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力玲 王京紅
游戲材料是建構游戲順利開展的重要載體。合理的材料投放,不僅可以滿足幼兒參與游戲的需求,激發幼兒參與游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能夠豐富幼兒游戲體驗、生發多樣化的游戲行為,影響幼兒學習的深度和廣度,提高幼兒合作交流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建構游戲材料投放及使用的基本原則
建構游戲材料種類多樣、數量繁多,學者邱學青將其分為積木、積塑等專門材料,沙、水、土、泥、石頭等自然材料,以及生活中常見且便于收集的雪糕棒、筷子、塑料瓶、易拉罐、紙箱、卷紙筒等廢舊物品和半成品材料。不同材料用途各異,其種類和數量對兒童游戲行為具有重要影響。合理投放、有效使用游戲材料,能夠推動區域游戲的進程。
材料投放要適齡、適時、適需、適度。建構游戲的內容皆源于幼兒的生活經驗。不同年齡段的幼兒由于生活經驗和認知能力的不同,在建構水平和建構內容上會有差異。體現在材料上,高結構游戲材料較適合低齡幼兒使用,低結構游戲材料由于結構簡單、功能多元、操作性強,適合的年齡段更為廣泛;中大班幼兒較小班幼兒而言,對材料類型和數量的要求更高,故材料投放要考慮幼兒的年齡特征。同時,教師還需要根據建構游戲的主題和幼兒的游戲需要,有針對性地投放相關游戲材料。另外,適當添加輔助材料能夠增進幼兒的復雜游戲行為,但如果增加了不恰當的輔助材料,可能會導致幼兒對原有游戲材料的關注度降低,進而偏離游戲本身。
創造性使用材料,拓展材料玩法。建構游戲中,隨著搭建經驗的積累,幼兒逐漸認識到材料的常規用途,從而形成一定的習慣性傾向,并產生一定的“功能固著”,認為某些材料就是用某些特定方式來搭建的。然而,當出現新情境、新問題時,舊有的材料搭建方法可能就不適用了。如在“一攤水=珠江”活動中,因為地上有一攤積水,幼兒沒辦法在地面搭建作品,于是,他們改變了以往在地面平鋪積木的方式,把積水圍合起來,使之變成了珠江水。在材料不變的情況下,創新材料的玩法,能夠最大程度地發揮材料的價值,同時突破思維定式,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例如,一塊長方形積木,既可以平鋪做地磚,也可以疊高做柱子,同時還能間隔排列做多米諾骨牌,或拿在手上當面包吃。另外,當材料形態發生變化時,也可能引發幼兒新的思考和搭建行為。如幼兒不慎將一塊圓形積木摔爛在地,卻發現碎成不規則、近似半圓的圖形可以用來做蹺蹺板,從而探索出了積木材料的新玩法,有效延伸了材料的使用方式。
根據游戲發展需要更新材料。根據《幼兒園工作規程》的要求,教師在游戲活動中應因地制宜地為幼兒創設游戲條件(時間、空間、材料),其中,游戲材料應強調多功能和可變性。建構游戲的生成性決定了材料不能是一成不變、按部就班的。隨著游戲的深入,幼兒對搭建的作品逐漸擁有更深的認知,對建構材料也會有更多的探索和追求,這就要求建構材料能夠根據游戲發展的需要適時更新。例如,在搭建石室圣心大教堂時,幼兒提出,使用大量方形單元積木搭建的作品不像教堂,還需要一些別的積木來表現尖頂和鏤空的窗戶,而游戲區內當時并沒有這樣的積木。又如,在搭建大型立交馬路時幼兒也發現,自己搭建的環形立交橋和真實的橋梁相差甚遠,一番討論之后得出結論:缺乏一些彎型的積木。為此,教師根據幼兒的想法定制了一批異形積木,讓幼兒能有針對性地自主選擇材料進行搭建。此外,教師還可以和幼兒一起討論區域內需要增補什么材料,并讓幼兒嘗試自己設計建構材料的形狀。
創新材料搭建方式。當區域游戲發展到一定階段,熟悉的材料、重復的游戲已無法引起幼兒持續的探索興趣時,教師要進行適當調整,科學引領幼兒進行操作和活動,為幼兒的學習搭建“鷹架”。例如,教師發現幼兒對魯班鎖頗有興趣,但是魯班鎖本身類型多樣、結構復雜,對幼兒來說其拆解還原具有一定的難度。于是,教師從最簡單的三通鎖開始,現場演示魯班鎖拆解還原過程中使用的拼接、組合方法,為幼兒打開思路,并指導幼兒通過繪圖記錄的方式,回顧和整理拼搭組裝的線索,便于形成“模式識別”。同時,利用榫卯結構的家具照片、古代建筑照片,指導幼兒使用榫卯進行作品搭建,豐富幼兒的搭建技能,促進新的搭建經驗的積累和已有搭建經驗的遷移,進一步激發幼兒參與建構游戲的興趣。
