響與消費能力等指標對民宿空間分布的影響力較大,自然環境與區位交通對民宿分布的解釋力相對較小。2017年,旅游收入及人次、A級旅游景區數量是影響民宿分布的主要因子。2017—2019年,旅游收入與A級旅游景區數量的解釋力有所下降,影響力最高的因子變為旅游人次,其次是社會消費品銷售總額。2019—2021年,主導影響因子在旅游人次的基礎上增加了第三產業產值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級公路里程與森林覆蓋率的解釋力也相對增加,而A級旅游景區對民宿分布的影響力有所下降。詳見表4。

表4 影響因子選取及因子解釋力Tab.4 Selection of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explanatory power of factors
重慶市是以山地丘陵為主要地形特征的旅游城市,自然環境因素影響著其民宿的分布。2017—2021年,影響民宿分布的主要驅動因子為森林覆蓋率,其q值由2017年的0.046增長到2021年的0.243,這可能是由于重慶市民宿最初在主城區起步發展,隨著民宿產業的發展,山區不再單純經營農家樂、山莊等休閑產業,開始利用閑置房屋轉型做民宿,由此民宿產業不再單純集聚在鬧市區,開始轉移到風景優美、低污染地區。
經濟發達地區擁有更完善的基礎配套設施,重慶市將旅游業作為全市綜合性戰略支柱產業,為民宿產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2017年以來,常住人口數量與第三產業產值的q值分別由0.185與0.208增長到2021年的0.294與0.467,均呈快速增長態勢,這說明人口密集地區與服務業發達地區能夠持續為民宿產業提供龐大的客源市場與優質的服務設施。
消費能力越強,人們越愿意追求高品質、個性化的住宿服務,從而促進當地民宿行業的發展。2017—2021年,重慶市社會消費品銷售總額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q值由0.212與0.131分別增長到0.373與0.406,呈現大幅度增長態勢。在此期間,隨著主城區與各區縣旅游業的快速發展,龐大的旅游市場提升了整體社會消費水平,也帶動了民宿產業的開發。
旅游資源是促進民宿集聚分布與形成民宿分布空間格局的最主要因素。2017年以來,3A級及以上景區個數與旅游收入的q值分別由0.249與0.285下降到0.193與0.122,而旅游人次由0.223增長到0.314。重慶市的民宿大多數集中于中心城區,各區縣的民宿數量并不隨景區數量增多而增加,說明景區數量不能成為影響民宿分布的重要因素。2017—2019年,重慶市民宿數量不能與當地旅游發展效率相匹配,故旅游收入對民宿分布的影響程度有所下降。2021年,3A級及以上景區個數的q值繼續降低至0.108,而旅游收入與旅游人次的q值分別增長至0.263與0.494,說明重慶全域景區數量并不能成為影響民宿分布的主導因素,這可能是由于近年游客到重慶市的首要目的地集中于主城區,旅游人次的分布不均衡。
發達的交通網絡與區位條件是影響民宿分布的重要基礎性因素。2017—2021年,重慶市等級公路里程的q值由0.070增長至0.257,表明民宿的開發選址由最初發展的無序性與無規律性逐漸變成注重交通便利性。良好的交通區位不僅可提升旅游者的體驗與旅游效率,也更符合自駕游,旅游目的地的交通可達性越高,越有利于民宿業發展。
研究重慶市2017年以來民宿的空間演化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得出如下結論:
1)重慶市民宿數量呈現不均衡的分布態勢。2017—2021年,重慶市民宿數量總體呈快速上升趨勢,中心城區增量與增速穩居第一,渝東北片區排名最后,具有較大發展潛力。
2)重慶市民宿的集聚程度與集聚態勢顯著。2017—2021年,重慶市民宿的空間分布呈現集聚型,集聚程度先增大后減小。隨著時間的推移,主城新區與渝東南片區出現新的集聚中心,而渝東北片區的集聚程度逐漸減小。從2017年集聚中心零散分布到2021年形成以中心城區為主核心,五個次核心與多個中心區的“一主五次多中心”的集聚態勢。
3)重慶市民宿的分布形態標準差橢圓的重心在2017—2021年由主城新區移動到中心城區,說明其整體集聚態勢向渝西片區靠攏,且伴隨渝東南片區旅游業的蓬勃發展,橢圓有持續向東南方向偏轉的趨勢。
4)重慶市民宿的分布格局是自然環境、社會經濟、消費能力、旅游影響、區位交通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2017—2019年,影響力最強的因素是旅游影響、社會經濟及消費能力,自然環境與區位交通作為基礎性因素雖然影響力較低,但也是民宿選址與布局不可忽視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