材料投放和調整對促進幼兒深度學習的積極作用
學者王小英認為:幼兒的深度學習是一種基于問題解決的學習,以動手制作為依托,以同伴合作為支撐,以評價反思為主軸。幼兒在直接感知和實際操作建構材料的過程中獲得體驗,材料是促進幼兒深度學習的基本要素。材料的投放合適與否,影響著幼兒學習的自主性、愉悅性及游戲的體驗。建構材料的適時、適需、適度投放和調整,有助于幼兒從“淺層學習”走向“深度學習”,發展深度學習的能力。
“激”積極情緒。深度學習需要在積極飽滿的情緒狀態下進行,其中,興趣是影響情緒的重要因素。在“坦克來了”搭建活動中,幼兒使用單元積木搭建的坦克雖然看上去結構復雜,但并不美觀,與真實的坦克外形也相去甚遠。鑒于此,教師投放了大型積塑(含圓柱插管積塑、空心積塑),之后,幼兒的興趣被有效激發,他們發現,使用圓柱插管積塑可以很好地搭建坦克的輪胎,而大小不同的空心積塑很適合搭建坦克的車身和履帶,且因體積大,搭出的坦克更具氣勢、可真人操作。由此,幼兒帶著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的情緒狀態不斷探究坦克的搭建方法,從而推動著游戲走向深入。
“拓”思維能力。建構游戲蘊含形狀高矮、長短厚薄、數量方位、空間對稱、排序分類等概念,在游戲過程中,幼兒可以積累數學經驗、發展數學思維。不同的建構材料,形狀、長短有別,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從數學思維的角度去思考和解決積木建構中的問題。如在搭建“高塔”時,有的幼兒搭到第三層時發現,用于支撐的長圓柱積木已經沒有了,而沒有合適的積木,作品就無法完成。在材料箱來回挑揀后,他取了一些短圓柱積木回來。經過多次嘗試拼搭,他發現,用三根短圓柱做支撐也剛剛好。在這個過程中,幼兒了解到,一根長圓柱與三根短圓柱等長,兩者可相互替代。在反復操作材料的過程中,幼兒可以形成對抽象數學概念的具體理解,發展自己的思維能力。
“促”問題解決。在建構活動中,幼兒要解決材料運用、作品搭建和現實生活之間的問題。如在“一攤水=珠江”主題游戲中,幼兒發現建構場地因為雨后積水不能搭建材料,于是引發了在積水周圍搭建河堤、建造珠江的活動,改變了材料在場地中的運用方式。從修建珠江到搭建珠江上的橋,在材料的選擇上需要考慮橋的外形特征,發揮材料的象征性功能,使得“海印橋”“海珠橋”的造型生動再現。從橋的設計到橋與馬路的連接,幼兒在摸索材料的過程中,激活了已有的經驗,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問題,搭建游戲由此不斷地生成和拓展。
“助”同伴合作。研究表明,適當的空間密度、材料數量及更多的大型立體材料,能為幼兒提供更多的團體合作機會,有利于促進同伴間的交往與互助。同時,不同類型的材料要注意搭配且合理投放:當教師希望幼兒能與同伴嘗試解決糾紛時,可減少部分材料,保留基礎性材料,從而促使幼兒去面對問題,尋求同伴的合作和幫助,學習交往的技能;當幼兒之間交流過少時,教師也可減少材料,促進一物多用、一個主題多種玩法,推動同伴間的分享學習,豐富幼兒建構游戲的體驗。
總而言之,在建構游戲活動中,材料的投放和使用非常關鍵。教師需要把握投放的數與量、時與效,根據幼兒的興趣及時調整、補充材料,并創新材料使用的方式,以助力游戲活動的推進,充分發揮建構游戲對幼兒建構能力、思維能力和學習品質等的促進作用,發展幼兒深度學習的能力。
【本文系廣東省中小學“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專項科研項目2021年度課題“基于深度學習的幼兒情境化安全教育實踐研究”(課題編號:BQW2021XZY001)和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2022年度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計劃項目“幼兒視角的幼兒園安全教育課程體系構建與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2YQJK662)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廣東省公安廳幼兒院)